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

#创作挑战赛#

注:本文据《唐诗纪事》、《云溪友议》、《坚瓠六集》、《旧唐书》等资料改编。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1)

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

那个时候,长安城里还没有烽烟。天空,还是湛蓝的。

那一年,街头巷尾到处流传着登基不久的新皇上悼刚去世的一代文豪白居易的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那个科考季,依然还有无数青衣士子纷纷汇聚到长安城,争夺这跳龙门的机会。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2)

大唐长安盛世图

即使半个多世纪以后,已经贵为太子太师、官居极品的卢渥,依然清晰记得并深深怀念自己平生第一次看到的长安。

那时的长安城,虽经受了安史之乱及其后吐蕃人、泾原乱军的几次破坏,但是经过唐宪宗“元和中兴”以及其后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的几代皇帝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苦心惨淡)的经营建设,还是有了些盛唐气象。虽说近在咫尺的陇西之地依旧陷于吐蕃之手,天下正为“会昌法难”余波而扰攘不已,朝堂上还有几十年没完没了的不休党争,地方强藩也是蠢蠢欲动——可是曲江浐灞之上毕竟又有游船出没了,冠盖遍布京华、胡姬当街侑酒的景象重又见于长安,直令那些经历过唐德宗奉天之难时乱军洗劫长安惨象的关中老人动容泪下——这才是额地个长安啊!

对于那些头一次来京赴考的年轻士子来说,长安无疑依旧是震慑人心的存在。“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这里有最高大的城墙,最宏伟的宫殿,最炫目的演出,最迷人的姑娘。若不趁机好好赏玩一番,岂不白来长安一趟?

更不消说这些士子各个意气风发,正是欲大展拳脚扬名天下之时,怎能不呼朋唤友、一畅胸襟?“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自然是他们向往的无上境界;而“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的风流又何尝不让这些年轻士子心神往之?于是一时间,西市酒楼里、曲江畔、天街上、大明宫旁、慈恩寺塔(大雁塔)下、以及渭桥浐灞的画舫游船之中,到处都是流连采风的翩翩君子,引来无数佳人相随观望,亦是长安一景。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3)

长安胡姬

在西市的酒楼里,头回进京的年轻幽州士子卢渥结识了同是进京赴考的太原才子温庭筠。回想起相识的情景,卢渥几十年后还是忍俊不禁。当时温庭筠已是酒意微醺,忽然来了诗兴,只是迷离间找不着笔,忽然瞥见边上一桌的卢渥腰带上插着一杆笔,大喜过望,竟是不假思索伸手就摘下去题壁了。卢渥大吃一惊,以为是个偷儿,正欲发作,待转身一看只是个醺醺然的士子,也就忍住了。待看他在壁上题完诗作: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竟是不由得击掌叫好。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4)

闻得有人叫好,温庭筠投笔回顾,这才恍惚想起自己似乎是拿了人家的东西而没打招呼,不由得哈哈大笑,颇为豪爽的拱手道歉,邀请卢渥同饮赔个不是。 而卢渥来自北地,正喜欢结交这等豪爽之人,岂会在乎此等小事?于是二人添酒回灯重开宴。卢渥这才知道这位温大才子竟还是国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顿生敬意。好在温庭筠并不因家世显赫而傲慢(毕竟家业早已没落),待人十分诚恳。他虽大卢渥七八岁,但二人性格相近,竟是一见倾心,相谈甚欢。尤其是聊到国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温庭筠更索性把那首题壁诗取名《赠少年》当场重抄一份送与二十出头的卢渥。从此二人成为好友,几乎日日同游同饮,看尽长安春色。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5)

人生的境遇就是这么奇特,也许有的人是你的幸运之神,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运气,而付出的却是他自己的命运。几十年后,卢渥依然常常怀念早已去世的这位终生怀才不遇的老友,毕竟是温庭筠带给了卢渥平步青云的奇遇机会,而他自己却飘零江湖,一生坎坷。或许是自己窃取了原本属于这位老友的命运?

那次奇遇是卢渥一生辉煌功名的起点,每一个细节都令卢渥记忆深刻,几十年后依旧历历如在眼前。

那一日,卢温二人再次携手出游浐灞。这次出游是温庭筠的提议。他们雇了一条游船,备下好酒,顺浐水而下。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6)

长安春色

有道是“玄灞素浐”,正好说出了浐水最大的特点——清澈。清江如练,逶迤北去直入灞水,两岸桃红柳绿,夹河而立。二人立于船头沐浴着扑面清风,畅谈阔论,兴致遄飞。

半壶清酒下肚,二人酒酣之际,议论也愈加肆无忌惮。他们的话题从应试诗文选题转到了更感兴趣的国事上,他们谈起了牛李二相的为政偏失,谈起了各地的废佛运动,谈起如何收复河湟故地,直入忘我之境,全然没注意边上一条游船靠了过来,船头一位玉面公子已经很有兴趣的隔船听了他们好一阵谈话。

卢渥至今记得初见那公子时,他真是一个翩翩郎君。看上去约莫三十多岁年纪,玉面修身,英朗俊毅, 让人一见便生好感。他自我介绍说是长安士子李光,闻得卢温二人高论,十分赞赏倾慕,恳请移船相见,共饮一杯。同为士子,天生便有好感,二人没有拒绝的理由,兼之看见这位李光的船上仆役众多,早在船头备下一桌精美酒席,诚意满满,那还能无动于衷?于是拱手还礼,踩着对方伸过来的踏板就上了这位李光公子的船——一条不可回头的船。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7)

仿唐代宫廷游船

三人在李公子的船头酒席落座,把酒论政,针砭时弊,颇为相得。从当朝宰相李德裕的权倾朝野谈到河湟故地的收复方略、废佛的得失,兴致盎然。看得出来这位李光公子也很熟知政事,言谈间不时会补充一些卢温二人所不了解的边情内幕,这让机警的卢渥不由得多了个心眼:长安可是贵人云集之地,这位李光公子如此熟稔政事,怕不是豪门子弟?

不得不说,李公子船上的酒的确好——后来才知道那是御酒。温庭筠性格豪爽,才气过人,就是有一个缺点,好酒。遇此好酒哪里还能把持得住,竟自一杯接一杯毫不客气牛饮起来。酒意一高,舌头也就管不住了。温庭筠忍不住迷离着双眼对李光说:“兄台,你这酒真不错,非寻常酒楼之杂品可比,怕是价值不菲。你肯定是官家子弟吧,看你这船,估摸你莫不是长史司马之官?”李光公子一愣,随即摇头:“非也,非也。”

“奥?那就是主簿县尉之流吧?恕我直言,此等末流官,可养不起如此众多仆役,兄台可要当心啊!”

李光公子面色微有不豫:“温公子看李某只有主簿县尉之才乎?”

温庭筠已是醉眼朦胧,答非所问:“有才自有才,无财却是难成才!李公子看温某之才如何?某已应试两次,还不是白身一个?看开些,这朝堂之上,便是太白仙人,若非有些身家关系,又如何能平步青云?”说完哈哈大笑,竟是扑通一下倒在桌上沉沉醉去了。

卢渥抬眼看去,他发现李光显然对温庭筠最后的话有些生气,握着酒杯的手都在微微抖动,洒出了几滴。边上一个仆役连忙走上来,一边叫着公子一边轻柔的擦拭桌子。这声音阴柔无比,不似男人,卢渥不由得多打量了这个仆役几眼,忽然惊觉此人竟然面庞白净,全无胡须痕迹。

太监!这个词一下子在卢渥脑海中蹦了出来!他又仔细瞅了瞅船上仆役,发现这样的还有好几个。乖乖,家中有这许多太监侍候,又是国姓,而且刚才分明对温庭筠认为他只是主簿县尉大为不满,这个李公子怕不是皇亲国戚?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8)

唐朝太监形象

想到此处,卢渥一阵激动,再也不能安坐了。他自信自己的推断错不了。连忙离席弯腰行礼。

李公子很是惊讶,也忙起身拱手还礼:“卢公子这是何意?”

卢渥早已想好说辞,抬起头来,目光炯炯:“请大人恕我这位朋友酒后失言。我观李兄天庭饱满,目光如炬,兼且识见如此不凡,必有惊人身世本领,岂主簿县尉这等池中物可比?李兄不愿明言身份自是有李兄的道理,但求大人勿要怪我等适才失言冒犯!”

李光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颇为欣赏的又打量了一眼卢渥:“士子风流耳,谈何冒犯?不曾想卢兄弟竟如此看得起李某!李某何人,你将来自会知晓!对了,卢渥兄弟,你是要参加今科考试的吧?”

“正是!”

“好!待到卢兄弟折桂之时,李某定要再摆上一席,给你好好风光庆祝一下!”

“啊,兄台说笑了。蟾宫折桂,固余所愿耳,但小生终究学浅,头次应试,岂能轻易得中?”

“卢兄弟高才李某已领教,何必谦虚?如此才华不取,天子之憾也!我赌你今科一定高中,可愿和某一赌?”

“借兄吉言,但愿顺利吧!却不知李兄想赌什么?”

“嗯,某听闻长安城中每逢新科进士登第,必有大批富贵人家赶着把自己闺女推荐嫁过去,各色媒人几乎踏破新进士的门槛,也是长安街坊间一大趣闻。如此好事,愚兄怎么能错过啊?” 那位李公子难得调皮的眨了眨眼睛, “你若得中,须让李某给你指定一门好姻缘,如何?哈哈哈!”

“啊?不不,这不用……”

李公子一挥手打断了尴尬的卢渥:“放心吧,李某虽然不才,家中却也颇有几个知书识礼的俊俏姐妹,保证不会辱没了卢兄弟的门楣!就这样说定!”

年轻的卢渥只当这是玩笑。可是谁知道老天竟真的跟他开了这么惊喜的一个玩笑。喔,那天那船那位李公子的俊朗笑声,时隔几十年依然不断地回响在卢渥的脑海中,每每想起来还是让人激动不已……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9)

长安,大明宫,御花园宫墙下。

高耸的红色宫墙绵延不断,直插天际,隔绝视线。从这里看不见热闹的天街,更看不见曲江池上的游船和浐灞之旁的垂柳。这里的宫人,不会知道每年乐游原上的风光,更看不见家乡的亲人,和她们相伴终日的,只有御花园里红的花,绿的草,聒噪的知了,以及那潺潺流过的御溪水。

韩霜不知道自己是多少次徜徉在这小小的御花园里了。从十二岁入宫起,十年了,在这衣食无忧之地寂寞的生活十年后,她几乎已经忘记了外面的悲惨世界。曾经吃不饱饭的岁月,进山躲避乱军的生活都在她的记忆中被刻意淡忘了。过去生活的苦难记忆已经不存在了,她只记得十岁那年,妈妈给她缝制过一身大红的新衣裳,让她开心了很久;十二岁被强行选中送入宫中之前,爸妈给她做了一顿她从未见过的丰盛饭菜,懵懵懂懂的她在父母的垂泪中大快朵颐……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10)

唐代宫女形象

入宫十年了,她早已从一个懵懂少女变成了“老”姑娘——宫中人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一个宫女过了十八岁还没有被皇上看中,那就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等着老死寂寞深宫里吧——毕竟,这高墙内,除了嫁给皇上(这是宫女们私下要面子的说法,其实对于这些宫女来说,何尝有婚嫁?)她们还能嫁给谁?

可是宫人何止三千,还有那无数妃嫔,便是再乱性纵欲的君王,又能顾得了几个宫人?

韩霜已经22岁了,标准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其实她长得还是很出挑的,细高的个头,纤纤的蛮腰,柳叶眉,樱桃嘴,并不比宫里那几位得宠的娘娘差。她也不是没有机会,先皇在位时,她也曾被分配到亲自侍候皇上读书的好差事——那是和自己要好的周姐好不容易从管事太监那里给她争取来的机会。她不想拂了周姐的好意,就去了。可是她的性子实在和她的名字一样,如霜雪般冰冷,她也想不出一个能够让自己媚笑取悦那个男人的理由:是的,他是皇上。那又如何?后宫终日冰冷不似人间,他能给我家的感觉吗?

于是,这场尝试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她不乐意,自有一堆宫女翘首以盼这机会。周姐私下直埋怨她埋没了自己这般花容月貌,她只是笑笑:入宫就已经是埋葬了这身花容月貌了,又岂关那个男人的事?不需要花心思取悦他,自己可以继续在这深宫里悠闲的读诗写字,不也挺惬意的吗?

只是,这惬意的日子有时候真的太漫长,长得让她不时想起周姐被赐给某亲王府后,临别那天晚上抱着她痛哭流涕说的话:“好妹妹,我们缘分尽了!以后姐不在了,你晚上睡不着就数数花园里的树叶吧,像那些老姐妹一样,数着数着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这辈子命苦,认了!下辈子千万别进宫!”她哭着答应,抱着周姐,任两人眼泪在裙裾上汇成一片池塘。

周姐走了三年了,从那以后她更是连个知心的说话人都没了,真的开始数树叶了。看着这满园的树叶由绿到红,由红到绿,有时候偶然脑海中浮起几句诗,就随手写在一片叶子上,任它随着御溪水飘荡东西——自己这身子终究也是要和这落叶一样不知道葬身何处吧,又何必收藏这些诗作,随它去吧!

悠悠的,一片硕大完整的红叶悄无声息的飘落在韩霜身前,打断了她的伤感。她下意识地捡起这片红叶,打量着这片迟迟落下的叶子,几句诗不由自主的就从脑海中冒了出来,她连忙持叶回到卧房,提起笔,不假思索的就把发自内心的情怀喷吐在这小小的红叶上:

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掷下笔,她小心翼翼的捧起这片散发着墨香的红叶,轻轻呵干墨汁,这才踱出卧室,走到墙角御溪边,和以往一样,无比珍重的把叶子放入水中,目送着它随波飘荡,流向远方,最终从宫墙下一跃而去,飘向人间……

留给大唐最后一抹辉煌(长安不见使人愁)(11)

红叶题诗

未完待续。。。欢迎点评、吐槽以及关注作者:@六扇门编外捕头[憨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