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朱鹮有多少只(朱鹮在日本地位神圣)

2018年5月9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见记者时宣布:此次访问期间,中方将向日方新提供1对朱鹮种鸟,以体现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现在朱鹮有多少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现在朱鹮有多少只(朱鹮在日本地位神圣)

现在朱鹮有多少只

2018年5月9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见记者时宣布:此次访问期间,中方将向日方新提供1对朱鹮种鸟,以体现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谊。

这是中国第三次将朱鹮作为赠送给日本的国礼了,这一消息在当时的日本民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为什么1对朱鹮就能在日本掀起了关注热潮?这就要说到日本人对朱鹮的喜爱了,一句话概括:跟对大熊猫的爱不相上下。

“日本的日本”,就是朱鹮的学名。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是一枚难得的“活化石”。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各地,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均有大量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中国成了朱鹮最后的“避风港”。

从朱鹮的拉丁文名不难看出,直译就是“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以看出朱鹮在日本的地位。在19世纪的时候,当时国际上物种命名的惯例就是依靠发现地命名,而作为东方的鸟类,朱鹮从日本走进了西方人的视野,才有了这样的拉丁学名。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朱鹮和丹顶鹤,在中国丹顶鹤有仙鹤的别称,不过朱鹮在中国也有着“吉祥之鸟”的称呼。在日本,朱鹮一直以来都与日本皇室紧密相连,仙鹤一直以来都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神似仙鹤的朱鹮成为了这一象征的实物寄托,因而经常出现在各种有关皇室的记载中。这样一来朱鹮是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国鸟了,但是丹顶鹤为什么也没有成为中国的国鸟?还是因为国际惯例的物种命名,一样的套路,丹顶鹤的拉丁文学名成了Grus japonensis(意即日本鹤)。

与日本皇室分不开的“神鸟”朱鹮。

在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中有这样的文字:

“将绥靖天皇葬于倭国桃花鸟田丘上陵”

“将垂仁天皇葬于身狭桃花鸟坡”

“将宣化天皇葬于大倭国桃花鸟坡上陵”。

这里的的“桃花鸟”就是当时日本对朱鹮的称呼,三位日本天皇所葬之处正是朱鹮的栖息地,死后也有“神鸟”相伴,确实包含着美好的寓意。

葬在朱鹮栖息地只是日本皇室对朱鹮重视的一个方面,在其他重要的日本皇室活动中也不乏朱鹮的影子。日本天皇加冕时要用朱鹮的第一根翅羽作为饰品,朱鹮身上的朱红色也被当成日本的“国色”,此外,在供奉日本天皇始祖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每过20年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迁宫仪式”,整套的仪式流程非常的繁琐考究,其中一项就是给宫中宝刀的刀柄上缠两枚朱鹮羽毛。羽毛的规格要求长度在5寸以上,宽1寸1分以上,而且要色泽鲜明,左右对称。

日本朱鹮在神圣的光环下走向灭亡。

按理说,一旦某个物种和皇室有了密切的关联,那这个物种身上的“神圣”特点就注定了常人是不可亵渎甚至杀害的,特别是有着象征日本皇室的日本朱鹮,灭绝就更加的难以置信。

朱鹮在日本地位神圣但是并不少见,日本曾经是朱鹮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制定关于保护朱鹮法令的国家。

享保7年(1722),《饲鸟请负定书》中规定一些鸟类包括朱鹮在内等,一律不得私自猎取。藩政时期(1868年前),日本对野生动物的狩猎活动限制较严,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将面临刑罚,那时的野生动物不仅仅是朱鹮,绝大多数种群都很庞大。

明治维新(1868)之后,废除藩政,藩政时期的法规很多也被废除,其中禁止狩猎的规定也一度被放宽,这就导致了狩猎为生的人数大增,加上栖息地的巨大变化,日本朱鹮的数量在1868-1900年间急剧减少。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以后,1952年,日本在全国大面积进行调查,仅发现32只朱鹮,分别位于佐渡岛和能登半岛上。

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新潟县佐渡岛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当时,除人工饲养的朱鹮外,日本还有野生的朱鹮,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鹮产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

1981年1月,日本将境内残存的5只野生朱鹮全部捕捉,带到佐渡岛保护中心饲养,进行“紧急抢救”,但也相继死去,仅存的阿绿和阿金都丧失了繁殖能力。

2003年,27岁的朱鹮“老太太”阿金死亡,日本血统的朱鹮全部灭绝。

中日关于保护朱鹮的长久合作。

上世纪70年代,鉴于日本本土的朱鹮数量急剧下降,当时的日本把目光放在了还未正式建交的中国,希望通过私人关系在中国寻找朱鹮的踪迹。

但是中国那时候朱鹮也成了传说中的鸟类,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环境厅向中国国务院环境委员会正式提出在中国寻找野生朱鹮的请求。

1978年9月,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正式拉开了在中国境内寻觅野生朱鹮的序幕。从1978年起,考察组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

1981年10月,在重新发现朱鹮的巨大喜悦中,两国协力拯救朱鹮的意愿确立。1985年6月,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会议纪要》,从这时候起,两国正式开始了联合保护朱鹮的合作。

1981年,在发现朱鹮以后,中国迅速成立了第一个专业保护朱鹮的机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当时,日本环境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等组织通过合作方式捐赠从望远镜到孵化器等保护设备和资金,帮助洋县修建朱鹮饲养救护中心,修建朱鹮食物养殖设施,极大地缓解了朱鹮保护经费不足和设备短缺的局面。

正是有了诚恳的合作意愿和行动,这才有了1998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日本,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也将一对朱鹮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这对朱鹮被命名为“友友”和“洋洋”。“友友”象征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洋洋”则表示它的老家是中国陕西洋县。

1998年11月,江泽民夫妇在日本皇宫同日本明仁天皇夫妇会面

而后这对朱鹮成功繁育了一只雄性朱鹮,应日本请求,2000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日本,带去了一只“朱鹮新娘”。

结语

2018年的这次赠送朱鹮用于两国开展合作繁育研究,不仅有利于继续提高日本朱鹮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朱鹮由曾经的濒临灭绝发展到如今3000多只的数量,中日朱鹮保护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