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春耕原来是一抹乡愁(冲担农事的承载)

在农村,有一种用于挑担子的农用工具--冲担,与扁担的不同之处在于,冲担用厚实、质硬、竖直的材料做成,比如柏树,并且,冲担的两头还固定有铁制“矛头”。如此构造,决定了冲担的单一用途--挑稻捆、柴禾、麦捆等需要“刺杀”的草本农作物。

众所周知,扁担在用于挑担子时,必须配备铁钩,通过绳索连接,进而达到挑担子的目的。但冲担则不然,通过铁制“矛头”刺进稻捆,再扛上肩。有过挑担子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软扁担,硬冲担,之所以扁担要软,是因为在用扁担挑物时,软扁担两头的上下闪动会让人轻松不少,而冲担所挑物沉,软则易断。

在老家,冲担多用于挑稻捆。每一季的的稻谷收割后,被捆成一捆捆的,那个年代,只能肩挑、脚力将这些稻捆从田地运送到家。因为稻谷沉,且中途不能歇息,所以,挑稻捆的,一般都是各家的壮年男子。

记得读大学大二那年暑假,我在家帮着忙农事。七月底,正是农村最为繁忙的时候,不仅要抢收,还要抢着把晚稻种下去,更要防着夏日神出鬼没的雷暴天气。记得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忙着将稻捆往回挑,突然乌云压来,大风顿起,眼看着就是暴雨。

山上的春耕原来是一抹乡愁(冲担农事的承载)(1)

收到手的粮食,可不能淋雨,不然后续的事太麻烦。父亲递给我一根冲担,对我说,“试试?”那时,我也算是半大小伙子,家有“难”,必迎上。我狠狠地点了点对,冲父亲说,“试试就试试,肯定没问题。”

我随父亲来到农田,考虑到我初次挑稻捆没经验,他一把将冲担的一头刺进一个稻捆,然后将冲担的这头枕在右手的小手臂上,左手握住冲担另一头,用力下压,右边的稻捆在杠杆的作用下,立马抬高。

而后,父亲将冲担的另一头刺进另一个稻捆。我二话不说,赶紧走过去,父亲将担子放到我肩上。好重,我心里暗叫着。但表面依旧不动声色,有些摇摇晃晃地就起步了。稻捆不仅重,硬质的冲担也将肩膀挺得生疼。

父亲也挑起一担稻捆走在我后面。他边走边提醒我,步幅可以小一点,但一定要稳,不能贪图快,要一步步地稳扎稳打,熟练后才可以作出适当地调整。听了父亲的话,我调整好呼吸,也相应地调整好步伐,果然稳了很多。

山上的春耕原来是一抹乡愁(冲担农事的承载)(2)

一担到家,接下来就是第二担、第三担,在不断地磨合与挑战中,我也渐渐适应,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摸不着技巧。对于第一次挑冲担的我来说,几趟下来,肩膀已经受不了,新生毕竟还是新手。这时,父亲又开始教我换肩。

他说,感觉肩膀受不了的时候,可以换到另一肩,这样人会舒服很多。换肩时,要停下步子,然后让冲担慢慢围绕着后脖转动,转的时候还要考虑两边的平衡,当冲担已完全转至另一肩时,肩膀可以用力向上顶几下,同时,借着顶机会,让肩膀立在冲担的合适位置。

按着父亲的法子,终于换肩成功。在接下来的挑担中,由于能够两肩互换着挑,肩膀要舒服多了。由于我的加入,也总算在大雨来临前,和父亲一起将所有稻捆都挑回了家。起了头,就一定有后,从这次开始,每年农忙,我就加入挑冲担大军。

写起来轻松,真正挑起来,才知艰辛。那个年代的农村,农民单靠人力,从田地收获一粮一麦,天气炎热且不说,还要抢季节、赶时间,更要防着恶劣的天气。所幸,那个穷困及艰辛的年代,终于成为历史,冲担,也成为农事回忆的载体,更是农村一路发展的见证。

#群星8月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