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

#南通##海安#

我的故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这里民风淳朴,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雅俗共赏,极富地域特色。

在偏远乡村,如果你见到一位大字不识半个的普普通通的农叟或老妪,镇定自若地对你说:你不要躲在旮旯里,去帮我把釜冠拿开,看看锅里是什滴杲昃?

你千万不要大惊失色,以为遇到了乔装打扮的北大某人类学教授在进行乡野调查。

因为,这短短一句话里,就用到三个生僻古汉字,分别是杲(gǎo)昃(ze)、釜冠和旮旯。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1)

杲(gǎo)昃(ze)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东方为“杲”,日落西方为“昃”,前者出自《诗经》,后者出自《尔雅》。

“釜冠”是指锅盖。

釜是古代炊事用具,见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冠是指“帽子”,“釜冠”可不就是锅的“帽子”?

而旮旯,就是角落。

这几个词汇,都是上古、中古的语言,现代汉语里已经极少出现,但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么倔强而生动地在乡村野夫的口中代代传承。

故乡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2)

幼时学字,朱德的“德”笔画繁多,很难书写,偶听同学传唱:“从前有个双人旁,十岁上学堂。上到四年级,(他)一心为革命”,从此铭记在心,再未写错。

海中高一历史老师姓孙,苏大刚毕业。

这一课,讲安史之乱,他正色道,吾乡俚语“吾儿禄山”即出自这个典故。

说的是有一日,杨贵妃正与安禄山在内宫中嬉戏,不料被大臣撞见,惊问这是何人?

贵妃娇羞,嗔怒道:此乃吾儿禄山也。

众人哄笑。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3)

有一些乡谚,既生动又形象,犹如神来之笔。

如形容时过境迁,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淹了通了八亩里”。

一亩地是666.6平方米,八亩你想想,得是过去多远了?

形容某人不清头绪,讲话不得要领:“(芝)麻田里岔了通了菜田里”。

芝麻和菜完全是两种农作物,芝麻田和菜田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教育后生做事不要莽撞,要随大流:“出头的椽子先烂”。

小时候,母亲拒绝我的无理要求,就说:“不行?拿篙撑”,让人不由得低头。

还有一些常见的称谓,很有特点。

如臭虫,叫骚气娘子,这个称谓现代感满满。

黄鳝叫长鱼,再形象不过。

鲤鱼叫花鱼,取其红色纹路。

青蛙叫田鸡,极言其叫声鼓噪,肉质鲜美。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4)

另一些乡谚,表现了贫苦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

如“雪花飘飘,馒头烧烧。咸肉炖炖,吃吃困困”。

或者:“雪花飘飘,馒头烧烧。烟袋喀喀,花生剥剥。咸肉炖炖,吃吃困困”。

这里描绘出一幅天人合一富足和谐的乡村冬日图景。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里,外面扑簌簌下着雪花,屋里温暖如春,灶上呼哧哧蒸着馒头,锅里哐咚咚炖着咸肉,桌上摆着花生,估计还有一碗黑里透红的“三塘牌”糯米陈酒,老爹手里拿着烟袋,一口酒,一口菜,一口烟,吃困了就睡,睡醒了就吃,旧社会地主老财的腐朽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5)

还有一些乡谚,和地方风俗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五,乍暖还寒,麦苗还在土里酣睡,春风拂面已经有些许暖意,农人们挥舞着点燃的草把,在田间地头来回奔走,口中念念有词:“正月半,扎麻串。拾了个穗头称了八斤半,爹爹称给奶奶看,奶奶称给爹爹看,人家青菜铜钱大,我家的青菜盘篮大”。

这里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过年的时候,走村串巷的民间艺人,拉着二胡,挨家挨户唱道情,换一把米,或是几块方糕;小镇上,舞龙舞狮的队伍引得万人空巷,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往往都伴有大段大段的说唱,可惜我无从记得。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6)

我只记得一些儿时传唱的童谣,也很有趣。

如“山猴儿红屁股,要吃拿刀罗(luo三声)”,这是嘲讽人性的贪婪,连猴屁股都不肯放过。

“咕咕咕,跳上铺,生红蛋,养小伙(huo平声)”,这是将母鸡生蛋与人类繁衍巧妙结合在一起。

“一二三四五,上街打老虎。老虎不在家,问你借火叉。火叉要烧锅,问你借里锅。里锅在煮饭,问你借鸭蛋。鸭蛋发了黄,问你借大肠。大肠有个杨主任,要吃萝卜不承认。”

这里杨主任的姓氏,可以根据故事场景随意调换。

另一个版本是:“里锅要煮粥,问你借蜡烛。蜡烛着个火,烫啊你的个坏屁股”。

此外,还有简要粗俗版:“一二三四五,上街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通常是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一人用手来回指点,最后的“他”落在谁身上,该人即为倒霉的放屁虫,类似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7)

有的童谣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常辅以身体动作。

如“炒蚕豆,炒豇豆,咯剥咯剥翻跟斗”,或者“炒蚕豆,炒豇豆,炒到八哥儿翻跟斗”。

这就是两个小伙伴面对面,手拉着手,不停左右晃悠,感觉蚕豆差不多炒熟了,就大幅度翻转身体,作起锅状,形成背对背之势,绞成一团。

还有的童谣,画面感很强,极富戏剧张力,如“拖拉机突突突,我上舅舅家过宿。舅母冈(gang四声)的蛋,舅舅和我抢啊吃,舅舅骂我来尿(sui平声)宝儿,我骂舅舅好(hao四声)吃宝儿”。

寥寥数语,将一个嘴馋的舅舅与小外甥之间的爱恨情仇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8)

乡谚里有一些歇后语,读来充满民间智慧。

如:“细狗吃牛粑——图多”。

劝人不要贪心,牛粪那么一大坨,你一个小狗又能吃多少呢?

“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

这里凝聚着劳动人民宝贵的生活常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不要逆潮流而动,否则事倍功半。

“王猫儿看鸡——越看越稀”。

这句简直就是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心得:德不配位,后果很严重。

贪婪的人,必须远离关键岗位,才能杜绝贪腐。

很小的时候,父亲骑车带我,有时遇到路边田地里农人们搭寡(聊天),他会停下来,饶有兴趣地听上一会,然后感慨地对我说:劳动人民的语言最生动!

他教育我,任何时候都要说人话,说人民的话,为人民说话。

受他影响,我始终见不得人打官腔,说话也学不会弯弯绕。

四方坪的打油诗(龙楼乡谚)(9)

(图片来自朋友圈好友,在此鸣谢)

——————

来源:微信公众号 法海无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