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相见不如怀念(涛声依旧不舍当年经过)

——谨以此文赠别美女张涛同仁退休

昨天下午,涛姐来单位辞行,我还在南阳广场开会。涛姐电话说,她退休了,站完了最后一班岗,临别之际,舍不得兄弟姐妹们。

我也是“涛”,书院桥“四瓶”先生在县内多次讲过“波涛胸涌”“涛声依旧”的故事。其实我早已“波澜不惊”,知天命之年的人啦,习惯于规律性的看人识事。

我在电话里给涛姐说:祝贺你“功德圆满”,从此实现真正的自由!羡慕你“涛声依旧”,风采永远属于内心的阳光明媚!不舍你“风雨同舟”,媒体融合发展你情义并重!欢迎你“常回家看看”,融媒体中心永远是媒体人的家!

因为规矩,我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因为情深,同志们自发送你到电梯口。

我们知道,你流泪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女子多情热泪撒,滴滴泪水都是情。

涛姐简简单单,工作履历只有两行字,三年作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三十五年作媒体人,以甜美的声音姣好的面容传递表情达意。

“垫江第一播”给予了“竹马”文笃先生,他是垫江广播电视事业的“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其实,许多人以为,这个称号也同样适合你涛姐。

涛姐耿直爽快,三观正,是非明,人品好。听同事们说,你“骂”过的人不少,但是被“骂”醒的人都乐呵呵的感激你。有几个习惯于被你“骂”的人,来我办公室说,今后听不到你的“骂”浑身不舒服。

长寿的“汤姐姐”,万州的“潘老师”,主城的“冬梅”,涪州的“梦境”……她们都是牵挂你的男女闺蜜。每次开会相遇,都要我转达他们对你的问询和问候。

垫江“老报人”阿才先生去主城看儿媳妇了,他说舍不得你,因为怕眼泪止不住,所以刻意不回来。

你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强忍没有回头,因为你知道,送行的人们也是泪水盈眶。如果可以唱歌,我想此情此景唯有《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

让她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片真情

让她停泊在枫桥边

……

这是一首老歌,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小奇先生作词,毛宁先生首唱,迅速火红大江南北。

时逢有缘,我也是涛哥,卫健委也有涛哥,人大办也是涛哥。涛哥见面,互称“涛哥”,默默祝福“涛声依旧”。

一千多年前,唐人张继先生在大运河畔枫桥头,写下一曲千古名篇《枫桥夜泊》,从此留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的不解之缘,以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绝佳意境。

我从苏州回来,大运河的渔火,七里三塘的三虾面,虎丘剑池的传奇故事,画舫轻舟的苏州评弹,寒山寺的禅钟袅袅……留给我太深太深的记忆。

于是我坚定的在QQ使用笔名“涛声依旧”,在微圈使用笔名“寿湖蓑笠翁”。

老婆寒烟兄也是爱读书的文艺范儿,据说读中专的时候,把台湾琼瑶女士的48部小说“横流倒背”。老婆开先笑话我“涛声依旧不思进取”,“总想着用老船票去登上别人的新船”,后来她却把自己的网名写作“枫桥寒烟”,说是要“夫唱妇随”“珠联璧合”。

寒烟兄常常吟诵《枫桥夜泊》,梦想着我带着她去苏州,看看枫桥的渔火,听听寒山寺的禅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女儿语姐听了悄悄点评:这俩口子,又在秀恩爱。一个“涛声依旧”,一个“枫桥寒烟”,妥妥的都是互抛“狗粮”。

语姐说,张继的官位不高,写的诗也不多,但是就这一首《枫桥夜泊》就够了,足够千古流传。如果要评奖授功,张继应该是苏州最称职的文旅委主任,最有魅力的文化大使。

涛声,起于山水,源于自然,和于五律,归于乐音。

涛声,跌宕起伏,轻重长短,有板有眼,声声入耳。

依旧,不是守旧,而是念旧,温故知新,承前启后。

依旧,重情重义,不忘根本,岁月积淀,芳华正茂。

再问,涛声依旧?

再祝,涛声依旧!

时辛丑年冬月十二晨

涛声依旧相见不如怀念(涛声依旧不舍当年经过)(1)

网图《高山流水》

涛声依旧相见不如怀念(涛声依旧不舍当年经过)(2)

夏首安先生作品《在水一方》

涛声依旧相见不如怀念(涛声依旧不舍当年经过)(3)

胡兴波先生作品《在路上》

涛声依旧相见不如怀念(涛声依旧不舍当年经过)(4)

涛声依旧作品《一路风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