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将朱培德是谁(民国上将朱培德)

民国上将朱培德是谁(民国上将朱培德)(1)

朱培德

  朱培德(1888-1937年),字益之,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人。出生于仕宦之家,1910年,在清末革命新潮的影响下,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因优异成绩被选进丙班,学习陆军军事知识。

  1911年10月30日,朱培德参加云南昆明“重九”起义,推翻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机构——云贵总督府,建立了云南军政府——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

  1915年秋,云南军政府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朱培德随李烈钧第2军出兵两广,担任第2军下属支队长。朱培德奉命为先锋部队,创造了全支队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源潭大捷,大败强敌,晋升为正团长。

  此后,朱培德部经广西桂林、广东肇庆、清远等地,取道粤北韶关北伐。师至琶江,袁世凯称帝83天后病死。讨袁护国军(以滇军为主体)与北洋政府“议和”,国内政局巨变,朱培德所部北伐滇军滞留广东。

  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南下广州设立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护法军政府。朱培德此时与景仰已久的孙中山建立了联系,加入中华革命党,其部队成为护法军政府的武装。

  朱培德率部连续征战,平定广州附近的动乱势力。因战功卓著晋升为滇军第4师师长,并率部移驻广州城,出任广州卫戍司令。

  朱培德与孙中山的关系日益密切,1919年朱培德成婚之时,孙中山出席婚礼并担任证婚人。孙中山器重朱培德,先任命他为援桂军第2路司令,攻克桂林后,又任命他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后滇军分裂,朱培德于1920年底将驻桂滇军编为3个混成旅,服从孙中山的命令,信奉三民主义。

  担任首次北伐前敌总指挥

  孙中山为实现其理想,1922年组织北伐。朱培德奉孙中山之命出任中路军前敌总指挥与粤军、赣军联合从韶关进入江西,相继克复不少地方。

  不料,陈炯明率部突然在广州炮轰孙中山大元帅府,北伐遇挫。朱培德立即率部回师讨伐陈炯明,双方激战于韶关,因友军失利,撤退途中反被敌军包围,几经曲折,退往桂林。

  次年,朱培德参加了入粤讨伐陈炯明的联合军事行动,攻下广州后,迎孙中山回粤续大元帅职权。朱培德的忠诚为孙中山赏识,所部被改为大本营拱卫军,朱培德任军长兼大本营参军长,并代理军政部长。驻广州的部队庞杂,有的居功自傲,朱培德则以“革命未成,责任重大,须淡泊自甘,勿为利诱”告诫约束下属,使其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孙中山所器重的一支军事武装,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安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陈炯明联合各路军阀凶猛反攻,兵临广州城下,孙中山亲自督军迎战,也无法解围,形势岌岌可危。朱培德率部在顽强抗击敌军的疯狂进攻后,集中兵力攻击其侧翼,大败陈炯明部,广州危而复安。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朱培德积极拥护,孙中山任命朱培德为第1军军长。朱部进入江西,相继攻克赣州、吉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来,朱培德十分悲痛,在军中设灵堂遥祭,率全体将校宣誓“继承总理遗志,继续努力革命”。同年,国民政府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改组,朱培德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6年初,朱培德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朱培德联合其他将领,反对蒋介石排挤共产党人的做法。苏联顾问认为朱培德是“比较可靠”的国民党左派。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出动8个军约10万人,发起了以铲除军阀、打倒列强为目的的北伐战争。朱培德参与前期的筹划,并制定作战计划。朱培德担任北伐右翼总指挥,负责江西战场的作战,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展开决战,歼敌14余万人,克复南昌,安定江西全境,是北伐战争中重要的战果之一。

  继续北伐

  江西省一度是国共合作时期工农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27年4月,国共分裂的悲剧不幸发生。朱培德反对以血腥镇压来对付昔日盟友。当上海、广州等处国民党军队开始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时,江西的国共合作仍在实行。5月29日,朱培德礼送以第3军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朱克靖为首的142名政工人员出境;6月5日,朱培德又礼送共产党人方志敏等20人出境。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1928年3月继续北伐,朱培德出任第1集团军前敌总指挥,代替蒋介石指挥全面作战。各军攻入北京,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1928年8月,朱培德辞去江西省主席职务。1929年,朱培德当选中央政治委员会常务委员。他把手中的军队交给国家,放弃兵权地盘,不计名利,入南京负责全国的军事工作,先后担任陆海空三军参谋总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训练总监等职务。

  积极抗日 团结御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作为全国军事负责人之一,朱培德主持了加强国防建设和对日抗战的前期准备。尤其是1934年以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代理参谋总长后,他将和平统一与团结御侮,建立强大的军队、加强人民与社会持久战斗力确定为抗日目标。朱培德曾说:“现代的国民,要会用武器保护国家,才会受人们的尊敬。我怕(中国)无能力受耻辱,不怕到战场去拼命,不要让敌人的势力侵入国里来。我们的国家渐渐富强了,我们准备着去收回我们一百年来失掉的土地和人民”,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1935年4月,朱培德又被蒋介石重用。他与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张学良、程潜成为第一批国民革命军8位一级上将之一,蒋介石为特级上将。

  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南京政府与华南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朱培德受命赴华南斡旋,使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年底,“西安事变”发生,朱培德从中多方奔走,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尽了自己的努力。

  1937年初,“西安事变”刚过不久,朱培德和他的老上司、讨袁护国第2军总司令、1916年由民国北洋政府授予的陆军上将李烈钧一起审判了“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的张学良。审判结果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政治权利)5年,然而,张学良被蒋介石关押软禁了50年后,才逐渐获得自由。

  英年早逝

  1937年2月7日,朱培德因病住院治疗。17日夜11时,因注射引起血液中毒,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终年49岁。

  朱培德临终前,对到南京鼓楼医院看望他的蒋介石交代了三件事:一是抗战在即,国力有限,我死之后,请从简安理;二是家属子女,让他们自食其力,不要因我而优厚照顾;三是不要怪叶小姐(他的护士),这是我们国家医学不发达,不能解除病毒。

  噩耗传出,全国震惊,军政各界无不为之痛悼,纷纷致电南京政府要求“国葬”。3月2日,蒋介石在行政院会议上发言说:“朱上将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囊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综其一生,功在国家,实应国葬。惟每值国葬,靡费公帑,为数甚巨。朱培德上将生前淡泊明志,精忠为国,决不愿虚耗国力,故余亦体此心,向政府提出公葬。”但是,蒋介石此举却掀起一阵怨声,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等都表示了不满。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也不再坚持。2月20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仁孝殡仪馆为朱培德举行大殓,前往悼念的各界人士,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花圈、挽联摆满了庭院。其中,汪精卫的挽联是:“从昆明出师以来,寸寸关山留战绩;自羊城订交以后,心心相印独公多。”蒋介石为朱培德题写的挽联:“一生为公不为私。”蒋介石夫妇亲自为朱培德守灵,这在国民党历史上,尚属首例。蒋介石在朱培德的灵前忍不住痛哭流涕,又失声大哭。

  确实,朱培德在蒋介石、汪精卫以及李宗仁之间,一直起着调解沟通的作用;而他又主动放弃军权、地盘,并在放弃之后,丝毫不计名利,积极协助蒋介石的军事活动,平息混战,统一全中国。3月13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凤凰山为朱培德举行国葬。(黄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