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1)

榫卯是红木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特点是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

潘炜玲 摄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2)

濮安国和张锡复两位大师联手打造的大师书房。潘炜玲 摄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3)

数控智能自动化家具生产线可以提升产能产值,降低生产成本。张炳锋 摄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4)

拥有先进除尘设备的“无尘车间”,让生产基地具备了高效节能及绿色环保的特质。潘炜玲 摄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5)

五华金木雕是市级非遗项目,陈汉标是该项目的传承人。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关于五华的故事简短(一根木头给五华)(6)

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距离兴华高速水寨互通立交出口不到500米,是发展红木产业的绝佳地段。张炳锋 摄

一榫一卯一木匠,一工一匠一精神;一桌一椅一传承,一几一案一文化。

五华自古出木匠,木匠活成为当地众多农民群众谋生的手艺。双华镇冰塘村有1900多人,其中超600人聚集在中山从事红木行业,成为当地有名的“红木工匠之乡”。

2020年6月18日,五华首次将红木家居产业作为今后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传承红木工匠文化。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着力打造“前店后厂”式的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从“红木工匠之乡”到红木文化产业园,一根木头给五华带来了什么?

方寸之间见发展,小木头带动了大产业,带富了一批人。五华真金白银扶持红木产业,逐步转型数控智能化生产,打造无尘车间、搭建电商平台、构建物流体系,打开五华红木家居产业新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潘炜玲 郭思敏

从木匠到企业家

彰显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说到五华的红木文化,不得不提及双华镇冰塘村。

驱车前往冰塘村,进村入口的牌坊处,刻有“红木工匠之乡”六个大字的牌子引人注目,五华以红木为主的家具加工制造最早起源于这里。

该村自古便以木匠、红木著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仅双华镇内创办的红木加工企业就达到20多家。不仅如此,这个仅有1900多人的小村庄,就有超600多人聚集在中山从事红木行业。

改革开放后,五华孕育了一批木匠能人。今年54岁的张锡复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初中开始便喜欢木匠活,每逢节假日就去木匠师傅家里观摩学习。因天资聪慧,加上刻苦耐劳,后来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木匠。

1985年,18岁的张锡复作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拿着家里给的50元,来到顺德。”张锡复18岁进厂做木工,是当时厂里年龄最小的,因此大家都喜欢称张锡复为“小娃娃师傅”。张锡复本身已有木工基础,加上个人的勤奋和聪颖,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摸透了红木家具的生产流程。

1990年,张锡复开始了创业之路。

张锡复依稀记得,当时与同学骑摩托车从增城新塘出发到深圳宝安找店铺,几经周折没有收获。返回经过东莞长安镇时摩托车坏了,在等待修车的过程中,张锡复到附近闲逛,意外地找到了两间店铺。

就这样,23岁的张锡复在东莞长安创办了东成红木,他既做老板,又做销售员、送货员。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家具很难卖出去,张锡复转移阵地。当时中山大涌镇已是全国知名的红木家具产销集散地,他决定将进货地从广州转到大涌。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这样一来他的进货成本不仅低了,市场也慢慢地打开了,家具卖得越来越好。

即便屡受挫折,但秉承五华人硬打硬精神的张锡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1999年将事业发展的脚步迈入中山大涌,成为当时大涌第一家外地红木家具企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东成红木节节拔高。

如今,东成红木在全国主要城市布局100多个专卖店,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先后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多个称号。

张锡复在完成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从木匠到企业家、工匠大师的转变。

和张锡复一样,五华有一大批人从木匠起家,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代代木匠在外谋生,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红木家具厂。特别是在中山大涌,五华人开办的家具厂就有近两百家。

“红木家具的生产技术保留了高难度的榫卯结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雍博堂红木家具总经理胡远廉同样是从五华来到中山创业,他表示,工匠精神已成为五华红木匠人的自觉精神追求。

从小作坊到大集群

成就一站式五华红木产业园

2016年,五华红木产业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经一番思考,五华决定在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一个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要在一片空地里建起一座产业园,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且困难的决定。

这背后,离不开乡贤企业的支持。

“客家人难以放下的就是家乡情怀,张锡复董事长带领一批乡贤企业回到五华,希望凝聚多方力量,打响‘五华红木’在全国的影响力。”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张玉球说。

乡贤纷纷表示,他们都有把红木产业迁回家乡的愿望。他们认为,五华红木家具加工产业要想“老树开新花”,集群发展打造五华红木品牌是一条可行之路。产业园的打造能将在外的资源与五华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五华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乡贤企业反哺五华红木产业。2017年1月,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从奠基到一期工程的投产运营,仅用了一年时间。同年,五华红木家具协会成立。

一花引来百花开。恰逢产业园落成竣工,五华新乾丰红木董事长陈惠新瞄准商机,进驻产业园,成为首批进驻的公司之一。“该产业园是五华县乡贤回乡投资兴业的典范工程。”陈惠新说,他对园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笔者前往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一阵阵木头的清香迎面而来,随处可见木材以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张玉球介绍,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规划总用地面积3200多亩,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方式,打造集生产、展销、物流、服务、体验、文化为一体的一站式核心园区,构建整个粤东至赣闽地区大体量的红木家具批发集散地和厂家直销基地。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引进“金凤凰”,五华肯下血本。为扶持红木家居产业发展壮大,《五华县扶持红木家居产业发展壮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于去年正式印发,由县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五华县红木家居项目落地建设、投资强度、竣工投产、用工及新上规等要素奖励扶持的资金。

据悉,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有效保障进驻品牌的品质。“目前园区进驻企业有40多家,销售商家近30家,包括东成红木、大中堂、大唐、雍博堂、水雨轩、一品居、水一坊等知名红木品牌签约进驻。”张玉球说。

随着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红木企业相继入驻,园区一步步运转起来。伴随着一系列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的实施,吸引了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新会等地的合作商以及群众前来洽谈或参观。

从小作坊到大集群,木匠铺变身产业园,园区内大大小小的红木企业鳞次栉比,五华红木产业集群优势正在不断释放。

从机械化到智能化

拉开红木家居主导产业新局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去年7月11日,位于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的五华红木文化馆揭幕以来的火热景象。

红木文化馆集产品展销、文化展示、科普体验于一体。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红木文化馆与家居体验馆相结合,设置有红木典藏馆、国礼精品区、文化长廊、东成年代秀、“闻香识木”厅,以及榫卯结构和工具展示的治木厅、贵宾厅、大师书房、博览书吧等别具一格的整装设计。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一套家具上百万元!”在红木典藏馆,笔者被眼前的标价所震惊。

“一个系列的红木家具,最少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张玉球说,珍贵的木材原料、高超的制作工艺、超长的使用周期,以及收藏价值决定了红木家具不菲的价格。

红木家具属于高端消费品,近两年,面对原材料消耗等问题,企业转型迫在眉睫,五华红木家居企业开始思考如何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五华红木企业除了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以匠心保证产品品质,同时还通过创新让更多消费者爱上红木家具。

为了让产品符合各个年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不少企业开始以新古典、新中式为整体设计风格,既传承传统工艺,又与现代家居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相结合。

除了创新,技术工艺的转变也成为五华红木企业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

“园区内的企业都有各自的数控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不仅能提升产能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还能实现产品标准化、精准化生产,为家具品质构筑坚固防线。”张玉球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智能化工厂成为红木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加快突围的新路径。

以东成红木为例,其“前店后厂”式的生产基地,以生态化、环保化生产环境为目标,分板块打造低密度建筑群落和车间,确保人与人之间的作业间距,为复工复产提供条件。

此外,数控智能化生产、拥有先进除尘设备的“无尘车间”,让整个生产基地具备了高效节能及绿色环保的人性化特质,也为其他落户产业园的红木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模式。

逆势而上,产业园里的新空间正在打开,绿色智能制造的发展已成趋势。五华正重塑家具制造业的新优势,五华红木家居产业打开了全新局面。

五华红木产业园距离兴华高速水寨互通立交出口不到500米,这是发展红木产业的绝佳地段,如何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

在去年6月18日召开的五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五华县首次将红木家居产业作为今后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结合现有基础,深入挖掘传承红木工匠文化,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下一步,园区将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构建全产业链产品,覆盖生产低、中、高端产品,引入实木、复合板等其他板材家具制造企业,实行差异化发展。“今年我们计划建设打造物流园区、设计研发工作室、生活基地,尽快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不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张玉球说。

■相关

五华金木雕:化枯木为艺术

日前,笔者来到五华县水潭西路258号的一家木雕店,陈汉标正埋头雕刻《百子图》。他一脸憨厚,裤子被划破了洞,裤脚沾染着灰土,这位接地气的手艺人,正是梅州市级非遗项目五华金木雕的传承人。

五华作为工匠之乡,既有价值连城的红木家具,也有化枯木为艺术的木雕作品。

走进木雕店,一间约60平方米的街边店铺,店内墙上挂满了各类雕刻工艺品。木雕成品或半成品散落一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樟木的清香味。

“从小就喜欢雕刻,没想到一雕就30多年了。”陈汉标说,五华金木雕源于木雕之乡潮汕地区,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五华县安流镇洑溪村村民胡新佑前往潮汕谋生,拜一木雕老艺人为师。

1965年,胡新佑的后人及其他木雕艺人18人,在五华创办工艺美术厂,生产传统的雕刻工艺品。起初的工艺美术厂只有几张桌椅,工人们用的工具也十分简单,大家席地而坐便开始了传统木雕的生产。而后发展得越来越好,厂房面积达2000平方米,产品更是因工艺精美独特畅销海内外。

五华金木雕产品主要有花、鸟、虫、草、树木、山、水、对联、寿匾及人物等共200多个品种。《八仙骑八兽》曾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1991年被广东工艺美术珍藏馆珍藏,《四季花鸟》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

说起木雕作品的诞生过程,陈汉标如数家珍。

“光是用于雕刻的工具刀就有200多件。”陈汉标说。刀具分为圆刀、平刀、三角刀等,用于镂、刻、锼、凿等工艺。

“一件木雕作品的完成,主要是经过绘画、雕刻成粗坯、打磨、上油、上生漆、贴金箔等10道工序。其中打磨、上油这两道工序需反复进行3次以上,周期长。”陈汉标说,这些工序极考验师傅们的耐心和恒心,操作过程更是要心细手稳才行,“慢工出细活”是对木雕手艺最贴切的表述。

金木雕顾名思义看起来是金色,这便是五华金木雕最具特色的一点——木刻后贴金。

贴金所用的金箔纸使用千足金锤成的薄片,用毛刷将金箔纸牢牢粘在木料表面。从开坯到贴金,每个流程都需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才有了“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的谚语。

近年来,五华的木雕作品参加了深圳文博会以及客家文博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木雕这门老手艺。非遗项目的发展,也让陈汉标有了更多的信心去传承和弘扬。

“这两年不断有人找上门来想学怎么做金木雕,而且还很年轻,最小的才22岁。”陈汉标说,只要来学的他都会耐心教,什么时候来都可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