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

文丨霁夜谈

编辑丨霁夜谈

圣旨圣旨,什么才是“圣”?简而言之,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字就是最高评价,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叫做“圣上”

而用“圣”字来形容“旨”,也就是来形容皇帝的意思、目的,也是对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亵渎的最高权威的形容。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2)

宦官宣读圣旨

我们在古装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宦官们到达指定地点后,高呼一声“圣旨到——”,随即听到这个声音的众人都要低头叩首,跪倒在地等待下一步的宣读。

在我们眼中常见的圣旨要不就是受表彰的,比如:加官进爵,赐田,赏银、珠宝钗环、胭脂水粉、笔砚墨宝,又或是美人?要不就是受惩罚的,最严重的就是诛九族。

在圣旨宣读的那一刻,接到的人的命运就算是一锤敲定。那么,为何没有人敢仿造圣旨来逃过一劫或是谋求名利呢?我们来看圣旨上面的第一个字,这怎么造?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3)

嘉庆时期圣旨

圣旨

在先秦时期,可以确定的是那时候还没有“圣旨”,根据众多典籍可以知道,人们会将皇帝的指令或者意志称为“命”或“令”,我们也常常能听到,某个官吏向位高权重的娘娘汇报时,常以“圣上命臣”或者“圣上令臣”为开头。

同时,它们本身就具有强制的意味。

公元前221年,秦国“合纵连横”一统天下。查阅文献,在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有这样的记载:

“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4)

千古一帝——秦始皇

这也是我们在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圣旨,由此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用来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书远远早于东汉末年。

也是在此时,秦朝一改“四书五经”中《尚书》对“皇帝命令”的说法,也就是废除了关于“命”和“令”的形容,改为“制书”和“诏书”

制书这一叫法,一直从两汉时期传承到隋唐时期,它被用来颁布某些制度和政策,发布重要的政治命令,用得相对较少但也是最重要的,可以理解为一旦发布了这种文书就说明国家要有大事发生了。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5)

流传于民间的圣旨

而诏书则是皇帝向天下百姓发布公告的一种文书,不过用到汉朝就不再用了,直到元朝才重新使用。

再后来制书又根据大臣品级分为两类,五品以上称为“诰文”或“诰命”,五品以下称为“敕文”或“敕命”。由此可见,圣旨一般流转于皇室及官员之中,经历一代又一代,圣旨也极少流传于民间。

圣旨的格式及材质

圣旨的格式是一头长尾的“诏书”,在圣旨的“首语”之后有一段话,称“奉天之命”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6)

明代圣旨

据史料考证,耳熟能详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从明朝开始的,且由朱元璋首创。

只看其字面意思就可抓住其中精髓——我,即皇帝,是奉天之命下诏令,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圣旨的格式也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规范,其中的措辞也越来越严谨。由起初皇帝的家常话直接下诏,到后来由各朝大儒起草,这些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庶吉士,书以严谨规范的骈文来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7)

西汉时期诏书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家将自己家中的这份沉甸甸的传家宝拿了出来。其中在已经发现的圣旨中,清朝的居多,明朝的只有寥寥数件,宋朝的圣旨仅有一件,如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馆中。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分析,圣旨出自宋徽宗之手,将其称为“行书太行敕卷”。无论是文物价值还是书法价值,它都是一件无价之宝,其内容是命令领殿中省事蔡行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再有,圣旨的制作材料极为考究,是用“蜀锦”制成,并且其中还穿插了纯金制成的金线,颇为华丽。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8)

宋徽宗行书太行敕卷

除此之外,整卷还有用金粉描绘的金龙纹,并且宋徽宗在书法、花鸟画上的艺术造诣是非常之高的,是宋朝的历代皇帝都无法与之匹敌的存在。

因此,宋徽宗亲笔写在上面的“瘦金体”行书,笔锋如刀,点画凌厉刚猛,无坚不摧,通篇充满了果敢与奔腾跳宕的气势,对于众多极其热爱书法的朋友们,也是极其珍贵的临摹作品。

在明清时期,圣旨通常都用丝织锦制成的。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9)

明朝洪武时期圣旨

因为锦是由一种植物纤维织造的织物,具有色泽艳丽、手感柔软,强度高的特点。织锦所用的丝经丝纬用捻、拈、绕、缠等方法交织而成,因此又被称为“五色线”。

织制五色丝线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以细纱为经线,再用细纱和长丝各织三匹经线;接着把两根经线和五匹经线交织成经纱;最后用五匹经纱织制成一张五色纬网。在织物上织造“锦”以后,还需要再做一道染色工艺。

如此几道流程下来,一件作品便制成了为了使图案更为逼真,在织时往往要加捻一些丝线,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染色处理。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0)

明朝万历年间的圣旨

织锦在古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纹织制锦,又称"平毯绸缎";另一种是非织非染的单纹锦,亦称"花绫"。前者是在织造上经过反复琢磨而成的,织品花纹图案丰富、层次分明;后者则是先织好大样(即固定的图样)之后再染色。

从这两种形式中可以看出不同风格与特点,而且所用颜色越多其品级也越高,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五彩或七彩的圣旨。

在明清时期,圣旨的开头也分为“诏曰”和“制曰”两种。由别人代写,即为“诏曰”;由皇帝亲笔书写,即为“制曰”,一般只赋予五品以上官员。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1)

清朝制书

圣旨的出现,也标志着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已经成熟。例如:根据《明史》记载:“天顺元年(1457)六月,御史台劾奏:‘诸科道给事中、监察御史、侍御史者二十余人,各以家有一言之冤,皆不敢奏。’”

换成大白话来说,就是:这几句话是在说到了明朝中后期,监察制度越来越完善,“御史言事之官”变成了“参政之官”。

明代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严格规定,凡是官员犯罪必须按照法律惩罚官员以及相关人员。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2)

比如规定:凡官吏犯罪必须先向皇帝报告,如果你知道但是包庇他,你也要治罪,可以简单理解为包庇罪。

如果报告查证以后属实发生过而且你是第一个对皇帝报告的,皇帝就会安排信任的人负责继续监督审查这件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处罚。至于处罚力度嘛,就看皇帝的怒气值有多高。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3)

乾隆时期圣旨满文侧

在所发现的清朝圣旨中,最早的可追溯到康熙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根据那些民间收藏家所提供的圣旨,和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的圣旨是截然不同的。

剧中的圣旨常由黄色锦缎制成的,它的背面绣着两条相对立的龙,中间用黑色丝线绣着圣旨两个字。正面粘上一张用黑色毛笔撰写的纸,其长度稍长于80厘米左右。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4)

乾隆时期圣旨汉文侧

但是实际上,圣旨是五彩的,圣旨中所书写的字也是用黑色、青蓝、朱红、水绿、大红五种颜色的颜色直接书写在锦缎上,因此又称为“五彩圣旨”。它们的长度足足有两米多,上面书写的文字根据历代王朝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清朝时期,其左侧为满文,右侧为汉文,中间印以玉玺及相关官员的私印,并签以姓名。据历史考究,清朝御用玉玺共25件,签发诰命圣旨和敕命圣旨所用不同。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5)

五彩圣旨

真假圣旨

在我们的印象中,假圣旨不仅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而且有时还会让忠臣因为一道假圣旨而丢了性命。假传圣旨的桥段在我们所看的古装影视剧中也频频出现,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假圣旨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圣旨的材料及其做工都十分考究。首先,先不考虑印在其上的各种印章的刻制、皇帝及相关誊写撰写官员字体的模仿以及圣旨上祥云瑞鹤的图案。

仅仅是纺织锦缎就要花费无数的心血与时间,除了这些,纺织锦缎的材料也由内务府对它进行十分严格的管理,更何况是弄到能织成几米长锦缎的材料?简直是难如登天。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6)

清朝光绪皇帝圣旨

其次,圣旨中的色彩也是十分讲究的,色彩的多少直接与官员的品级成正比。以清朝为例,给五品以上的官员所颁发的圣旨多为彩色,五品以下的官员颜色多为单一的,均为白灵。

第三,圣旨的轴柄质地也会根据官员的官位所匹配——一品为玉,二品为黑犀牛角,三品为贴金,四品五品为黑牛角。单单是把这些材料找齐,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最后,圣旨的审查制度也极其严格,从一开始的制造到最后的宣读,就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极其严格的标准,每完成一个环节就要要求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7)

清朝顺治时期圣旨

如果出现纰漏直接找相关负责人承担“欺君之罪”,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人头落地的严重后果,自己的整个家族都很有可能深受所累。

最重要的是,古代的圣旨也像今天的各国货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防伪标志,首先是圣旨两端有两条白色的银色巨龙,锦缎上布满祥云图案,仅仅如此就已经是很大的工作量,如果要制作,就不是如今的996所能堪比的。

也就是说,没有高超的技艺和足够的精力,很容易逃不出朝廷各类能工巧匠的法眼而漏洞百出。除此之外,开头的八个大字中也印有防伪标志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8)

清朝雍正时期圣旨

开头的第一个“奉”字是根据祥云图案绣上去的,有独特的位置,而且每道圣旨的制作匠人都会赋予其常人所察觉不的细微差别。

但假传圣旨也不是完全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胁迫宣读圣旨的宦官,让他不按照上面的字来宣读,多为难那些宦官啊!对他来说,宣读圣旨之前,还要先背一篇长篇“作文”。但是这样做依旧有很大的风险,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逐渐发现了这个弊端,将宣读圣旨的人设为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完成,而不是电视剧中只有一个人宣读圣旨。

为什么古代没人敢假造圣旨(古代圣旨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生死)(19)

清朝光绪时期五彩圣旨

由此可见,假传圣旨或伪造圣旨都是一件十分困难且风险极大的事情。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要假造圣旨,从开始谋划到制造就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时局多变,也许在刚刚完成密制假圣旨的某个环节,朝廷就已经重新改朝换面了。除此之外,圣旨的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最长的可达五米。

因此,在假造圣旨之前,就必须先准确知道想要假造圣旨的确切长度,这个事情又有谁能未卜先知呢?

要考虑的细节很多,稍不留神便会万劫不复。因此,在历史上是没有人敢假传圣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