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1)

大千世界现量境界

一、什么是现量。

我们要从“比量”境界中得知“现量”境界,这个很难,说出来的“现量”境界已经落入“比量”境界中去了.

“现量”境界,比如说“众生平等”这个观点,这是站在佛的立场说的,但是佛也是人,也是一个立场,既然如此凭什么佛说的就高人一等呢?

因此“现量”境界不是可说的境界,一说就不究竟了,一说就是“比量”境界,充其量佛说出的这个“比量”比一般人的“比量”高那么一点点,因为他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站在大众的利益上说的。但是不管怎样,还是“比量”境界。

既然不能说,那就不要说了。更不要故弄玄虚了。

二、从逻辑的角度试探“现量”境界。

既然不能直接说“现量”,那就间接说,从辩论的角度说,一直辩论到“现量”的境界中,辩论到无言的境界中,辩论到不能再辩论的程度,到时感受一下“现量”境界。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2)

辩则明,明则通,通乃久

三、凡甲与圣乙的辩论。

凡甲:人是利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圣乙:这个不一定,圣人就没有立场,从不为自己考虑,像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凡甲:在我看来所谓圣人是不存在的,不为自己考虑的人,在我看来不是傻子就是疯子,他们处在“非量”的境界中,他们的所做所想和常人不一样,他们的想法是乱想瞎想,他们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都那样,社会就停止发展了。

圣乙: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非量”境界中的人是有的,他们与你的境界相差甚远,如果说你们是大人的境界,那他们就是小孩的境界,但是圣人的境界是有的,你没有体悟到,不等于就没有,等你体悟到了圣人的“现量”境界,就会明白它和“非量”的境界相去甚远,它比你现在所处的“比量”境界还要高。

凡甲:那什么是“比量”境界呢?

圣乙:从你一开始说的见解就可以知道你处在“比量”境界中,“比”就是比较,有差别,有分别,说出来的道理都有道理,这些道理是相对的道理,不是绝对的道理,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们的理,出离他们的立场就不对了。

凡甲:那任何道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任何人的利益都是合理的,都是相对的,没有谁的利益是绝对的,没有谁的利益天生是绝对合法的。这个道理总该对吧,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就可以坦然面对人们的争辩、争吵、争斗,是不是就意味着进入到更到一层的“现量”境界呢?

圣乙:明白了“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个道理是很难得的,但是还是处在“比量”的境界中,它会加强你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斗,因为你觉得这样做于你自己是合理的。

凡甲:如此说来“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个论点虽然是正确的,但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是在“比量”的境界是正确的,你告诉我这个论点的漏洞,让我出离“比量”境界,到更高的境界中去。

圣乙:有这种想法是好的,这种想法是极其珍贵的,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想法而乐于在“比量”境界中深陷,我现在为像你这样的人指出“比量”境界中人的逻辑漏洞,然后从这个漏洞逃离出来,到更高层的境界中去。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3)

更高层境界的意象

凡甲:愿闻其详。

圣乙:“比量”境界的逻辑是“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是不是?

凡甲:是的。

圣乙:既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那“都是相对的”这个论点是不是绝对的?

凡甲:那论点修正成“真理都是相对的,这个相对的是唯一的绝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利益的,立场的,有观点的,这一点是绝对的,而且是唯一绝对的。

圣乙:你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理由和理由没有对与错,人们都是从自身出发,得出各自的道理,这些道理是以自身为条件的,只要这些条件变了,道理就变了,婆说婆的理,把婆自身的条件变了,变成公的条件,就变成公的理了,这些许多理,许多立场都是可以变化的,都是随着条件变化的,有没有随条件不变化的道理呢?绝对的道理呢?

凡甲:让我想想,有一个——这个随条件变化而变化道理本身是恒定的,而且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恒常的道理,简而言之就是,唯一的不变是变。

圣乙:那你这个“不变”还变吗?

凡甲:这个……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4)

沉思中

圣乙:怎么了?

凡甲:这个不能说了,一说就错了,请明示。

圣乙:那我问你,这个“不变”是从哪里来的呢?

凡甲:是从万物的道理,从众生的“比量”境界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万物、众生之中都含有“不变”的性质,这个“不变”性质的内容是“变”。

圣乙:既然这个“不变”是从万物、众生而来,那这个“不变”又要到哪里去呢?

凡甲:还要回到“万物、众生”去,可是一回去,这个“不变”就又变了。那就不能回去了,因为没有立足之地了,存在的都是变化的,我的这个“不变”该在哪放呢?难道放在“不存在”里吗?

圣乙: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把这个“不变”放在“不存在”里,放在“空”中,放在“无”中,你得把你的思想观念空掉,然后再观察你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你意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你的这个意识此时就是恒定的状态,“不变”的状态,那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唯一的不变是变”,这句话有漏吗?

凡甲:把我的这个“不变”的意识本身漏掉了,换句话说把“我”给漏掉了。

圣乙:既然现在“空”了,那现在就可以如实观照了,看芸芸众生各自利益、立场、观点,支撑这些所有的条件是什么,只要改变这些条件就能改变他们的一切,包括思想、命运。如果“空”了,就没有造成“实”的条件,也就无从被改变了,那就是得道者,恒常者。

凡甲:可我现在空了,又该如何如实观照呢?

圣乙:你那个不叫“空”,你那个是大脑停止思考了。“空”中有“万有”,真到了“空”,那个意识就像“镜子”一样,照见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都能看见的清清楚楚,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看到现象,见到本质。不会再去问“如何观照”了。

凡甲:可我见到了这个又能怎么样呢?

圣乙:见到了这个,你就不再持有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碰撞,因为你已经没有自己的偏见了,你就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别人心灵相同,明白他的意见背后的原因和条件,你可以去改变他的这个条件,然后改变他的偏见和认识。可以治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脱离“比量”境界,到达“现量”境界,无为无不为。不妄为,若为,就一定成。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5)

马到成功

凡甲:刚才那个“不变”怎么就放不回去呢?为什么一放回去就成为“变”呢?

圣乙:因为你还没有“空”,你放回去又放到“比量”境界中去了,“比量”境界的事物全部是“变”,你一旦“空”了,就拥有了“万有”,然后再回到众生里,你看到的不仅是现象界的“变”,还可以看到现象后面的“不变”。一开始的“不变”就是从这个“不变”中产生出来的,如果不加强认识,不抓住这个“不变”而去认清它,它就会极易溜掉,重新掉到现象界里,重新落到“比量”的境界中。

凡甲:“空”和“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圣乙:“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众生的“比量”境界,它的现象界的性质是“变”,一切皆变,但是“有”中含“无”,这个“无”在这里指的就是“比量”境界中本质界的性质——“不变”,也就是现象界的性质(“变”)的性质(“不变”),将这个“不变”的性质抓住,体悟它,就明白了“无”,明白了“无”就明白了“万有”,因为“无”中有“万有”。普通人抓不住“有”中之“无”,一旦抓住,又放开手,重新掉进了“有”。难就难在“无”确实不好抓,因为“无”表面看,啥也没有,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道德经》有言: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6)

有无相生

凡甲:我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现量”境界,观察事物或者和人交际,放下自己的主观观念、习惯经验、习俗文化,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对待外物,这样才有可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圣乙:是这样的,总结起来就是“实事求是”,许多人都懂,但实际上都是似懂非懂,做起事来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凡甲点点头,若有所悟……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