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价差期权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

美股近期出现一轮汹涌的抛售潮,大家都担忧高通胀将引发美联储激进的加息动作。市场隐含波动率攀升,VIX恐慌指数已经接近3月的高位,财报各种暴雷,行情随时大涨大跌,在这种背景下:

今天發仔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驾驭在大震荡行情中追逐超额收益的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

1、组合构成及适用场景

简而言之,该组合由看涨期权看跌期权两部分组成。当大家认为未来价格将大幅变动,但不确定价格波动方向时,这种组合策略就很常用。

熊市价差期权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1)

(1)四个要点:

买入相同数量、相同标的、相同到期日、相同行权价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2)两平衡:

盈亏平衡点1:看跌期权行权价-两份期权权利金

盈亏平衡点2:看涨期权行权价 两份期权权利金

熊市价差期权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2)

后续操作:全平或者先平单边止盈部分,原则上只要一边的期权盈利超过另一边的最大亏损,即可获利。

2、场景举例

以标普500指数ETF-SPDR SPY为例,SPY已回落至上一次反弹的看跌趋势线(绿线)附近

熊市价差期权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3)

在当前美国4月CPI数据出炉之际,有预测称通胀率将降至8.1%。(昨晚已经揭榜,结果是8.3%,略高于预期。)

你觉得后续有可能将大幅变动,但不确定价格波动方向,认为大致在围绕405(橙线)附近震荡

熊市价差期权策略(买入跨式期权策略)(4)

于是你开始配置【买入跨式】期权组合:(比如选5月20日到期日)

· 看涨期权:5月20日到期,Call 405,张数1张,权利金成本6*100=600

· 看跌期权:5月20日到期,Put 405,张数1张,权利金成本12*100=1200

组合成本:600 1200=1800美元

盈亏平衡点1(看跌)

405-(6 12)=387,表明持续看跌。

盈亏平衡点2(看涨)

405 (6 12)=423,表明持续看涨。

3、场景模拟

假设在本周五行情中:(注释:期权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案例中的期权价格未必精确,仅供参考)

(1)当SPY上涨至405:(刚好到行权价)

看涨期权价格涨至8,盈利(8-6)*100=200

看跌期权价格也跌至8,亏损(12-8)*100=-400

组合收益:-200美金

(2)SPY上涨至430:(涨超于行权价)

价格涨超看涨期权的盈亏平衡点423,已回本

看涨期权价格涨至26,盈利(26-6)*100=2000

看跌期权价格也跌至3,亏损(12-3)*100=-900

组合收益: 1100美金=2000-900

(3)SPY下跌至370:(跌超于行权价)

价格跌超看跌期权的盈亏平衡点387,已回本

看涨期权价格跌至0.1,几乎亏完600权利金(到期不行权,期权合约作废)

看跌期权价格也涨至25,盈利(25-12)*100=1300

组合收益: 700美金=1300-600

该组合收益变化就像一个钟摆运动!介于两个盈亏平衡点之间获利概率较低

由于锁定了最大亏损(两份权利金),因此无论跌破/涨超盈亏平衡点,都能获利

如果行情持续向某个方向移动,策略的盈利能力还能不断扩大。

4、最后小结

买入跨式策略有以下几项优点:

(1)盈亏容易测算,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分析方向,无论行情是涨还是跌,都可能获利;

(2)潜在最大盈利无限,潜在损失有限(最多亏掉期权金);

(3)该策略适用于某些重大消息公布前,比如美联储利率决议、企业季度年度财报等等

当然该策略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构建之初需投入双份的权利金;

(2)作为买方,会承担时间价值的流逝;

(3) 需要标的价格有较大变化才能获利

为了方便理解,以上仅是假设场景,目的是让大家理清操作的脉络

已忽略整个过程中的行情震荡,期权时间价值流失贬值、隐含波动率等因素。实际场景中,隐含波动率(IV)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大。

最后,局长给大家布置一份小作业:

按照以上思路,通过举例个股,模仿测算组合收益。

【重要更新】!!

文章写于昨日开盘前,截至昨晚美股收盘,该策略模型实现盈利![奸笑][鼓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

请您应该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并有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

本文来源于新浪集团旗下港美股服务平台华盛通APP社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