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1)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舆薪 唒笑 铿尔 不敏

B.疱厨 孝悌 剨然 踌躇

C.便甓 商贾 莅临 秋豪

D.戚戚 褊小 吾惛 挟嫌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

3.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4.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喟然叹曰 B.因其固然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所见无非牛者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欲辟土地,朝秦楚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为长者折枝

C.技盖至此乎 D.若不阙秦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甚焉(危险)

B.之以饥馑(接续)

C.庖月更刀,折也(一般的)

D.庠序之教(慎重办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2)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一项是( )

A.忖dù)之xī) 舞yú) 然kuì)

B.觳shù)便嬖biàn)邪chǐ)序yánɡ

C.厨(páo) 肯(qìn) 然(shù) 大(xì)

D.章(fǔ) 小(biǎn) 音(zhòng) 尔(kēng)

10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刑于寡妻

B.抑为采色 放辟邪侈

C.砉然向然 盖亦反其本矣

D.是罔民也 善刀而藏之

11.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且为所虏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聪慧

B.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夺取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说明

D.奚暇礼义哉 治:讲求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句子全都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夫子何哂由也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15.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欣赏一下这些涵义丰富的照片吧,参考答案在后面啦~~~~~~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3)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4)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5)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A

6.B 7.D 8.A 9. D 10.B

11.D 12.B 13.D 14.B 15.D

参考答案,是仅供参考的,不要放弃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哦。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大名著(新高考大语文夯实根基之齐桓晋文之事)(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