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

我们沂南1200多个自然村中,立村时间在明之后的有1050多,也就是说元之前的村庄只占百分之十三。笔者阅读过的大多数家谱族谱,一般都上溯到明初就嘎然而止了。但你不能说,有明之前,我们沂南就是一个仅仅只有百多个村子的蛮荒之地,恰恰相反,我们这片古老的阳都大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曾一度繁盛。也就是说,蒙元这一朝代,似乎隔断了家族的脉落和传承,我们的文明记忆好像喝大了一场酒,断了片子,让我们重拾酒醒后的第一个映像,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鹊窝。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2)

这场酒还得从蒙元说起,来自蛮荒草原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除了屠杀汉民、圈禁土地之外,还对汉族传统文化实施了野蛮地摧残和撕裂,重点是在文化层面上极力打击赖以支撑汉文明架构的儒学体系,“八娼、九儒、十丐”的阶级论,恶意把读书人排在娼妓之后;在伦理上,他们享受着可耻的初夜权,剥夺了汉人的姓名权,比如明太祖造反前叫朱重八,意思是生他的时候他父母年龄相加是88岁,元璋是他参加民族和自身解放革命斗争后起的名。可以想见,那个时候我们的汉人活得如同现在养殖厂的猪牛,耳朵上打个编号,任人宰割。那时估计元政府也不允许私修家谱,修出来也没法看,一页页、一行行全是48、29,不堪入目。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的统治维持了几十年,就被朱88为首的造反派推翻了。以徐达为首、常遇春为副的北伐军首战目标就是老益都路暨山东青州府(沂南多属这一块),这儿是元大都的南大门,阳都大地遭受了的第一遍战火洗劫。明立之后,我们这又闹起农民起义,洪武帝的政策和蒋介石差不多,那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咱这个地界据说是连杀三遍,并且终洪武一朝,对山东的灾荒基本没有过救济或税负的宽免。这还不算,到了靖难之变,我们山东人又咬着牙和朱老四对抗,南北拉锯,反复折腾,阳都大地十室九空,多数村落早无人烟。怎么办?移民呀!从哪里移,山西、河北和云南,其中最多的是几乎未经战乱、人口繁密的山西。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3)

广济寺大槐树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4)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5)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6)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7)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8)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9)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0)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1)

这次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出晋入鲁前,移民多集中在晋南洪洞广济寺统一办理迁徙手续。“穷家难舍、旧土难离”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何况这次是远徒千里,“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宗同姓还不得迁往一地,骨肉分离,那份割舍、那份凄惨,那份痛彻、那份激愤是可想而知的,为防止反抗和逃离,移民统一编队“械系”押解上路,这“去去千里烟波”,何日回故土,何地是故乡?由于元时人无名、死无坟、葬无碑、村无志、家无谱,不好准确地计量自家的坐标,回首望见的,只有广济寺那棵“七庹零一媳妇”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累累的老鹊窝,以及大槐树上空盘旋鸣叫的老鹊。“古槐有情人无情,老鹊有窝人无家”,最后的一瞥,成为了永恒,大槐树和老鹤窝也就成了他们对故乡的最后标记,永久地刻印在移民的灵魂,成为当今亿万汉人家国记忆的第一幕。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2)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3)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4)

布稻囤张永安的先人就在这移民的队伍里,他们家世代行医,在晋中开着个“慈济”药铺,熟悉各种本草药性。在广济寺大槐树底下,他悄悄地拾起一串槐角,放在衣袋里,这串槐角,随他出山西、穿河南、进山东,安家之后,先把大槐树的一粒槐角种植下来,让故乡的种子在新家园重新发芽。张家后人不断开枝散叶,从泰安再往东,到兰山,到沂水,有一枝到了沂水南乡寨子河畔的布稻囤,把大槐树的种子种在了这里,也把大槐树的魂也带到这里。布稻囤村里那棵五百年的国槐,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嫡生,其叶青青,悠悠久矣!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情思,对根脉的依恋,张氏族人每年都会采摘国槐种子,种植在各家的门前院内,整个布稻囤,槐荫百年,“春季槐花香,夏来槐米艳,秋风霜到铃铛响”,风景出了名的漂亮。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5)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6)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7)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8)

但布稻囤人广植国槐可不是单纯为了好看,是为了那份情怀,那份寄托。张家的祖先在山西的时候,每到冬季,还得是交了九的时候,把国槐树上的槐角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炒制,加工成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茶,对咽喉肿痛、腹泻便血的患者,开包槐角茶准好。到了布稻囤,这个传统沿袭了下了,到了乾隆年间,传到了张永安这一辈,由于他读过私塾,研究过医学,他根据槐角的药性便凉的特点,为了增强人群的适应性,在炒制过程中,加入蜂蜜、红枣等多种配方,又提炼出特殊工艺,口感上少了药味多了香味,使得没有病痛的正常人也能天天饮用,成为一种地产的茶饮料。内地到青口盐路就穿布稻囤大槐树下而过,张家人便在大槐下设了个国槐茶摊,东来西往的客商,见多识广,什么茶没喝过,就是不知道国槐还能做茶,喝了后神清气爽,一路的奔波之火顿消,连喝三大碗还不解气,临起身还买三大包捎着,走了几步回过身来:“忘了问,这茶什么旗号?”“老鹊窝!”

百年古槐岁月的记忆(八百里沂蒙槐飘香之大槐树下)(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