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1 存在问题:1 在房屋四角或平面不规则的凹凸型房间,裂缝在板角部,与板边缘约成45°角,斜向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1 存在问题:

1 在房屋四角或平面不规则的凹凸型房间,裂缝在板角部,与板边缘约成45°角,斜向发展;

2 穿过板中部,近似直线发展;

3 不规则裂缝。通常情况下,其裂缝一般表现为:不规则、不连贯表面微裂缝;表面龟裂、纵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

2 问题分析:

1 受力产生的裂缝即常见的楼板受力裂缝,主要是由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混凝土强度及楼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地下水浮力等因素产生的。

(1)由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楼板局部裂缝。

(2)混凝土强度及楼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的裂缝。该裂缝形式与楼板的受力特征相一致,即楼板部分开间板面沿支承墙体四周产生裂缝,板底有中间向四面延伸的斜裂缝。

(3)地下水浮力也可以引起,地下水浮力作用引起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的楼板、梁裂缝及上浮现象,部分楼板严重开裂。

2 非受力产生的裂缝,主要是由温度、收缩和膨胀及施工等因素产生。裂缝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早期的干缩裂缝在浇筑完成后约2-4个小时就出现,部分温度裂缝在施工完成后3个月至半年内才出现。

(1)早期收缩裂缝

目前,大多数施工现场均采用商品混凝土,由于商品混凝土需经过二次运输,为确保混凝土的合易性,其塌落度均较大,且有时商品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较大, 使混凝土保水性降低,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另外水灰比过大,表面会产生气泡、龟裂。

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采用了收缩性较大的普通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机制砂(石粉多),致使标准稠度的用水量较大,若养护不当,极易造成早期收缩裂缝。此外,若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普遍遭到破坏,混凝土楼板出现大面积龟裂现象。

(2)温度裂缝

1)楼板角部45°角斜裂缝,主要是在阳角处及在离开阳角左右1m处负筋不设双向配筋或没有配置足够的构造钢筋,产生45°斜向裂缝;

2)建筑物平面不规则,而结构设计时又没有采取加强措施,在相对薄弱中位如凹凸角处容易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集中,从而造成板开裂;

3)有楼板中部裂缝如PVC线管等应力集中处,还有些为不规则裂缝。

3 施工因素引起的裂缝

(1)负筋保护层偏大,主要表现是裂缝沿板面负筋范围内的角部45°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施工时踩踏钢筋严重,导致负筋保护层偏大,失去作用造成的。另外,某些工程施工时楼板混凝土板厚超厚,造成实际负筋保护层偏大,也容易造成板面负筋范围内角部45°裂缝;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顺筋而裂,另外在施工时由于板底钢筋保护层不足容易造成钢筋锈蚀从而导致混凝土楼板裂缝;

(3)另外由于混凝土表面抹压不密实,混凝土早期未采取严格的养护措施,上人过早,周材在板面集中堆放,拆模过早,支撑体系没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模板变形等因素都会使混凝土早期出现微小的裂缝,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使原先的微裂缝会进一步发展,形成肉眼可见的较大宽度的裂缝。

4 设计方面的因素

(1)板配筋间距过大,特别是板面抵抗负弯矩的钢筋未通常设置;

(2)工程纵向长度过长而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

3 预防措施

1 设计措施

在图纸会审阶段应针对以下几点对图纸做重点审查,并对不符之处应在图纸会审中明确提出,并进行修改。

(1)混凝土结构应按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伸缩缝,处于不利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应减小伸缩缝间距,当伸缩缝间距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大间距时,设计应提出抗裂缝的特殊措施;

(2)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单向板不应小于跨度的1/30,双向板不应小于跨度的1/35,现浇楼板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00mm;

(3)相邻房间楼板厚度比不应小于1.5:1;

(4)楼板厚度h≤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板厚h>150mm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h,且不应大于250mm;楼板钢筋最小间距不应小于70mm;

(5)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规格不应少于7Ф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1.2m;

(6)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导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普通楼板的上、下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0.15%,且不小于Ф6@200;

(7)在现浇板阳角处及两侧1m范围内负筋应设双向配筋或配置足够的构造钢筋,当遇有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时,应在图审时提出在相对薄弱部位(如凹凸角处容易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集中处),采取结构配筋加强抗裂措施;

(8)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当大于C30时,应采取抗裂措施。

2 施工措施

(1)模板工程

1)模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支模前,必须进行模板设计和刚度验算;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刚度时,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不得超过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

2)安装上层现浇楼板的模板及其支架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应大于300mm,中间不宜大于800mm,并铺设垫板,垫板尺寸宜为200×200×50mm。模板体系周转套数不宜少于4套。

3)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时间,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3.1)必须隔层拆除。

3.2)拆除层楼板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75%以上,跨度8m以上或悬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00%。

4)后浇带所在跨内的模板不得随本层模板一起拆除,楼层模板拆除时应保证其模板和支撑体系不受扰动,待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拆除。

(2)钢筋工程

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和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控制负弯矩钢筋位置应设置足够强度、刚度的通常钢筋马镫,其间距不宜超过600mm,阳台、雨棚等悬挑板马镫间距不宜大于300mm,马镫底部应有防锈措施,或在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设置钢筋马镫,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6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马镫的间距应控制在500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

2)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垫块宜采用水泥砂浆垫块,垫块强度不低于M15,数量不少于1个/0.8m2。

3)管线应尽量布置在梁内,严禁布设在梁边。当楼板内需埋置管线时,线管应敷设在板上、下两层钢筋中间,且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或平行于板短跨方向。

3.1)线管敷设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严禁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

3.2)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

3.3)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水平间距不宜小于50mm;水平间距小于50mm时,沿线管方向应增加Ф4@150宽500mm的钢筋网片,且牢固的绑扎在上层钢筋上,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

3.4)线管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金属导管。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应垂直于线管增设不少于Ф6@150宽500mm的短钢筋网加强。

(3)混凝土工程

1)针对商品混凝土在对商混公司的交底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1)现浇板的混凝土应该必须采用中粗砂;

1.2)混凝土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

1.3)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15%。

2)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应大于180mm,其它住宅、屋面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50mm,并应符合设计坍落度要求。严禁向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3)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阳台、雨棚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距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的钢筋马登,在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位移。

4)现浇板浇筑时,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且应严防超振。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抹,在第一次抹压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第二次抹压时为确保表面不失水,应采取随掀随压随覆盖的措施。

5)混凝土浇筑时应尽量避开当日高温阶段,合理确定浇筑顺序。施工缝和后浇带的位置应按照设计和规范留设。

6)浇筑混凝土时,必须铺设施工人员操作通道,任何情况下不得随意踩踏钢筋,泵送混凝土管道,必须设专用管道支架,不得扰动钢筋和模板。

7)后浇带的位置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执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强度等级宜较其两侧混凝土高一个等级,并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进行浇筑,其养护时间不应少于28d。

8)现浇板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9)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序施工。

(4)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1)施工工期控制。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确保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承受荷载的强度。

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吊运材料应做到少吊轻放,避免吊运荷载对楼板造成的冲击。材料不得集中堆放,堆放处应铺设木垫板,位置应避开楼板跨中部位,临时荷载不得超过设计文件规定的荷载限值。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内,可先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 24小时以后或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时,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时,应有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并采用相应措施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3)对计划大面积临时堆放材料的部位,模板支撑体系在搭设前,应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的加强措施(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 mm)来增加模板支撑体系的刚度,提高该区域抗冲击振动荷载的能力,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4)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早期保湿养护,避免表面脱水,减少混凝土初期收缩裂缝的产生。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棉毡或塑料薄膜进行不少于14d的妥善保湿养护。

5)严格控制楼面上人、上荷的时间。在浇筑层楼梯口处设置公告栏,明确上人、上荷时间。板面上人放线时间不得早于混凝土终凝后18h(4月~11月)和24h(12月~次年3月);吊运模板、钢筋等材料时间不得早于混凝土终凝后36h(4月~11月)和48h(12月~次年3月),且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2MP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