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1)

杨议,杨少华,杨威

提起相声世家,杨家理应占一席之地,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杨少华、杨议这对父子档,杨少华的长子杨威,杨威之子杨化然,也都是天津知名的相声演员。咱们这篇文章主要讲讲杨威,他的名气不如杨议,但演艺经历颇丰,从90年代末参加“众友相声队”恢复茶馆相声至今,他在小园子说了二十多年相声,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他也多次出演《杨光的快乐生活》,在观众心中或许他还是一位中年相声演员,其实他已是68岁的老人。

1953年,杨威“百岁儿”时,随父母一家三口从北京迁居天津。小时候家住在谦德庄十八街那块的平房,张奎清、赵佩茹、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等相声演员常到杨家串门,杨威最爱听这些人聊相声。9岁时,他学会了第一个段子《蛤蟆鼓》,和父亲杨少华搭档,在和平织线厂春节联欢会上登台演出,这是杨威头一次说相声。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2)

杨威

杨少华参加南开区相声队,杨威趁着给父亲送饭,站在台口听相声,耳濡目染学会了《八扇屏》《山东话》《对春联》。南开相声队解散,杨少华回到轧钢一厂,杨威也长大了,进轧钢一厂当了工人,每逢节假日,父子俩一起在单位联欢会上演出,杨威也开始参加二宫、人民公园、北宁公园的消夏晚会,一场演出挣不几毛钱,但是他特别珍惜这种锻炼机会。

80年代,杨威和弟弟杨议一起走穴,当时流行通俗歌曲、电子音乐、霹雳舞,人们不爱听相声了,但是杨议特别聪明,穿个花衬衣,烫着卷发,抱着吉他说相声,很受欢迎。杨议去北京发展,杨威仍在天津坚守。

相声老艺人于宝林召集冯宝华、尹笑声、黄铁良、佟守本、朱永义、何德利等演员,在南市“燕乐升平”恢复茶馆相声演出,杨威也参与进来。“燕乐”很小,最多能装下一百来人,一个星期演两三场,五块钱一张票。他们演过三个观众的,演过两个观众的,哪怕就一个观众,也得演。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3)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4)

杨威

演了一段时间,于老爷子不干了,相声队濒临解散。观众还想听,于是大伙儿成立了一支正规的相声队,取名“众友”,意思是一个人的相声我们能说,两个人的相声我们也能说,三个人的相声我们还能说。中华曲苑也来约他们,演出票卖到十块钱一张。

杨威算是正式下海了,刚开始底子薄,只能多看多学。演出下午两点开始,他中午十一点就到,先把炉子点上,烧开水,把暖壶都沏满了,等着前辈们来。他的演出通常在中场,别人演的时候他就坐在台下最后一排,边吃午饭边学。学了一年,功夫总算瓷实多了。

杨威拜师特别晚,五十多岁才正式拜师。先是杨少华到后台去看望尹笑声,问尹先生:“你觉得老大行吗?要行的话,你就收他当徒弟,要不行,我就给他买个车,让他跑出租去。”尹先生说先好好看看。就这么过了几年,有一天尹笑声终于决定收杨威为徒,当时杨威就给师父跪下了,从那开始就管尹笑声喊师父。尹笑声是马三立的弟子,杨威也算是成了马家的传人。相声行拜师要“摆枝”,杨威在喊了一年师父之后举行拜师仪式,准备了十三桌,来了二十七桌的人。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5)

杨威

到现在杨威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上台前,先从台帘看一下来了多少观众,然后下去听活,每段听几句,摸清观众的喜好,所谓“不同的神仙烧不同的香”,香烧错了,包袱绝对一个不响。快上场时,提前五六分钟在后台和演员们贫、逗、砸挂,把情绪调动起来,上台后的亲和度、包袱的使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演出之余杨威也在北方曲校教课。他不要求学生会多少段相声,要求的是“对”,不怕不会,就怕不对,对了才能触动观众的笑点。比如,我就会四段,换别人谁也拿不动,这就对了。

在艺术表演上,对杨威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父亲杨少华。杨少华的捧哏风格独树一帜,蔫狠爆,绵里藏针。现在杨威岁数大了,也想追求这种表演风格,希望能将这种风格传承下去。不论面对任何观众,都能把包袱抖响了,把观众逗乐了,这就是能耐。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6)

杨少华的大儿子杨威个人资料 杨少华长子杨威(7)

杨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