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1)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人十分残暴,他有一仆人,仆人家中有一个十分貌美的女儿。那人垂涎仆人女儿的美貌,就把仆人夫妇虐待死了。待仆人夫妇死去,那人然后强行霸占了他们的女儿。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2)

仆人的女儿不但貌美,还自幼聪慧。被那人霸占之后,她表现得服服帖帖,伺候起那人的饮食起居,也是样样称心。对那人也十分的温柔体贴,甚至为了博得那人的欢心,淫荡狎昵,打情骂俏,无所不做。

知道内情的人都在背后议论那个女子,认为她太无耻了,连父母之仇都忘记了。

然而那个女子仍然我行我素,几乎把那个男子迷惑得对她言听计从。

慢慢地,那女子就引导着那男子追求奢侈豪华,这样一来,就把家产耗去了十之七八。

然后那女子又离间那男子和他骨肉亲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一大家子相互间就跟仇人一般。

接着,那女子又经常对那男子讲述《水浒传》中宋江、柴进等人的事迹,称他们这样的人才是大英雄大豪杰,并怂恿那男子去结交盗贼。

最后,那男子杀了人,被判了斩立决。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3)

行刑那天,那女子并没有去看男子,反而暗中备下酒水,到父母坟前拜祭。

她对着父母的坟墓说道:“父亲母亲经常出现在我梦中,怨我恨我,多次要打我。今天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仇。

于是就有人说道:“这个女子的行为,非但人不能预料,就是鬼都未能窥破,可见心机之深。”

然而,这个女子是为了给父母报仇才这样做的,人们却并不认为她阴险。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4)

这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文中女子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出人意料。

面对所有人责备,包括死去父母的误解,她都不改其志,一心只想要报仇雪恨。她实力有限,想要亲手杀了仇人,肯定是不行的。况且,亲手杀了仇人,她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的。

那女子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可见其聪慧。

对这样的女子,其实我是很欣赏的。

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人,立志做大事的人,不会在意他人的眼光,因为那样会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只有一门心思的专注自己所做的事,成功的几率才会大大提高。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妨换一条路,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5)

近几年来,不论是电视还是小说中,经常也有这样的桥段,就是男主杀了女主的全家,就如同文中的那个女子的遭遇一样。

但是电视或者小说中的女主的做法,却和文中那名女子的做法完全不同。

文中女子为了报父母之仇,不但委身仇人,最后即使仇人对她言听计从,她心中仍然没有忘记仇恨。甚至被所有人,包括死去的父母误解了,她都要报仇。最终她也如愿以偿,让那仇人被判了斩刑。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6)

而那些电视或者小说中的女主,父母亲情在她眼里似乎淡薄得很,很多时候就因为男主一句错了,或者一句对不起,女主就马上原谅了男主,就忘记了父母亲人之仇,甚至还爱男主爱得死去活来。

嘴上说着痛苦万分,实际上却欢喜万分,似乎父母之仇在她眼里,不过是他们爱情路上的绊脚石,踢开这块绊脚石,她的爱情就圆满了。

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是爱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还是她本身就是一个薄凉之人,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薄凉吧。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亲人之仇还比不上她那所谓的爱情。甚至还有什么爱你就要杀你全家的理论,对于这样的三观,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一个人嘴上说着爱你,却杀了你的父母,这是爱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就是说如果爱一个人,连她房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更何况是她的父母亲人呢?

不过那些所谓的女主们是看不到这些的,当然,也可能她们是知道的,但是她们用爱情这个词,给自己的薄凉和自私扯上了一层遮羞布而已。

古代为父母报仇案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7)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说什么都是要报的,中国自古以来,对于父母之仇,都是主张报的。

这篇文的后记也说了,《春秋》里主张“原心定罪”。

什么是“原心定罪”,就是根据案发的经过推究出嫌疑人的作案动机。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同样是杀人,但是要分蓄意谋杀、过失杀人、正当防卫等等。

杀父之仇本来就是不共戴天的,那个女子设计让那男子犯罪,最后被斩首,也算报了父母之仇了,所以不怪那个女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