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学者名单公示(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

滇池学者名单公示(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1)

余正涛(左四)为学生讲解研究工作。供图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坐落于呈贡校区的西北隅,这座落英缤纷、静谧浪漫的学院号称昆明理工大学最难考的学院之一。学院的领头人就是获得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的余正涛教授,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昂扬奋发、科技领军,为我省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开疆扩土。

兴滇博士云岭情

2005年,余正涛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虽然有机会留在北理工,但怀揣云南情结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在余正涛的倡导下,昆明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

实验室成立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余正涛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记忆犹新:“当时接到了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自学考试报名系统的开发任务,那个时候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搞开发的实验场地还是从学校专家楼宾馆租的,电脑也是向其他老师借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余正涛历时多年终于成功开发了云南省招生考试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06年逐步投入应用,完成全省高考、中考、自考、成考等各类考生的报名、考务、报志愿、录取、报到等管理与服务功能,每年为100多万考生、2.5万管理用户、5000余所各类学校服务,能同时支撑39万用户并发使用。该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获得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成果奖,体现了先进的技术优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滇池学者名单公示(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2)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余正涛。供图

艰辛研发攻难关

在成功面前,余正涛清醒地认识到做研究工作一定要接地气,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余正涛坚定地说:“做科研找准研究方向是关键,我本身的专业是自然语言处理,在美国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研究的是中英互译工作,而云南紧邻东南亚,地处“一带一路”重要前沿,为什么不能研究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做出有利于云南发展的特色研究成果,解决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互通问题。”

从2019年8月开始,这个难题就已经被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发的“小语种翻译”神器攻破。别看这款翻译机只有手巴掌大小,却是汇聚了余正涛和他的科研团队近15年心血的杰作。

15年来,余正涛带领团队,聚焦中文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语等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机器翻译的研究。想做好语言互译,就必须建立庞大的语料库。余正涛招募了大批小语种老师和优秀小语种留学生,从双语电子词典构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基础工作开始,逐步突破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跨语言检索、语音合成等关键技术。15年的时间,余正涛和他的科研团队聚沙成塔,终于构建起了汉语-东南亚语言大规模语料库,研发了汉语-东南亚语言神经机器翻译平台及系统,成果填补多项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空白,在公安、网信、旅游等领域得到很好应用。

目前这款小语种翻译机支持41种语言与汉语的双向语音翻译,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同时,余正涛团队还研发了网页版的云岭机器翻译平台和可兼容安卓和苹果ios系统的手机版云岭翻译App,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翻译应用需求。

另外,余正涛团队聚焦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核心关键技术研究,聚焦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多国语言,研发了小语语言信息处理、小语OCR文字识别、小语语音合成、小语文本纠错及小语跨语言聊天等系统,有力推进了东南亚小语种语言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应用。

模块教学育栋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余正涛眼里,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他在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率先创新了“模块式教学”,探索多专业融合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重组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打破了专业壁垒,将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等不同专业,根据能力需求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成果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5年来,余正涛既是坚守三尺讲台的教师,也是管理着学院200多位老师、4000多名学生的行政一把手,同时也是每天在实验室挑灯夜战的科研带头人。然而在多重身份下,最让余正涛有成就感的就是他坚持15年的每周一晚上的学术交流例会和周末课题进展讨论例会制度。这个铁打不变的制度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扩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15年间,实验室筑巢引凤,吸引了许多省外的优秀博士加入,形成了卓越的人才梯队。目前,余正涛带领的实验室是一支拥有100余人的科研队伍,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上亿元。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真正成为云南科技领域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荣誉之师。

谈到获得“兴滇人才奖”,余正涛谦逊地说:“感谢省里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我本人就是云南省人才战略的直接受益者。这次省里奖励的奖金我会把它再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当中,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成果。”

云南网记者 娄莹

相关链接:

【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获奖者巡礼】忠诚于党的雪域高原卫士——记德钦县羊拉派出所所长顿珠培楚

【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获奖者巡礼】创造超级稻奇迹的“稻田守望者”——记楚雄州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开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