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数据中心(用科技守护古老文明)
苏伯民
1964年出生,甘肃定西人,理学博士,研究馆员。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到今年,苏伯民已经在敦煌度过了整整30个年头。或许是因为理工科出身,他很少去琢磨30年里究竟对敦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组成这30年光阴的似乎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保护项目。
“在别人看来,大概不够浪漫,但我对文化遗产事业的理解和坚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的。”苏伯民的话语平静淡然,却掷地有声。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技术,正在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苏伯民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结缘,就是以科研的不断发展为桥梁。苏伯民大学是学化学专业的,毕业后进入了甘肃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做岩矿分析。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向他介绍了敦煌研究院,说那里有国际合作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西北,这种机会还比较少。
就这样,怀着对科研的憧憬,苏伯民踏入了敦煌。
在随后的时间里,苏伯民又攻读了文物保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在两个专业领域知识的交融支撑下,敦煌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赋予了他一个与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的人生。
“30年来,无论是保护理念、管理水平,还是科技应用、文化传播,敦煌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苏伯民感慨地说:“这是一代代敦煌人接续奋斗的成果。每次想到自己也是接力中的一员,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
如今,敦煌研究院的专业团队已有三百多人。利用多光谱分析等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壁画的无接触研究和预防性保护。二百六十多个洞窟已完成数字化,在对外展览、网络传播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敦煌壁画内容极其丰富,如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提取,再分门别类地展示给大家,我们的数字化团队也正在努力”,他说:“我们过去对敦煌文化对外的弘扬或者对外的讲授,都是专家学者对着静止的实物进行讲述。如今,利用数字技术这种虚拟的场景,以及人工智能产生的各种手段,能够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不用讲述便可以使大家一看就明白。同时,还能欣赏到敦煌壁画独具匠心的精美之处,完成了一种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使观众与敦煌文化的距离愈发被拉近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传播手段不断地丰富,可以使更多不能来敦煌参观游览的国内外观众,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进行学习研究,无障碍了解、欣赏敦煌壁画,这也是我们一个由衷的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明确指出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苏伯民告诉记者:“而我们就想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手段,特别是将数字技术发展领域最新的一些前沿技术,和古老优秀的敦煌文化结合起来,把我们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艺术、建筑、服饰等诸多内容都生动地呈现给世人。同时,我们还希望把敦煌艺术通过数字技术以场景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实现跟观众非常近的互动体验,甚至可以将其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腾讯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技术和文化的一个结合,我们也关注到了腾讯在这方面所创造的一系列数字内容,尤其是深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苏伯民坦言:“所以,我们选择与腾讯合作,就是希望腾讯已有的数字技术能跟敦煌的文物、敦煌的艺术结合起来,通过数字技术展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大家更有体验感的互动式内容。未来,便能够通过互联网和各种传播技术,让更多的人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敦煌文化,生动地了解敦煌艺术,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的期待。”
“同时,我们也希望跟腾讯的合作,能够创新出一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新模式。这样,便可以让越来越多的研究保护领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让静止的文化遗产动起来,让它讲述出更加生动的故事,这更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期待。”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实际上在数字技术方面已经持续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已有的数字敦煌项目中,已经积累了二百八十多个洞窟文物数字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敦煌学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美术临摹,以及敦煌壁画展览等诸多领域。如3D打印,便能够把敦煌的壁画高质量的复原出来,还有在敦煌研究院兰州院部精心打造的敦煌艺术馆,也能够让观众通过展览就可以领略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美。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它永远是一对矛盾。”苏伯民认为:“敦煌壁画终究只是用泥土以及一些植物颜料构成的,所以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时时刻刻在威胁着保护工作。比如早先针对游客对壁画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试验,观测到的数据显示一定会带来温度、湿度的升高,这种效果对敦煌壁画长期的保存便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最后,经过我们的评估,在当时得出一个结论,莫高窟每天能够接待的人大概就是3000人的样子,如果超出这个规模,就会对洞窟的环境产生比较大的一些危害。为此,我们就决定通过数字技术把洞内部分内容放到洞外来展示,让游客可以先获得敦煌壁画的一些历史背景以及一些主要特点,再进行有限度的实地参观。这样,既可以更好更方便地满足游客参观学习的需求,又能更加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最后,苏伯民信心满满地表示:“在未来,我们还想在数字技术上跟腾讯联合,把敦煌文化中或者敦煌壁画中,更加精彩、独特的内容也好、符号也好、形象也好、文化也好,都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发掘出来,然后再做进一步地研究,进而得出更多的敦煌学研究成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