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禅师开悟的偈子(破迷开悟侃烦恼)

悉心揣摩亦枉然

历代禅师开悟的偈子(破迷开悟侃烦恼)(1)

提及和珅,人们脑海自然浮现起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及《布衣天子》中那个大贪官的角色。

同是一人,从不同视角审视,会有不同看法。

还和珅历史真面目,一个“贪”字不足以概括其宦海生涯。史书称,他还是个“善解高宗(乾隆帝)意”的绝顶高手,就连英国驻华使臣马戛尔尼亦熟知和珅“惟其善测上意”。

和珅高明之处,直面喜谀恶直,喜顺恶逆的乾隆大帝,力避奸佞惯用的低俗奉迎和露骨的献媚伎俩,他善察言,擅观色,深得皇上的宠信而不断上位,收获官职头衔一箩筐。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独具匠心的揣摩艺术,令古今谀臣叹为观止。

纵观史乘,倘若给和珅冠以中国古代出类拔萃的“心理揣摩大师”,亦不为过誉。

知否知否,造物主给人安个脑袋,是用来琢磨事的,不是用来揣测人的。

只因和珅心思用歪了,忖度皇上另有所图,梦想平步青云当个“二皇帝”。孰料人算不如天算,终将招惹魔鬼来敲门。

乾隆帝尸骨未寒,和珅就被革职抄家,继而接到嘉庆帝赐予的白绫一条,未及天命之年便呜呼哀哉。

祸不单行。贵为驸马爷的唯一儿子,被端掉乌纱,贬出京城,三年后抑郁而死,年仅36岁。

扬州富商汪氏贿赠和珅的美女豆蔻,万念俱灭,书下绝命诗,跃楼而下,香消玉殒了无痕。

前贤曾说过,“谀臣只求无危于身”。和珅恃宠骄纵,天怨人怒,临终仍没悟到死因,还自诩“怀才误此身”。全不知,悉心揣摩亦枉然!

引路人

信不信由你,和珅从小就显露出揣测人心的天赋异稟。恰巧又遇上一位势利心十足的启蒙老师。因缘际会,和合而生,造就了这么一个大清怪胎。

据《和珅列传》载,和珅是个苦命孩子,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3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9岁时父亲病故,幸得一老家丁和父亲小妾呵护,才免于被赶出家门的惨遇。

少年和珅凭籍祖辈门荫,考入京城“咸安宫官校”就读,同窗多为满州八旗功臣和贵族的后代。

史书上说,“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荒陋贪鄙,动人为笑”。那些官二代依仗父辈有权有势,不认真读书,整日只是鬼混而已。

和珅因“少贫无籍”,学习尤为刻苦。不仅研读四书五经,还熟练掌握了滿、汉、蒙、藏四种语言。

和珅人小鬼大,十二三岁时,为了日后升迁能博取乾隆帝好感,在闲暇时间刻意摹仿御笔字体。城府之深让老师吴省兰深为叹服,认为这孩子将来定能出人头地,于是倾囊相助,在学业上“开小灶”。

和珅书法日益精进,所写楷书风格典雅庄重,字迹清秀娟丽,与御笔酷似,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民间说法称,不少名义上是乾隆御笔题词,实为和珅所书。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和珅书法真迹,印证了此说可信。

吴省兰谙熟历史,时常对和珅谈古论今。有一次聊到安禄山为官之道,吴省兰特别告诫弟子和珅,欲要爬得高,必须懂得帝王驭胜之术。韩非子就强调,揣测圣上心思就能投其所好,步步上位。

富有心机的小和珅,将老师“教诲”铭刻在心。

敲门砖

如果说吴省兰是和珅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那么,老岳父冯英廉则是改变他命运的另一位贵人。

和珅18岁青春正当时,风度翩翩,满腹经纶,被刑部尚书兼户部侍郎冯英廉相中,他对孙女冯霁雯介绍说,和珅“相貌白皙而英俊,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又在夫人面前夸赞和珅,“机敏且善察言观色”,等着瞧,它日在官场定会大展身手。和珅就这样“倒插门式”迎娶了冯霁雯。

和珅23岁那年,参加科举名落孙山,靠着岳父的靠山,封为御前三等侍卫,为他在乾隆帝面前展示才学提供了机会。

和珅仕途发迹纯属偶然。据《郎潜纪闻》载:和珅为了实现远大抱负,处处做个有心人,哪怕稍纵即逝的机遇也绝不放过。

当时,清军正与缅甸展开“清缅之战”。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行,忽有人奏报,说军中出现了俘虏越狱事件。

皇上闻悉异常愤怒,责问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此语出于《论语》中的“季氏将我颛臾”一文。乾隆借用这句古语,询问战俘逃走是谁的责任。

御前侍卫们见皇上震怒,茫然不知何意,齐刷刷跪下,个个胆颤心惊。这时,从人群中传出一句响亮回应:“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

此语出自宋朝理学大家朱熹对《四书》的批注。和珅借典予以回答皇上之问,即战俘逃走责任在于“典守者”。

乾隆帝听到回答,心里暗自惊异,没有对历朝历代儒家经典作品的熟读,很难能有如此出色回答。

乾隆帝怒气顿消,将和珅召至跟前,见他仪表堂堂,对答如流,越发感兴趣。接着询问了他的年龄、身世等情况,当下将其提升为贴身侍卫。

史书这样载道:“对于帝之应答,颇能称旨,自是得宠幸之门。”

揣摩,就是推想探求别人的心理,以便成就更好的自己。

和珅在朝夕陪伴乾隆帝的日子里,见到乾隆帝平日最喜爱看朱熹注的《孟子》,自己则下苦功夫研读,直至倒背如流地步。

这天晚上,乾隆帝照例又翻阅朱熹注的《孟子》,无奈烛光太暗,书上字体太小,眼睛看不清,就让和珅掌灯凑近些。和珅看到那一页注解,一字不漏地背下。

接着,他又将《孟子》全书的朱熹注解背给乾隆帝听,乾隆帝大吃一惊。认为和珅是不可多得的才子,没有中举应该是科举出了问题,而不是和珅才学不夠。乾隆帝当即下旨,赐和珅入仕途为官。“自是恩礼日隆,迁官多不次”。

小试牛刀,和珅以深厚的国学知识为钥匙,开启了通往仕途的大门。

善迎合

人常言:“万丈深渊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量”。揣摩人心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门大学问。

和珅终日面对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执掌朝政最长的皇帝,实际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乾隆帝又是文功武治赫赫有名的皇帝,是他开创了国家版图最大,且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

与此同时,乾隆帝又是位好大喜功,十分自负的君王,自诩为“十全老人”。有鉴于此,辅政大臣要有甚高的才华方能胜任,绝非不学无术、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所能糊弄的。

乾隆帝年长和珅39岁,和珅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揣摩皇上心思,而且让其称心乐意,并非易事。迎合圣意,需要诸多方面的学识与能力去适应。

乾隆帝酷爱吟诗作赋,和珅就下功夫收集皇上的诗作,对其用典,诗风,甚至爱用的词句烂熟于心。加之和珅“少有诗才”,而且“诗颇清婉”。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就曾称赞道:“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为讨得皇上欢心,和珅将自己诗词风格上极力趋奉御作,内容上亦顺应皇上审美意趣。君臣闲来唱和,和珅评诗少不了给足皇上的面子:“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叠韵,精义纷论,立成顷刻,真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昔人击钵催诗,夸为神速,何曾有咏十余,韵至十叠者!”

乾隆帝听后如沐春风,用史书的话说,“上意甚欢”。

乾隆帝信奉藏传喇嘛教,每年元旦都要到佛堂上香。和珅也跟着做虔诚的藏教徒,以御笔风格手抄《佛说无量寿经》。共同的宗教信仰,从精神层面拉近了君臣情感距离。

“善体圣心”,是和珅得宠的一大奇招。平时里察言观色,对乾隆帝的脾气、爱好,以及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了如指掌。

乾隆帝是一位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子开玩笑。因此,和珅经常给皇上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龙心大悦。

乾隆帝上了年纪,经受风寒便会咳咳不止。上朝时遇到皇上咳嗽,作为已是红顶花翎之臣的和珅,不顾身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双手捧着痰盂接取秽物。

“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这一点,连孝子贤孙恐怕也难以做到,乾隆帝岂有不领情之理!

破哑谜

和珅揣摩乾隆帝,已达到炉火纯青程度,不用对方一言一语,便能准确猜到其心思。

一次,乾隆帝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侍从都很着急。

和珅获悉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里,结果“甚合上意”。一路上官员们都佩服和珅脑子灵活。

乾隆帝给属下的出的哑谜还有更难猜测的,不过,难不倒见多识广的和珅。

一天早朝后,乾隆帝令人召见和珅。和珅入室只见皇上闭眼端坐龙榻,嘴里念念有词。站立一旁的嘉庆帝,那神情似在琢磨父皇所念内容。

乾隆帝念了一会,猛地睁目大声问道:“这些人叫什么名字?”嘉庆帝不知如何对答。

对于唯我独尊的天子,妄揣君意,违逆圣心,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和珅应声答道:“高天德,苟文明!”此二人为白莲教首领。乾隆帝听后缓缓点了点头,继续闭目低语。

几天后,嘉庆帝召见和珅,问他怎么猜测到太上皇念的是白莲教首领的名字?

和珅揣摩圣意,料事如神,是审时度势得出的结论。

嘉庆元年(1796年),全国湖广等地区爆发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前后耗费两亿白银方才镇压下去。

在此之前,乾隆帝曾亲自指挥十万大军打了三年,花了7000万两白银,结果白莲教起义军反而越战越强。以至于嘉庆三年(1798年)乾隆帝在焦头烂额之下,居然搞起了魔法攻击。

和珅向嘉庆帝揭秘道:“上皇所诵为西域密咒,诵之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之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臣下闻上皇念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对也。”嘉庆帝闻后自愧弗如。

《庸庵笔记》载有和珅猜中乾隆帝科举命题的轶闻。

按照惯例,顺天(北京)乡试《四书》考题,皆由皇上钦命。再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

乾隆三十年为乙酉年。这一天,和珅昔日老师吴省兰由于进士屡试不第,想走弟子和珅的门路。人常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处境狼狈的吴省兰亦不顾及师道尊严了,反过来拜和珅为老师。和珅也就大言不惭地享受了昔日老师的恭维。

和珅盘算着如何帮老师通过考试这一关。找关系打听试题是违法的,他不愿冒这个险,于是设法在估题上下功夫。

这一天,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内阁。恰巧和珅当值,便向内监问起皇上命题的情况。

皇上命题是不允许内监近前的,所以内监只说,皇上朱批《论语》第一章,将近批完时,欣然微笑,立即执笔而书。

和珅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为“乙醯”一章。因为“乙醯”两字包含“乙酉”二字,而当年正是乙酉年。

和珅便将估题通知“弟子”吴省兰,结果考试题果然是“乙醯”一章。

就这样,和珅十分精准地猜出了出题范围,不露痕迹地帮助昔日老师顺利及第,让其出任翰林院编修一职,成了“体制内”的一员。后又委派到嘉庆帝身边做秘书,充当和珅的一名“卧底”。

亲情牌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人类感情中,要数骨肉之情最为亲切深厚,一旦揣摩到位,便能拨动心弦。

乾隆帝晚年最宠爱惇妃,她恃宠骄横,经常打骂下人,有一次竟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杖毙宫女。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乾隆帝一怒之下扬言废掉惇妃的名分。向大臣宣布:“惇嫔平日受朕恩眷较优,今既过犯,即不能复为曲宥,临御四十三年以后,从不肯有溺爱徇情之事。”

惇妃真的害怕了,情急之下搬来救兵和珅。和珅通过一番静观细察,乾隆帝上演的这场大义灭亲的一幕是真戏假做,只是一时之怒,惩罚惇妃也是为顾及自己面子,料定事后必定后悔。

和珅便以惇妃之女十公主尚在襁褓,须母亲照顾为由,虽然有罪可降妃为嫔,于是保住了惇妃名分。事后惇妃果然重复恩宠。

和珅此举一箭双雕,既给皇上体面解了围,又让惇妃不动声色地下了台阶。

令和珅喜出望外的是,君臣因此结为儿女亲家。乾隆帝给和珅儿子赐名丰绅殷德,滿语中即“福裕”,无疑是个吉祥字眼。

人有朝夕祸福。和珅走了鸿运,富贵从天而降,一夜之间成了皇亲国戚。

除此,惇妃为感念和珅求情之恩,自愿成为和珅安插在帝王身边的眼线。宫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及时通报亲家。

和珅是善于打亲情牌的高手,他利用皇太后与乾隆帝的血缘关系,为中华文化工程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乾隆帝是个孝子,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健在时,除平时定时问安,率后妃侍膳,每次出巡游幸多奉太后同行。老母五旬至八旬生日,乾隆帝次次都举行隆重庆贺仪式。

太后86岁去世后,和珅表现最为特别,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那样,说些无关痛痒的安慰语,讲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场面话,而是默默陪着乾隆帝跪泣,不思寝食。几天下来,和珅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儿感同身受的,朝廷中仅此一人。

和珅如丧㛈妣的逼真表演,不仅是给皇上和群臣看的,亦有真情感恩的成分。和珅拯救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就是利用孝圣宪皇后关系,打了亲情牌。

《红楼梦》原书名《石头记》,虽被朝廷列为禁书,但是在民间,尤其在文人墨客中仍暗地流传。

和珅常听人说《石头记》好看,便从苏凌阿那里借阅,读后不由倾心折服,认定这是一部好书。如何才能让它走向市面,让更多人赏读,他斟酌再三,决定通过皇太后的门路,争取乾隆帝亮绿灯。

和珅每次向皇太后请安,少不了讲上一段《石头记》中男女情爱故事,寂寥中的老太太听得津津有味。皇太后上了瘾,让和珅把《石头记》找来细读。

和珅感到这部大作缺少后四十回,正可以命人续写,同时作些修正,使之合乎礼法。于是,和珅找到当时在儿子丰绅殷德做家庭教师、著名文人高鹗,让他续写《石头记》一书。

高鹗恰好早就打算为《石头记》续卷,两人一拍即合。高鹗根据和珅的意思,将续写部分基调改得不那么悲凉,给书中人物重新安排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石头记》杀青后,和珅将书名改为更大气,且富文釆的《红楼梦》。

皇太后阅后又饶有兴致地推荐给皇儿赏读。乾隆帝看了并无违逆之处,便同意将《红楼梦》刊行天下。

失算啦

乾隆六十年(1795年),85岁的乾隆帝自称不能超过圣祖康熙执政期限,决定禅让,把皇位传给第十五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那年,嘉庆已是36岁的中年汉子了。

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仍是紧攥军政大权不放,只让皇儿干些祭祀之类有职无权的事儿。用乾隆帝的话说:“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来决定。”

盘点中国历史上494位皇帝,乾隆帝活了89岁,是最长寿的帝王。可是年龄不饶人,垂暮之年的乾隆帝,眼睛模糊耳不灵,更糟糕的是说话含糊不清,文武百官听后不知所云。

这个时期,善于揣摩圣上心思的和珅,却成了当红人物。每天上朝,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后,乾隆帝照例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帝旁边,传达自己的旨意。

乾隆帝向来不在乎属下贪赃受贿,唯一介意的是忠诚度。按此标准,和珅理所当然是称职大员。

和珅可真厉害,根据皇上说话口型,或者一个细微动作,就能向群臣转答乾隆帝的旨意。到底是皇上的本意,还是和珅私货,只有天知道!

嘉庆在乾隆帝身边,“上喜则亦喜,上笑则亦笑”。简直就是一个能言语、有表情的人偶,杵在那里特别尴尬。

人人心里有杆秤,不用动手就能称出和珅与嘉庆帝孰重孰轻。和珅俨然是个摄政王,故此,背后公称“二皇帝”。

这个绰号连英国驻华使臣马戛尔尼也知晓,他在回忆录中这么写道:和珅“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许多中国相称`二皇帝’。”

和珅屡屡有国政大事请示嘉庆批复,嘉庆均言:“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

和珅联想到,当初乾隆帝决定册立十五皇太子时,提前给嘉庆奉上一枚晶莹雅致的玉如意,其意不言自明。嘉庆为表达感激之情,特作《咏玉如意》一诗相赠,夸赞和相公为国之柱石。

面对和珅弄权,嘉庆依旧笑面如花。不断有人反映和珅及其朋党胡作非为,嘉庆居然训斥道:“朕才刚刚打算依靠和相公管理四海,你们怎么可以轻辱他呢!”

嘉庆周边都布有和珅的眼线,嘉庆此话一出,和珅很快得知,认为嘉庆嫩得很,滋生“不足以与臣斗智谋”的错觉。

就在父皇驾鹤西去的第二天,和珅突然被囚禁,接到嘉庆“加恩赐令自尽”,方才幡然醒悟,嘉庆一直在韬光养晦,自己这位“心理揣摩大师”完全失算了!

和珅手捧白绫,忆昔抚今,百感交集,提笔书下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老祖宗看人透到骨子里:最赌不起的是天意,最难捉摸的是人心。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心房角落总会隐匿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忌惮被人猜中揭穿。

历史经验值得记取,闲来还是少揣摩他人为好,免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