基于现象的学习属于跨学科学习(末端的法史学科)

作者:法学博士 马建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基于现象的学习属于跨学科学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基于现象的学习属于跨学科学习(末端的法史学科)

基于现象的学习属于跨学科学习

作者:法学博士 马建红

最近有篇《法学学科鄙视链》的文章在法学圈儿里广泛流传,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戏谑之作,不过细品之下,倒也觉得该“链”还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

居于顶端的专业是“经济法”,原因是“就连它的名字里都是财富”,有关银行、证券、财税、土地、环境等都被纳入其中。然而,说起赚钱的学科来,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商法”的了,随着在法考中分值的增加和在研考中广大考生的热捧,更让商法学科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任性地想与“慈父般”的民法分家单过,搞得民法只好祭出“民商合一”的尚方宝剑来强化自己的威权。

不过,对于“满脑子只有钱”的民商经济法学科,号称“追求精神境界”的刑法则有些不屑,因为“学刑法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正义感”,更何况刑法还有严密的体系设计和堪称智慧结晶的理论构成呢!可一说到体系设计的精密,刑事诉讼法就沉不住气了,没听说过“链式设计”“完美闭环”的人,还敢说逻辑体系精密呢!切!

面对这些只敢管一管人的法律,大格局的行政法撇了撇嘴,“管人?不好意思,我管政府。”确实,约束政府权力那还得靠行政法,敢判政府败诉的,除了行政诉讼法,舍我其谁?正当这些学科互不相让的当口,宪法发威了,在现代社会,哪个国家不把宪法奉为圭臬?

这时候,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这“三国法”却不买账了,你宪法再牛,也只能管一个国家,我们规制的那可是国家间的空间、外交、经济以及不同国家间的交易、婚姻等,学习三国法的同学,个个都是fashion的Jack和Rose。

这些学科间的相互鄙视,在高大上的法理学看来却都不值一提,“你们随便玩,我要在哲学的世界里继续沉思”!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的雕塑,送给法理学者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只是“思想者”似乎总是“孤独”的,放眼望去,即便是在法理学大咖们的门下,也难掩其寂寥,愿意学的人怎么就那么少呢!

早已习惯了叨陪末座的法史学科,默默地蹲在墙角,希望得到一些关注,可惜在大家心目中,法制史是真的没什么用了。编段子的人还算是宅心仁厚,“就连司法考试(现在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都只是占着区区十几分,以至于同学间还流传着一条屡试不爽的法考复习诀窍——当你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把法制史弃了吧。”其实,依笔者了解,参加法考的学生即便时间够用,照样会弃掉法史的,为了那么几分,看那上下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史,实在不值得。

这个以“鄙视链”形式出现的法学学科之间的比较,取代了以往的“热门”“冷门”这些俗语,不过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它依然是根据能给教授者、学习者及从业者带来多少实惠的角度来配置“鄙视额度”的。从事经济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教学科研的老师,有较多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各种相关的讲座、论证、辅导培训也多,容易受到实务部门的追捧,自然也受学生青睐;相反,那些主要在课堂上或文章中“务虚”的“玩概念”的学科,则少有在社会上出头露面的机会,尤其是法制史,司法从业者要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只会关心现行法律中的规定,谁会在乎《唐律》或《大清律例》中讲了什么呢!至于考研的学生,报考法史者甚少,能上线者则少之又少。其实,法史老师早已习惯了这种“冷门”的处境,位于鄙视链的末端并不觉得“屈居”。

许是为了安慰法史学科的老师吧,“鄙视链”的最后还有个“光明的”尾巴,即法史的老师很“能耐”:因为能教法制史的老师,都能教其他诸科;而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则大多教不了法制史。在法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常见有法史老师对其他学科的“江湖救急”,却鲜有其他学科老师对法史“假以援手”,实在是不是谁都能讲得了法史的。法制史学者的跨界者很多,西北大学法学院的段秋关先生,能在法史的课堂上妙语连珠,能写漂亮的法史文章,能做法学院的院长,能给省市政府当法律顾问,能为法院检察院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还能当律师、仲裁员和独立董事。而今已过七旬的段先生,又贡献出了《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的鸿篇巨制,他直面法治中国的现实,遍论欧美主要国家的法治思想与制度,反思中国现代法治之根基与路径选择,其视野与格局,恐怕没有一个部门法学者所能企及。而在已故法史学者乔伟先生的遗著中,处处让我们领略到什么叫“纵横捭阖”,什么叫“博古通今”,在他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中,那种对古代法文化中可资借鉴的优秀成分的“信手拈来”,这种修为也难有部门法学者望其项背。

法史学科之所以被“鄙视”,可能主要缘于它的“无用”。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唐律、宋刑统、大清律例等确乎是早已过时了,然而它们也曾经是其时规范君臣民众的典章制度,而我们今天现行的所有部门法,也终将走进历史,成为未来法史学者的研究对象。当下法律人的作为,也要经受法史学者最无情的检验。只有不被未来法史学者鄙视的学科,方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马建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