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1)

【名人简历】

魏文侯(?—前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历史功过】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名言名文】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赏析】家境贫寒的时候就思念自己那贤惠的妻子,国家动乱的时候就思念自己那忠良的官员。这句话可以辩证着说一下:

一是事发需求说:在遇到如上的境遇的时候,就想着我应该有这样的妻子/官员,这里主要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二是事发悔恨说:先做一个普遍性的假设,在自己家富国强的时候,往往都很不在乎这样的贤妻/良相(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而到了家贫国乱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样的贤妻/良相的重要性。这里同样也能说明人才的重要性,不过更侧重于说明的在于,不识不用人才的悔恨场景,也就是引申说明会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成语典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裘负薪)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释义: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反穿皮衣背着柴。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赏析: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郑卫之音

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释义: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之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赏析:“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镇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郑、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诗经·国风》凡160篇,郑风、卫风合为31篇,约占五分之一。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诗经·郑风·溱侑》)、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这特色,才使能从铿锵鸣奏的“金石之乐”中听出钟律不齐,

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对孔子门徒子夏说了下面一段话:“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则说得更坦率:“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他们的评价,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僵化凝固的雅乐的厌弃和对活泼、清新的俗乐的热爱。相反,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第十七》)。系统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里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音”便始终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似是而非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释义:似:象;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也指似针对此实针对彼。

赏析: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人,西门,复姓,名豹。魏(王)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令(邺,故城在今临漳县西)。西门豹去上任之前,向魏文侯告别。魏文侯对他说:“去吧,祝你成功,也祝你成名。”西门豹头问道:“成功成名有什么方法吗?”魏文侯说:“有。到一个地方去那里的地方官,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年老长辈,听取贤良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当作老师一样来看待……”魏文侯接着说:“还要注意听取不爱恭维、专爱批评的那些人的意见,仔细考察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因为她人和坏人、善意和恶意、正确和错误,有时是不容易辨别的啊!”西门豹觉得魏王说的非常有理,不住点头称是。魏文侯一时高兴,朗声笑着道:“我刚才说的话,道理都很浅显,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尤其重要的是,有许多东西是形状相类而实质不同的,就更不容易辨别了……”魏文侯见西门豹面露困惑之色,便打比方说:“比如莠草的幼苗很像禾稻,毛色黄的黧牛就像老虎,一根白骨有时会被当作象牙,一块碔砆石(似玉的美石)有时会被当作白玉,这都叫作似是而非,要辨别真伪,就要细细考察。”西门豹牢记魏文侯的教诲,在治邺期间,曾破除当地“河泊娶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河水灌溉,以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引漳十二渠”命名为“西门豹渠”。

约不可失

出处:《魏文侯书》: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释义: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任何事物绝不可言而无信。

赏析: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魏文侯准备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玩呢)?”魏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趣,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魏文侯)便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赶去取消了约会。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盛了。

【人物传说】

师经琴撞魏文侯

师经是魏国琴师。一次他在弹琴时,魏文侯随乐起舞,并唱:“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便以琴撞击魏文侯,打断了他冠上的玉串。魏文侯大怒,要杀师经。师经对魏文侯说自己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

【生平大事】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2)

魏文侯礼遇段干木

段干木是战国时晋国人,赵、魏、韩三卿三家分晋后居于魏。他小时候家里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因而他的志向难以实现。他游学西河,师事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成为很有学问的人。

同段干木一同寓居魏国的贤士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人都被求贤若渴的魏文侯重用,做了高官,惟独段干木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愿做官。魏文侯想见见段干木,前往他的住所拜访,段干木翻墙躲避文侯。文侯仍以客礼待他。

有一次,文侯外出,经过段干木居住的草房时,他从乘坐的马车上站起来,扶着车的辕木表示敬意。他的车夫感到纳闷:“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不是太过分吗?”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人啊!”

文侯终于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他在与段干木交谈时,站得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魏文侯经常向段干木讨教,他见段干木生活困难,送给他一些钱帛,段干木也不推辞。

魏国人听说国君如此礼遇贤者,都很高兴,大家一起歌颂道:“我们的国君爱好正直的人,对待段干木很尊敬;我们的国君爱好忠信的人,对待段干木的礼节很隆重。”

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且向泰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

李悝助魏文侯荐相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李悝讨论治国安邦之道。

文侯对李李悝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

李李悝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5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

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李悝辞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

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李悝答:“魏成子。”

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攻打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

李李悝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3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5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听了李李悝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李悝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赔礼学习。”

任用西门豹治邺城

邺是抑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利的战略据点,必须要任用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臣,才能担当这个重任。魏文侯选择了名声赫赫的西门豹。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3)

漳水经常泛滥涌向邺地,邺地的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当地的三老、廷掾借为河伯娶妇平息水患为名从百姓身上每年都搜刮大量的钱财。百姓中有好女子的人家为了逃避被选中为河伯妇的厄运,纷纷逃往外地,人口流失严重。

西门豹入邺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当地的三老和廷掾,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止住了百姓的流失,为百姓节省了每年为河伯娶妇付出的大量赋税。

西门豹为了解决漳水泛滥和邺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在漳水南岸开凿了十二条水渠。这十二条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务,消除了漳水泛滥对邺地的危害。西门豹从这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邺地,反复冲刷,改善了邺地的耕地质量。西门豹的治漳成功,使从前以多水患、田地贫闻名的邺地变成了著名的良田。邺地的经济开始复苏,原来逃走的百姓又回来了。邺地处于赵、魏之间,离卫、齐很近,西门豹利用邺地的这个地理优势,鼓励百姓从事商业,获利颇丰。

邺地的百姓对西门豹都很感激,十分拥护魏国的统治。邺地在西门豹的治理下,成为魏国巩固的制赵战略基地,处于魏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赵国对邺曾经采取过多次的进攻,但是却无法巩固地占领,魏军在邺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赶走赵军,夺回邺地。赵国由于无法突破邺地对邯郸的封锁,一直无法南进中原。

【秘闻轶事】

慈父孝子

魏文侯将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了双方都没有派使者往来。

太子舍人赵仓唐向太子进言说:“作为儿子,三年来对父亲不闻不问,不能称之为孝顺;作为父亲,三年来不询问儿子的情况,也不能算作慈爱。我愿充当使者,请问君侯有什么嗜好?”太子说:“君侯喜欢吃野鸭和玩北犬。”于是派赵仓唐献晨凫和北犬给魏文侯。

赵仓唐来到朝廷,报告说:“我是太子击的使者,不敢位于大夫之列于朝堂上觐见,只希望在君侯宴会的时候,将晨凫献到君侯的厨房,另外,牵了一条北犬,想献给君侯的侍臣。”文侯很高兴地说:“击真是爱我,知道我的嗜好。”于是召见赵仓唐问道:“你的君侯还好吗?”赵仓唐说:“很好,我来的时候他还在庭中拜送书信呢!”文侯回头指着左右的侍臣说:“你的国君身高与哪个人差不多?”赵仓唐说:“依照礼制,用人做比照的时候一定要地位相等。而诸侯是独一无二的,不能比拟。”文侯说:“那他身材与我相比怎样呢?”赵仓唐说:“君侯所赏赐的外府皮衣,已经穿得起来了;所赏赐的衣带,也不必再修改。”文侯很高兴,于是派赵仓唐赏赐太子一套衣服,并命令他在鸡鸣之前送到。太子起身叩拜,接受赏赐,打开箱子,发现衣服颠倒了。太子说:“快!准备车子,君侯召见我呢。”赵仓唐说:“我回来的时候,没有接到君侯的命令啊!”太子说:“君侯赏赐衣服给我不是御寒的,是想召见我,因此命令你在鸡鸣时送到。《诗经》上不是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吗?”于是西去觐见文侯,文侯很高兴,摆酒宴欢迎他。并且说:“疏远贤者而亲近宠爱的人,实在不是为社稷谋福的长远之计啊。”于是派出小儿子挚到中山,而恢复太子击的地位。所以说:“想了解儿子,应先看看他的朋友;想了解国君,看他的使臣就可以了。”赵仓唐一出使,就使文侯成为慈父,使击成为孝子,他的功绩难道不大吗?

空笼献奇

魏文侯派门客毋择献天鹅给齐侯,但是毋择在途中却让天鹅给飞了,只给齐侯献了一只空笼子。毋择拜见齐侯说:“我国国君派我给您献天鹅,半路上天鹅又渴又饿,于是我放它出来吃点喝点,不成想天鹅一飞冲天,再也不回来了。我想我并不是没有钱再买天鹅,只是觉得哪儿有国君的侍者,随便换国君的礼物呢?我又想我并不是不能自杀以谢罪,让我的尸骨暴露在荒野里,但这会使人以为我的国君只重视礼物,而不重视自己的使者;我再想我并不是不能逃到陈国、蔡国去,但又怕伤及两国国君的交往,所以我不敢贪生逃亡,只好把空笼子献给您,听凭您的诛杀处置。”齐侯非常高兴地说:“听了你所说的三句话,比送我天鹅让我受益还多,我在都城外有地百里,想送给你作为封邑。”毋择回答说:“哪儿有为国君出使却贪求诸侯的封地呢?”于是离开齐国,不再回来。

魏文侯从谏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任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候发怒了,任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任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

【名人评说】

魏文侯被司马迁归于《史记·儒林列传》,被赞为“好学”。

【历史遗迹】

礼贤台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4)

在邯郸市魏县境内。魏文侯求贤若渴,筑台招贤纳士,故名礼贤台,是魏文侯访贤、礼贤、敬贤之历史见证。礼贤台始建于公元前445年,比邯郸武灵丛台还要早200多年,与徐州的挂剑台和临漳的铜雀、金虎及冰井“三台”等齐名。

【历史启示】

魏文侯的柔与刚

魏文侯能够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是与他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的。可以说,适时的柔和适时的刚让魏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所以,当我们思考魏文侯的成功之路时,我们不得不说是其人格赢得的人才,获得了人心,得到了成功。

身为国君却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得到众多贤才的帮助,是他性格中谦柔的一面所带来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河东三贤”。魏文侯也谦虚地以这些人为师,不断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对于自愿追随自己的田子方、子夏,他的谦逊是自然的,就连那个不愿出来做官的段干木也得到了魏文侯极大的尊重。

当魏文侯得知段干木是一位难得的贤才时,他就亲自前往,请身处穷巷的段干木出山。但是,具有颜回遗风的段干木却不愿接受魏文侯的邀请。当他听说魏文侯来时,自己赶快逾墙而走。就是这样,魏文侯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后来,每次经过段干木居住的地方时,他都站在车上向那里遥望,表示尊重。这令他的随从感到不解,一国之君何必对一个平民百姓如此敬重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的从人说:“那么您什么不让他来担任宰相?”魏文侯于是请段干木作宰相,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钱物请他。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谏对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吧。可以说,魏文侯通过自己的居下的姿态赢得了人才,也赢得了人心,甚至也赢得了敌手的敬畏。

还有一件小事,我们也能看出魏文侯谦柔、勇于改错,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和大度。我想,只有如水的谦柔和居下的心态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说苑君道篇》说,师经在弹琴时,魏文侯跳舞,并唱:“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以琴击魏文侯,打断了他王冠上的玉串,魏文侯怒而欲杀之,师经说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

后来,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改革家李悝为相。将法家思想发扬开来,开展了魏国重要的政治改革,使得魏国“尽地力而教”,国力大增。政治家西门豹为邺令,不仅打击了当地为河伯娶妇的恶习,而且大搞水利建设,为魏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魏国日益富强,开始称雄于诸侯。这是魏文侯的柔所带来的。而他的刚也为他赢得了另一份臣下对君主的信任和感激。魏文侯派将军乐羊出兵讨伐中山国,正巧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两国交战,中山国利用乐羊之子,想迫使魏国退兵。为争取民心,乐羊对中山国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消息传到魏国,一些官员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儿子。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相信,当即决定做两件事: 一、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 二、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已无破敌之计,便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中山国灭,国君自杀。

乐羊得胜回朝后,沾沾自喜。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大王排除各种杂音,彻底相信我,所以这份功劳,应该算在大王您的头上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我就必须支持你、相信你,不管怎么说,这次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无人能比。”所以,正是魏文侯的坚定和坚持,正是这一份刚性才赢得了魏国的另一份强大。

有一位好国君就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而魏文侯就是这样的一个既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性格坚毅,懂得坚持的领导者。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是正常的,魏文侯被人成为战国初期的一条大鳄也是可以理解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