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刘琴琴(千针万线绣出爱)

“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以前一条红裙绣7天,现在要10天了。”昨日,在长乐梅花镇梅东村,远近闻名的绣娘刘琴琴告诉记者。她一生刺绣,今年64岁,已经绣了50年。因为绣工出色,她日前被评为长乐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花刺绣红裙”技艺传承人。

  

  

亲爱的刘琴琴(千针万线绣出爱)(1)

  

  刘琴琴展示红裙。

  

  

亲爱的刘琴琴(千针万线绣出爱)(2)

  

  刘琴琴专心刺绣。

  “多穷多富红裙不放”

  十里红妆,凤冠霞帔,这是古时嫁女的盛景。实际上,梅花女子出嫁时,母亲定会送上一条精致的红裙,作为女儿的嫁妆。

  刘琴琴就在梅东村自家临街大厅里刺绣。记者进去时,她正在埋头刺绣。在她的巧手之下,五颜六色的丝线,在花针的钩织当中慢慢变成了颜色鲜艳的牡丹、栩栩如生的凤凰。

  当地老人说,梅花镇有句古话,“有办无办镜箱(梳妆台)便桶(马桶)铁铁硬,多穷多富红裙不放。”意思是说,出嫁女子的嫁妆,不论家庭贫富,梳妆台、马桶、红裙这三件是不能少的。其中,红裙被认为是最珍贵的。

  刘琴琴拿出一条刚刚完工的红裙。记者看到,裙子本身是大红色丝绸,上面绣着牡丹、凤凰、梅花、彩蝶,活灵活现,很是喜庆。红裙背后,凝聚了她千针万线的努力。

  选布画图刺绣样样通

  刘琴琴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她刺绣时的照片。这是她刺绣50年的呈现。

  14岁起,刘琴琴开始在梅花绣花厂学习刺绣,由于吃苦好学,很快练就一手好功夫,不管多复杂的图案,都不在话下。18岁结婚后,她到金峰镇一家大绣花厂,成了一名刺绣师傅。10年后,她的技艺更加精湛。为了照顾儿子,她回到梅花镇,在家里干起了红裙刺绣的活。

  刘琴琴说,选布、画图、刺绣,都是她一人负责。她选的布料质量好,所用的线全是纯蚕丝。刺绣之前,她注重图案的设计。在她的桌面上,时刻放着三本图案资料。旁边还有一些图纸,她会根据本地习惯及客户要求进行构图,然后摹到红布上刺绣。由于长期实践,她绣出的花鸟立体感特别强,深受大家喜爱。

  红裙是一辈子的乡愁

  刘琴琴说,现在还有几十单订单,不仅有梅花本地的,还有其他乡镇的。台湾也有穿红裙的习俗,所以台胞订购的红裙也不少。

  当地人告诉记者,梅花镇最早家家绣红裙,女儿的红裙都由母亲来绣。相传明万历年间,琉球绣工蔡红享(民间称蔡姑婆)因刺绣技艺高超、上供刺绣龙袍,受到万历皇帝召见。舟到梅花,遇风登岸,得到当地人盛情款待,蔡红享就把刺绣技艺传授给了梅花乡亲。

  自古以来,梅花乡民以捕鱼为生,通常是男人外出捕鱼,女人在家操持家务,闲暇时做些刺绣贴补家用,因此刺绣技艺总是由家中妇人继承。

  一条陪嫁的红裙,会伴随女子一生。无论她们嫁到哪里,红裙是一生的记忆和乡愁。

  记者问起这门手艺的接班人时,刘琴琴说,一条红裙卖1600元,却要绣10天,只是赚个工钱。每天要绣10个小时,劳累枯燥,没几个人想做。儿媳妇跟她学了几年,现在绣得也不错。

  采访结束,记者路过梅东街,发现还有一两处挂起了刺绣红裙的招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