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出版。小说出版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读者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这本小书也被读者誉为“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

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代表作,它也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1)

《麦田里的守望者》借16岁少年霍尔顿之口,以“你”为倾听者,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从离校到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以及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感触与情感体验。

霍尔顿是个纯真的理想主义者。他外表看似冷酷,内心却藏着柔弱与敏感,他对庸俗和虚伪保持怀疑态度,他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所以他时常感到莫名的迷惘、他的内心十分孤独。他想离家出走,他想逃离拥挤而冷漠的城市,到远离尘嚣的地方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

就像霍尔顿在小说的结尾对他的妹妹菲比说的那样,他只想做个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栖居的麦田,看护儿童。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2)

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周围环境心存排斥的少年形象被万千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自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以心灵的慰藉。时至今日,这部“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虽然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已经32岁,但《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塞林格成长经历的文学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塞林格就是霍尔顿的原型,除了年龄上的差异,两者的成长轨迹非常相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名原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Catcher”意指“棒球捕手”。霍尔顿早夭的弟弟艾里生前是一个棒球队的捕手,艾里在自己的手套上写满了诗歌,当别人比赛时,他还在读着手套上的诗歌。和小说开头霍尔顿的形象一样,同是置身赛场边缘的“局外人”。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3)

艾里去世后,霍尔顿珍藏着弟弟的手套,发愿要做麦田里的“棒球捕手”,带着这样的叙事艺术和叙事口吻,小说里的霍尔顿和小说外的塞林格这两个人物形象又似乎交织、重合在了一起

每当有人追问《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时,塞林格都只说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而塞林格的儿子马特·塞林格也说:“父亲就像霍尔顿……,我仿佛能看到父亲裂变成无数个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就读过好几所学校,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写作天赋很早就得以展现,他在大学期间陆续发表了各类短篇小说。塞林格应征入伍后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并参与了“赫特根血地”战役,他的战友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非常勇敢。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4)

而就在此时,塞林格已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前六章。同时,塞林格也陷入了严重的战争心理创伤,一度接受心理治疗,但他拒绝因病提前退役,一直坚持到退伍。

战后,塞林格一边克服战争心理创伤,一边回归创作,历时十年终于完成小说。出版次年,塞林格就用并不丰厚的稿酬在不通水电的乡村买了一栋“形同废墟”的老宅,余生都隐居在那里,践行了小说里霍尔顿“用自己的钱盖一座小木屋”的梦想。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并获得广泛关注后,塞林格却极力摆脱公众的关注,拒绝各种有关自己的传记和报道,塞林格就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生活中度过了余生,直到2010年1月27日离世。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5)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主要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因为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再次开除,于是离校出走,又不敢回家,只身在纽约的繁华街区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和内心感受。

整个故事从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开始,不管是在校时与室友的纠纷,还是在旅馆里被人欺负,这些事件都是男性青春期的冲动象征。霍尔顿渴望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拥有让别人服从和敬畏的力量。

他在纽约闲逛了三天三夜,去了博物馆,然后趁父母不在家,偷偷回去看望妹妹菲苾。霍尔顿爱憎分明,他觉得妹妹菲比是唯一一个能够与自己交流的人,孩子的纯真比起成年人的虚伪来说更讨人喜欢。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6)

在“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的音乐声中,霍尔顿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里看着孩子们自由玩耍,自己则守在悬崖边,只要有孩子奔向悬崖的方向,他就帮他们扭转方向,防止他们受伤。

这个守望者的工作让霍尔顿非常向往,他觉得与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是他向往的时光,因为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人性的纯真、善良

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核心主题:主人公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质是成为善良和纯真的守卫者。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7)

随着故事的发展,霍尔顿离开家,半夜拜访了自己的英语老师—安多里尼先生。安多里尼先生是霍尔顿很尊敬的一个人,即使他总是给霍尔顿讲很多他并不感兴趣的人生哲理。

安多里尼先生的人生信条是“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事业英勇地死去,而成熟男子的标志是愿意为某个事业卑贱地活着”。霍尔顿不认可这种隐忍的中老年人的人生信条,当然,安多里尼先生也否定了霍尔顿“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轻人的理想

于是霍尔顿半夜醒来就离开了安德里尼先生的家,又到街上游荡。故事临近结尾,霍尔顿决定去西部,并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妹妹菲比。菲比坚持和他一起去,为了妹妹,霍尔顿只能放弃去西部的计划。

故事的结尾处,霍尔顿并没有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我们他的现状如何,他未来的计划如何,他的未来依旧是迷茫的,同时他发现自己开始想念以前的同学。毋庸置疑,这是塞林格设置的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8)

开放式结局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点睛之处,也是读者的遗憾之处,读者想要知道最后霍尔顿到底过上了怎样的人生。

在小说的结尾处,霍尔顿自称“倒是打算用功”,但是又说“可我怎么知道呢”,凸显他心理上的迷茫仍然存在,看似成熟的想法“不到你开始做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打算怎样做?”更是显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霍尔顿自我心理成长的不稳定性表现得很明显,在他的自我心理成长过程中,同一性的扩散、同一性的延缓和同一性的获得三个阶段不断地交织。

不管霍尔顿最终的命运如何,《麦田里的守望者》毋庸置疑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这部作品给读者的启示是:不管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抑或青少年有保留纯真美好、不想长大的心愿,都可以参考霍尔顿的经历,他自我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9)

麦田需要守望者吗?需要。这个守望者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这个守望者的名字应该叫善良。霍尔顿对实际世界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地从天真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他想象的理想世界则象征着他的成熟。霍尔顿的世界展示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

从表面上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关于一个少年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塞林格对美国社会状况的批判。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一大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10)

霍尔顿对理想世界的想象传达了塞林格对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的向往之情。总之,霍尔顿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他对理想社会的想象是一种人类生活的顿悟。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虚伪性的认识本身就加深了他的精神危机,他只能从想象中的理想世界中找到一丝丝安宁。显然,塞林格倡导的是一种健康、正义与和谐的世界,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意义所在。

麦田守望者经典语录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11)

其实以怎样的视角去读这部作品,都无妨,读者只要觉得它值得被重温,只要知道还有人和我们一样,尽力向往着纯真和美好,就够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部作品所展现的青少年心理活动细腻真实,是每一个时代青少年都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成长问题,这部小说引起的讨论持续不断,即使已经出版了很久,但其带来的影响经久不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