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个人愚见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统的、全面的、能够开启心性、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宝典;同时也是一部“诠释”中国人灵魂底色的书。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当我读到这个评价之后当场震惊了,这个深刻的总结无疑是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正是因为这个评价促使我下定决心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要一探究竟。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

那么这部书究竟说了些什么?

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道”和“德”这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道”?

“道”就是“首” “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思想高度与客观真实的契合度;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比如真理、规律、窍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道德经》文中的道多指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的一个呈现,现实生活我们有很多时候可以将“道”理解为因认知不同而导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什么是“德”?

“德”就是“彳” “十” “目” “一” “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某项能力方面能够获得、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规律做事,品 行方面操守比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与他人恩惠、好处,因奉献自己而收获的美誉。

“道德经”这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知道并做到的策略和法门,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某种程度的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得到经》的原因所在。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描述的,道有多种多样,与人交流时要明确当下所说的道是哪种道,出自不同的人口中的道不见得就是指同一个道;事物是可以被命名或叫出名字的,而重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和人沟通一定要清楚目前所说的名字是指哪种具体事物,时间、地点以及所倾诉的对象、所涉及到的三者只要有一个不同,即便是出自同一人之口说出同样的话叫出同样的名字也未必见得就是指代同一事物。这是因为人类诞生以前就有天地万物,人类出现以后、为了方便学习记忆和交流、理顺事物直接的关系,从人类的角度给事物取的名字而已,名字是从人类角度维系和区分了万物之间关系的纽带。有时候我们说出不同的名字代指同一个事物;有时候我们说出同一个名字代指不同的事物原因就在这儿。一个人如果私心杂念越少、心愈平静、思虑越纯正、思想越集中、越容易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私

心杂念越多、心愈浮躁、思虑就不纯正、思想越难以集中,想问题就不会透彻、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造成当局者迷,让人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困惑。这两种情况都是源于心脑思考得出的结论,都是思考的产物,观察事物的心境心态、思维角度和思想境界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将不同的看法进行多次分析与抉择,就会导致不同的言行,所有发生的结果都必然有其原因,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懂事物发展的趋势、也分析的出来事物产生种各结果的原因所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心境、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什么样的思维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就会不同、是浅尝辄止还是求本溯源、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挖掘本质!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怎样做才不会轻易被迷惑?唯有无欲!什么叫无欲?诚心净意无私心杂念就叫无欲!什么叫无欲观其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越清净、心境越静、思虑就越加深远,这就是无欲观其妙!也可以说是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理都观用心别见和这句话也都一个意思;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玄之又玄”与“故弄玄虚”里的“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含有一定程度遮盖事实真相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我们是视线上看不到、看不清,还是思想上想不明白、很难想明白,或者能力上做不到、难以做到的都可以称之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发现现象到找到真相往往要克服不止一次的障碍,真相往往被阻挡、遮掩、障碍、隐藏的比较深,往往都是需要不止一次的思考与探索才能发现真相。“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这一章的重中之重,着重讲开启内在智慧的方式方法和如何做到真知灼见。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释义: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既对立又相互统一,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是比较出来的,高和低相互依附,音与声相互配合、和谐统一,有前就有后。因此圣人从不任意妄为,都心存敬畏、慈悲、感恩并且有良好的心态、高深的思想境界、大公无私依据客观规律做事,以身作则。辅佐万物毫不推辞,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抚育并成就了万物不自恃己能,功成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才一如既往地辅佐万物,所以功绩会持续增加,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不会动摇,自己也不会招受损失。这一章的着重点在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重点是说不妄为要以身作则、初心要正,并且要树立止于至善价值观。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统治阶层不崇尚圣贤、不树立榜样,人们就不会竞相效仿;过分推崇则会导致一部分追随者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会导致欺世盗名之徒危害一方,关键是要行止有度。正如统治阶层不过分迷恋物质享受、不鬼迷心窍、不过分看重某种货物就不会贪污受贿,就不会占用过多的社会公共资源,这样就不会因为社会政策法规、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引起大规模的社会道德滑坡及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不做官逼民反的事情不为所欲为,社会就容易治理。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牢牢抓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贯彻始终;削弱人们的腐朽思想与意志,弘扬社会正气,使人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常使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已经消除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使那些心术不正的聪明人不敢轻举妄动。圣人用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无私之心并且有高深的思想境界作为指导依据客观规律做事、实事求是、不任意妄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这一章的落脚点在于“为无为,则无不治。”能力上能够做到,行为上能够落实。

第一章思想上做到真知灼见,第二章初心是止于至善,第三章行为能力上的落实;也就是说前三章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维体系就已经清晰可见了,这便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3)

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道虚怀若谷、因应无穷、犹如神明、永恒存在,可以说是天机难测,天机一旦被窥破,可以说是看到了事物的根本。加以运用其作用连绵不绝、同时若隐若现地存在着,怎么开发都用不完。这一章的难点是“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里的“玄”字与第一章的用法一样都是取“阻挡、遮掩、障碍、隐藏事实真相”的意思,“牝”这里是锁孔的意思,“玄牝”的字面意思就是:被障碍阻挡遮掩隐藏的锁孔,引申为:天机通常都是被障碍阻挡遮掩隐藏的很深,但是仍然有一线希望可以将其窥破。这句话是说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事物是否诞生规律就已经注定,就好比我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4)

第十六章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释义:放空自己 、尽量使自己的心性、心境到达空灵宁静的极致状态,只有这样才更容易使自己的思虑集中、集中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将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即便是当局者也能做到旁观者清,如是这样就能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更容易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万物纷繁、变化纷纭,但都有各自遵守的根本和生存轨迹。事物不脱离各自的根本和生存轨迹时内心通常都比较淡定、安静,这种状态下事物的表现被我们称为就是事物的宿命、使命。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宿命、使命,不同的宿命、使命导致不同的日常行为,能够通晓万物日常行为原因的人犹如神明一样有智慧。不明白万物行为原因的时候,任意妄为,就会有凶险。知晓万物日常行为原因即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就容易培养起自己的包容心,培养起自己的包容心才容易培养起自己大公无私的情怀,培养起自己大公无私的情怀又明了万物日常行为原因即: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之行事、才可以称王,称王以后继续这样做、达到一定程度做到让天下归顺,这种天下归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大道,这种符合大道的天下归顺才会长久。依之行事终身不会遭遇危险。这一章的关键在于“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是说如何达到深层次的思考,做事情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心有多静、思考就有多深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找对方法事半功倍。是在讲述如何做到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的禅定功夫。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5)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有个浑然一体的事物不知道是怎么生成的,比天地还早就已经存在了;悄无声息,不借助外力而永恒存在;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地运行着,可以称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称之为道。勉强形容一下道有多大。大到看不到边际,因为超出了视线的范围,置身其中从任意一个角度都看不到边际。所以说道最大,然后是天,其次是地,再次是王国。宇宙中有四大,而王国只是其中之一。而管理王国的人想要使国力蒸蒸日上,就要效法大地做到无私担当奉献厚德载物的典范,不仅如此还要学习上(老)天不论顺逆轮回无常都接受并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论是大地的无私担当奉献厚德载物还是上(老)天无惧顺逆轮回无常都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这都是一种道,道的存在包罗万象不能一概而论,道就是让万物呈现自己的本性、恪守自己的特性依据自身的轨迹生存发展,就是尊重其天性因其材而顺其自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探索天地万物从而发掘自己的天赋,然后自觉主动持之以恒地完善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的使命,并且将这种自觉主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所在。道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同身受,坚持做最自然的自己、心情最放松的自己、做到从心所欲不愈越、我们就更容易接近道、这样道就自然而然地为我们所应用,世间万物的运行都必须遵守其一定的法则这就是道。这一章的重点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告诉我们人一旦知晓自己的天赋使命必然要将自己的才华奉献出来在不知不觉无时无刻地落实到生活中去的一种精进的态度。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6)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用道辅佐君王的人,不凭借国家武力的强盛去称霸天下、欺辱或吞并别的国家,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战争军队所驻扎的地方,人烟荒芜、荆棘丛生。战争过后,都伴随着灾荒。善于打仗只图有个好结果,更不敢去逞强。有了好结果也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自吹自擂,更不要骄傲自满。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得已而动用的手段,更不要发动侵略战。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国家强大了就轻易发动侵略战争、穷兵黩武,不论它有多强大也必然走向衰退灭亡,这是因为不符合道的原则,不符合道的原则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章提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是预警在先,强大之后的禁忌,要知道规律。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7)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知道别人优缺点的人是有一定智慧的,在此基础上并且知道自己优缺点的人才可以做的兼听则明。能胜过别人说明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持续超越自己将自己持续优化升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富是一种境界、富是一种追求,富是通过追求可以越来越接近的一种境界,不论是思想境界上的富有、物质境界上的富有还是精神境界上的富有,都是需要追求的、只有追求了才会越来越接近,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不仅要有行动还要有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式方法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会降低我们的各种成本以便到达自己设定的富的层次,我们常常听到“财不入急门、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意思,更重要的是能知足的人心态通常比较平和,心态平和人就容易摆脱贪嗔痴慢疑的束缚,这样一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有真知灼见、更接近真理真相,依此来指导人的行为则会效率更高,结果自然会更好一点;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够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忘初衷、不迷失本性才会长久;心死神活练就一份“沧海曾经难为水”宁静祥和淡定从容的心态、看淡万物“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既能做到旁观者清从善如流又能延年益寿,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基本点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理想、思想能够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人生如梦、人生是梦、人生就是一场真实而又虚幻的梦、生命是终将荒芜的渡口、连我们自己都是生命的过客、寄蜉蝣于天地、观时光之悠悠、渺沧海之一粟、生命之所以不朽是因为社会出了一定价值的贡献而不朽,有些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不像有些人“虽然活着但他早都该死了”,而那些做到了“虽死犹存”的人,却从不曾离去、一直与我们同在!这一章重点在讲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自己的能力并且要坚守自己的初心。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8)

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释义:道的涉及面很广、可谓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左右得了的。万物凭借道才得以生存、而道这种平等如一、上善若水、无我利他、海纳苍穹的包容性和奉献精神向来都是当仁不让的。功成不居功看得淡的就像别人的功劳一样,继续衣养万物去从不支配万物。没有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想法,即便是小到不足挂齿意念都没有;万物都归附于道而道并不控制主宰万物,可以说道是非常的伟大。因从不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自视甚高、也从不将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吹自擂上、而是用在了事业的开拓与进取上、从不好高骛远、从点点滴滴做起,所以成就越来越大。这一章重点是讲以道为榜样不忘初心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远。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9)

第三十七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义:道从不任意妄为、因无私奉献并依据客观规律做事实事求是而到达无所不能,侯王统治阶层若能遵守道以道行事,那么万物都将按照本身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每当有私心杂念的欲望出来做祟之时,我都通过一些朴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要淡定、要克制,因为懂得通过一些朴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要淡定、要克制,所以更容易将心智复归调整至无私心杂念的状态。因为无私心杂念所以更加理智冷静,因此处理事情常常事半功倍、这样长此以往天下万物必将恢复自己的常态。这一章重点在讲心安理数明、心静乾坤大,修心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0)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释义:德的最高展现形式是本质而并不浮于表面,有些人咋一看比较缺德,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有些人自以为有德,但实际不尽如人意。上德遵守本质不流于形式,下德不得扼要空有其表。上仁恪守爱的本质一切的善举都成了本能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上义的做法是出于理智的行为含有客观因素在其中、多少含有不情愿或不得不做的成分,上礼细则繁琐响应的人有限,有的人干脆不遵守。因为做不到道的境界、才退而求其次要求做到德,因为做不到德的高度、才退而求其次要求做到仁,因为做不到仁的标准、才退而求其次要求做到义,因为做不到义的层次、才退而求其次要求做到礼。礼啊!如果过分在意了那就是忠信不足貌合神离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说明混乱就要开始了。所以有先见之明的人,懂得道的精华所在能够看清并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为人处世敦厚朴实返璞归真大智若愚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为人处世要做到厚德载物,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追求与做派。所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追求与做派,做到厚德载物 。这一章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看到本质,做事情要抓住重点。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1)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的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释义:自古以来凡是恪守道的: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安宁,神得道就灵验,川谷得道就充盈,万物得道因而繁衍生息,侯王得道就可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恪守道才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境界。反之如果天不能保持清明就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宁就要发狂爆发灾难、荒废掉周遭的一切,就算神灵在世也于事无补,川谷不能保持充盈就要枯竭,万物都将不能得以安生恐怕就要灭亡,侯王高贵的地位与权势就会丧失。所以说位高权重能运转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以有稳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为根本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凡事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侯王自称孤家寡人不幸的人。这不正是低调做人的体现吗?难道不是吗?所以做人就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学会开口、更要学会闭口。私心杂念越少、人品就越高尚,犹如有光泽的美玉一样,坚如磐石。这一章主要是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天赋与才华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极其宝贵,想要绽放自己就要删繁就简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天赋与才华上来。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2)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义:不管事物是向对立面变化还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亦或是反常现象的出现发生都是道在起作用,其背后必然体现或隐藏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正如示弱以及趋利避害同样都是道的运用一样。放眼望去我们肉眼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起源于有形的事物,而有形的物质以及新事物在诞生或发明之前是肉眼看不到的或者是我们不曾见过的。本章的重点难点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给我们指出一条要在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3)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悟性高有智慧的人深知道的功效,并勤奋遵道行事;大智慧不足小聪明有余的人,对道的功效将信将疑;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的人,对道的功效一点都不信还嘲笑那些恪守道遵道行事的人;恪守“道”非常难、不被嘲笑过就不足以说明遵“道”行事。所以常言道:明白“道”的功效、遵道行事的人给常人的感觉是挺傻的,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大智若愚,让人感慨道明亮的大道好像很黑暗似的;在某个阶段会进入个人事业或事物发展的瓶颈期遵道行事特不容易,仿佛在退步一般;给人以平坦的大道好像很崎岖是的。(因为很少人能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抱一水无形自然河流万里有势且柔”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崇高德行的人虚怀若谷,深知世人趋利避害而自己却坚守责任与担当,好像遭受了偌大的屈辱似的,让人自叹不如;一个人即使他有广大的德行若不为人所知、他的影响力就不够,做起事来甚至时常被常人看成是偷偷摸摸的跟贼似的;纯朴之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给人的感觉很善变似的。最大的方圆是没有边际的;而人的才华与成就往往要经历长期的历练才能有深厚的功底雄浑的底蕴;很多人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话通常很少听到;最大的物像因看不清它的全貌,因此难以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地描述。而道幽隐在事物的背后而存在,不是轻易就可以发现的;只有“道”才能做到善待万物并成全万物,也只有遵“道”行事才能让事业做得长久越做越大。这一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说我们想要做出成绩通常会思想上和行为上经受种种困难磨难,因此身心上都要有做好忍辱负重的准备。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4)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道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两个对立的方面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万物的方法(理论层面);根据道做事,把一件事做精通,学会并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好像什么事都能做好(实践层面)。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的杂合体,对立的两个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达到平衡。人们所厌恶的,不过是自己真正的成为孤家、寡人、不幸的人,而王公贵族却自谦孤家、寡人、不幸的人。因此说人或事物有时候经历一些不顺反而更好,顺利太多反而不好。人们所教导的积德行善,我也教导别人。强行逆施、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违反的越深后果越严重,也就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将把它作为施教的宗旨。本章是说人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守得云开见月明,即便是达到人生巅峰也要有敬畏之心,因此本章的落脚点在“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5)

第四十六章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义:天下太平社会治安良好没有战乱,战马就会退还给百姓去耕田种地拉粪;天下动乱连,母马都被征用以至于有的小马驹都在郊外出生。最大的祸患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想法得不到满足,最大的罪过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目的已经达成。所以说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想法与做法越少越好,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犯下不可挽救的过错,常常这样做就会离幸福越来越近。这一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指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万恶淫为首,所有的罪过皆源于一个人贪婪的损人利己的欲望 ,有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思想已经不对了,将错误的思想贯彻落实就是错上加错,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6)

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

  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分为内因和外因即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环境趋势,万事万物虽然呈现各式各样的形态但都离不开事物的发展规律及趋势、任何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大势所趋万事万物若非受制于环境就受助于环境。所以万事万物都尊崇悟道重视积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重视,无一不是因为“道”和“德”既符合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本性又不需要下命令万事万物出于本性也会去做。所以说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让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繁育后代、达到一定程度让该事物停止生长发展、并让该事物走下坡路、最后让其消亡、再养、让这种新事物的萌芽诞生、度过危险期、稳步健康发展、迅速发展、达到鼎盛、过渡到衰退最后让其消失灭亡、再开始新一轮的养育、让这种循环生生不息。生养万物并不是为了索取占有,功成名就或有实力却从不自伐功矜不仗势欺人,辅佐万物生长并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深远的德。这一章是说人的成就越大越是时代的产物,更不可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因此本章最后一句又重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7)

第五十四章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释义:善于有所建树的人都有坚韧不拔的品性,他们锁定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子孙后代就会以他们为榜样、他们因而常常会被怀念想起。明白这个道理并以身作则,他的德行就会纯真;以此理念治理家庭,无疑是绰绰有余的;用于治理家乡、乡里,他的德行 就会随之增长;用于治理国家,他的德行 就会日趋丰隆;用于治理天下,他的德行 就会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所以说将心比心、从内到外、从小到大、以此类推,凡事从我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胸怀决定格局、每一个人的德行和影响力不同所以人生能达到的高度、成就也就会不同。我是凭什么知晓天下是这样一个现状的呢?原因就在于此。本章直接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道相通的地方。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以看成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就是诚意正心。这么一对照我们就知道了儒道两家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致的。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8)

第五十五章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固握,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德性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有毒的蟊虫及毒蛇都不去螫他,猛兽都不去伤害他,凶猛的鸟都不袭击他。筋骨虽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类的事情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精气充沛的缘故。虽然整天哭闹不停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精气没有被伤到是他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结果。知道并做到恰到好处这就是常理,知道常理才能进一步做到有先见之明,懂得养生、敬畏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意念达到心境、思想、语言、行为的高度统一就会一天比一天强大。如果事物强大了就持强凌弱、倚老卖老做出不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趋势必然走下坡路,那是不道德的,偏离了道灭亡是迟早的事。这一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指出了如何走向强大;“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指出了衰退灭亡的原因。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19)

第七十三章原文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义:天之所去,虽大必亡;天之所兴,虽弱必强。任何事物只要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管目前能强大到何总地步走向灭亡的趋势是必然的,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趋势才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利害关系不言自明。天之所恶,难道就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因此圣人处理每件事情都认真对待、尽心尽力。天之道,不争私利因而无往不胜,不善言语然而善于回应,不用召唤万物自然归来,真诚坦然稳重富于韬略。天网公平广泛貌似稀疏,然而善恶奖惩从未有过遗漏、失误。本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两句道出了在规律面前不论有多么强大,只要出格越位那都是找死的节奏。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0)

第七十六章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释义: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有韧性的,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后也就枯萎了。因此说僵硬死板教条化属于走向死亡的一类,柔软灵活有弹性属于有生机的一类。因此说打胜仗仅靠逞其武勇是很难取胜的,树木逞强就和逞强的军队一样不得善终。因此无论有多么强大都要保持低调,谦虚为上。这一章是说人生本来很弱小,也可以变的很强大,但即便是很强大也要有敬畏之心。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1)

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和解大的矛盾,必然会遗留小的矛盾,怎么做才算是比较妥善呢?所以效法圣人虽然拿着借据存根,而不强人所难的做法。有德的人宽容不苛求别人,无德的人只管讨债不顾他人死活。天道无私无所偏爱,总是帮助心善、行善、能力强的人。本章的落脚点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加以善用。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2)

第八十章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假使)有一个国家很小、人口也少,即使只要动用小规模的战争也能把它灭掉也不要这么做,在面对比自己弱小到不堪一击的国家,也不去发动侵略战争,目的是使这个国家人民不因重视生命而要逃命迁徙到远方了。虽然战车战船先进,也不去发动侵略战争;虽然军队战斗力很强也不去挑起战火;即使这个弱小国家的人民落后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就算是这样也要让这个弱小国家的人民吃自己喜欢吃的,穿自己喜欢穿的,住自己喜欢住的,热爱自己习俗的权利。即便是与这个国家离得很近,近到彼此之间都能听对方的犬吠鸡鸣,直到老死也不对它发动侵略战争。本章讲我们在善用规律走向强大的同时要避开诱惑和陷阱,趋吉避凶是人的本性,然而在利益面前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是非观不得而知,小到个人、大到集体、上至国家无一例外,因此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不能寄希望于对方的怜悯、实力是第一位的,如若自身实力强大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则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我们要时刻牢记并付诸行动。另外要注意的是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讲身居高位的人做一个心善、行善、能力强的人最低要求就是不随意欺凌弱小,不做背道弃义的事。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从反面讲述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从正面讲述客观规律因果规律,也是对客观规律因果规律再次做个总结,得出的一个结论即人应该坚守的价值准则,第八十章在此基础上重述一个明理的人、民族、国家应有的最低操守就是不恃强凌弱,不为非作歹。这正是觉者有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的做法;这才是大国对待小国寡民应有的态度和本章的真实含义。借用佛家的话这一章可以浓缩成俩字,这俩字就是☞持戒。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3)

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自己所做的错事,掩饰自己过错的人一般不是善良的人;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很难做到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正确深刻独到的见解,因此做到精专都是在一定的领域内、想在所有的领域内做到精专是不可能的。圣人没有打算为自己积蓄,只是尽力帮助别人,而自己却越来越富有;给予别人的方便越多,自己收获的越多。天之道,利于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却从不加以伤害。圣人之道,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尽心尽力却不思索取。本章讲身居高位的人应当以明是非知因果懂规律止于至善为最高准则。借用佛家的话这一章可以浓缩成俩字,这俩字就是☞布施。这里简单的提一下佛家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包含着始于布施止于智慧的内在逻辑关系;《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智慧,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讲禅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精进,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讲忍辱,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讲强大之后面对诱惑即便是唾手可得,我们也应当保持定力做到如如不动,不因代价小而任意妄为,这分明就是再讲持戒,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布施,这么一观照道家的逻辑顺序和佛家的刚好颠倒,其实这是再讲由智慧指导布施这么一个逻辑顺序。本质上都是自利利他趋吉避凶。我们继续回到 《道德经》文章本身,我们重新细品则会发现第一章讲如何开启思维上的真知灼见,第二章讲要做到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章讲知行合一是可以做到的,第八十一章讲要植根于思想上的去伪存真落实行为上的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思想认知上做到真知灼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做到知行合一,行为上落实止于至善的博弈思维体系,也就是说这四章可以概括出《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维体系。从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这部巨著的逻辑顺序是:我们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以及强大之后如何得以维持和强大之后的价值取向。按照这个思维体系明了为什么要做一个上进的好人,多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这部巨著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