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人间百态(一地鸡毛写尽世情百态)

《一地鸡毛》写尽世情百态——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阅历人间百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阅历人间百态(一地鸡毛写尽世情百态)

阅历人间百态

《一地鸡毛》写尽世情百态——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小林脑袋已经发蒙,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了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是刘震云早年创作的一部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琐碎人生范本的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主人公小林的一段文字。一部描写关系学的教科书式的短篇小说,《一地鸡毛》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

不管我们多么不想承认,多么不甘心承认,可是最终大部分人,还是会过上这种一地鸡毛的日子。一地鸡毛的日子,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让你找准定位。理想也许是感性的产物,可最终却一定是理性来结果。自卑与自大的较量中,心怀理想,相信未来。俗人,俗世,也有俗气的幸福。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俗人,一地鸡毛,就变成了人间百味。

词汇是描写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具有具体独特的意思,就成语一地鸡毛所指称的意思看,简单有三层意思:作为日常生活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的代称;表示平庸、琐屑、卑下,无所作为、纠缠不清;引申为糟糕、麻烦、混乱、使人厌烦、不受欢迎。而刘震云以之为小说的标题,叙事写人,从一个侧面写尽了人生百态和世情风貌。从整篇小说叙述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看,新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一地鸡毛》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带来的变化。

小林是一个从大学毕业入职国家机关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都处于初期。国民经济起步阶段,国民的生活境遇自然不会有多么好:夫妻俩微薄的收入既要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开销,还有支付保姆的工资。为了保证家庭用度的正常运转,小两口必须精打细算,凡是涉及家庭支出的不得不斤斤计较。正是这样,小林每天必须起早到供销社排队买相对便宜的豆腐,冬天要冒着严寒排队买廉价的冬储大白菜,舍不得给孩子买奶粉,四口人一顿两菜,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也最多添加一荤一素,孩子生病治疗也要反复比较.......之所以活成这个样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因为社会地位的卑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因为经济拮据,微薄的工资只能掰着手指头,即使这样,也会遇到入不敷出的窘迫。这样,家庭战争在所难免——夫妻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经常是激烈的冲突没有,局部战争频发;夫妻俩与小保姆的斗智斗勇也时时发生;至于与邻居印度女人的面和心不和是常态。不可否认,因为要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所以在处理开门七件事的过程中锅碗瓢盆交响曲有时候就会震耳欲聋。尽管战争不断,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屈辱也好,憋屈也罢,都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新入职的普通之人,都是靠死工资维持生计。而从作品描写的夫妻俩所遇到的窘迫与尴尬看,它们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存境遇的活写真。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简单梳理一下小林夫妇遇到的尬境,与现实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有太多的叠合度。“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读《一地鸡毛》会切实理解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城乡结合的家庭,处理好与夫妻双方亲戚朋友的关系是永远离不开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小林,因为是在北京的国家机关工作,所以在父母及亲戚的思维中就被赋予了神通广大的本领。正是如此,所以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乡里乡亲只要有困难都会前往北京。这无形之中就为原本就拮据的生活增加了困难。

但是,为了父母的那份莫须有的荣耀,小林只能在妻子面前“摧眉折腰”。即使这样,由此事引发的小摩擦也会不断。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乡下来客增加家庭额外的开支,还有乡下人的随地吐痰、不分场合的抽烟的陋习让成长在城里的妻子无法忍受。战争的爆发,与其说是源于窘迫的生活,不如说是因为城乡思想观念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这不单单是夫妻俩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进军城市,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要解决的问题。

城乡二元对立与冲突成为夫妻俩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棘手事情,而回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时,许多切实的问题比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凭借两个人力量更加难以解决。妻子因为上班每天往返挤公共交通工具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减少麻烦,妻子打算调动工作。可是,刚刚入职不久的大学生,同学中没有可以帮助自己的,双方也没有有权有势的让他们遮风避雨。情急之下,只能托关系、走后门。可是,找人办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需要来点实实在在的。几番努力,夫妻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多路并举,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一箱廉价的“可口可乐”没有送出去,事情也不了了之。不过,孩子每天拿着可口可乐在看不起自己的人们面前喝,多少给夫妻俩挣得了一点面子。

托关系、送礼没有把工作调动成功。可是,妻子单位一把手小姨子与小林妻子住一个小区却解决了妻子上班颠簸劳累的烦恼。惧内的领导为了取悦老婆,专门在小姨子上班的路线上加开了一趟专车。这样,妻子每天就不需要起早贪黑地往返单位和家之间,不仅减轻了劳累,还有更多时间操持家务,一举两得,夫妻俩自然高兴。——可是,当得知加车的内情之后,夫妻俩像吃了苍蝇一样,内心不是滋味。不管是搭顺风车,还是怎么样,反正少去了奔波劳累之苦,想到这些,夫妻俩还是慢慢地适应并享受这份意外的优惠。可是,一个风波平息,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女儿入托——亟待解决。

之所以说是紧急事情,一个方面源于两个人对保姆极大地反感,女儿一旦进托儿所,就可以辞退保姆。这样既眼不见心不烦,也节省下一笔开支;一方面女儿也到了上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孩子上学的事情不能马虎,关键是上什么样的学校。按照现实情境,有四种幼儿园。其中,外单位的幼儿园是最好的,有一定社会声望的都拉关系走后门把孩子送到里面,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既然涉及人情关系,小林夫妇又陷入争吵之中。孩子一定要进外单位的幼儿园,这是妻子给小林下的死命令。

可是,书生气还没有完全褪去的小林哪有这样的本事。几番努力,几番争吵,没有任何的希望,只好进入最差等的幼儿园。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两个人接受这个事实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到访,又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因为自己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托关系搞到两个上外单位幼儿园的指标。姐姐家因为搬家到其他城市,不需要这个名额。虽然两家平时面和心不和,但对于这份意外的惊喜,夫妻俩还是蛮感激对面邻居的。

不过,快乐的时光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夫妻俩听左邻右舍风言风语说邻居家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情非得已只好找自己的孩子陪伴。听到这些,想想自己的孩子扮演“陪读”的角色,夫妻俩心里特别犯膈应,内心无数次地诅咒。可是,当看到孩子每天快快乐乐地从学校了飞出来,小两口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好景不长,元旦过后不久,孩子明显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极度恐惧上学。对于孩子发生的突变,小两口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问题的症结。

原来,元旦前夕,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给老师送了当时比较紧缺的“炭火”,可小林夫妇忙于生活工作,把这件头等大事给忘记了。这样,孩子自然不被老师待见。发现了问题,必须尽快解决问题,好让孩子赶快进入正轨。“最后在郊区一个旮旯小店里买到炭火。不过是高价的。高价能买到也不错。小林让老婆把炭火送到幼儿园。第二天,就恢复了常态,高兴去幼儿园。”

......

一个短篇,撷取一个俗常生活的视角,以一对普通夫妻的生活为轴心,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把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寻常生活琐事投射到现实生活,就是现世人情社会的活写真。之所以看病难、上学难、办事难,是因为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地位。——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而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就如同小说中的那块“馊豆腐”。当小林在与女小彭“谈笑之间,两个人就把那个批件给处理了”,而获得价值七八百元的微波炉的好处费时,在社会大染缸中浸泡有一段时间的小林完成了人生境界的提升。

从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肯通融到小林这种为生活琐事累积但还有几分“好面子”,再等到了“小李白”放弃思考,不自觉地用社会的标准来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实现人生的三级跳,小林也就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社会化。掩卷咀嚼小林说的“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话,“百科全书”影射的社会人情道理,还是极富启迪心智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