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书简介(汉书.地理志图解)

《汉书.地理志》原文:

太原郡

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

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有家马官。

县二十一:

晋阳 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葰人

界休 莽曰界美。

榆次 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梗阳乡,魏戊邑。莽曰大原亭。

中都

于离 莽曰于合。

兹氏 莽曰兹同。

狼孟 莽曰狼调。

邬 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

盂 晋大夫孟丙邑。

平陶 莽曰多穰。

汾阳 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

京陵 莽曰致城。

阳曲

大陵 有铁官。莽曰大宁。

原平

祁 晋大夫贾辛邑。莽曰示。

上艾 绵曼水,东至蒲吾,入虖池水。

虑虒

阳邑 莽曰繁穰。

广武 句注、贾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讲解及图示:

太原郡,始置于秦代,汉初曾被并入韩国、代国、太原国,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重新设立太原郡,郡治在晋阳。

太原郡在汉代属于并州刺史部的管区。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京师附近七郡归属司隶之外,全国其余地区都被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中,并州刺史部和朔方刺史部都位于疆域的正北方向。到了东汉,朔方刺史部被并入并州刺史部,加上司隶仍称“十三部”。东汉末,刺史改为州牧,州正式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太原郡的归属则始终未变。

前汉书简介(汉书.地理志图解)(1)

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前汉书简介(汉书.地理志图解)(2)

太原郡在并州、朔方刺史部内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的太原郡下辖21个县:

1.晋阳县。古唐国,晋国始封地。秦汉太原郡治。治所在晋阳城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

2.葰[suǒ]人县。秦代为霍人县。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东三里圣水头村。

3.界休县。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十五里。西晋改为介休县。

4.榆次县。治所即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5.中都县。治所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6.于离县。治所在今吕梁市离石区吴城镇吴城村。

7.兹氏县。汉初夏侯婴之封地。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东南。

8.狼孟县。治所即今山西省阳曲县。

9.邬县。春秋时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邬为其一。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北三十里邬城店村。

10.盂县。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盂为其一,始封者为盂丙。治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二十五里大盂镇。

11.平陶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文水县西南二十里平陶村。北魏改为平遥县。

12.汾阳县。汾水发源于此。治所在今山西省静乐县西。

13.京陵县。春秋为九原之地。治所在今山西平遥县东北十里京陵城村。

14.阳曲县。治所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待阳村。

15.大陵县。治所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南大陵庄村。

16.原平县。治所即今山西省原平市。

17.祁县。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祁为其一。因古有昭余祁泽薮,故别名昭余。治所在今山西省祁县东南七里祁城村。

18.上艾县。治所在今山西省平定县南二十里新城村。

19.虑虒[sī]县。因县有虑虒水得名。治所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二里古城村。

20.阳邑县。春秋晋大夫阳处父邑。治所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二十里阳邑乡。

21.广武县。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南十五里古城村。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太原郡辖区共有人口680488人。

太原郡各县的地理方位见下图:

前汉书简介(汉书.地理志图解)(3)

西汉太原郡属县地理方位图(注:缺于离县)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太原郡属县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前汉书简介(汉书.地理志图解)(4)

西汉太原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知,汉代的太原郡辖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中部地区,北至繁峙、南至介休,是以太原盆地和忻州盆地为核心,包含了其周边的太行、吕梁山脉的山区地带构成的。该区域南接河东郡(临汾、运城盆地),北接雁门郡、代郡(大同盆地),东越太行山各陉口通往冀州(河北平原),西隔吕梁山与朔方刺史部各郡相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地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