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别称(老师的别称)

老师别称(老师的别称)(1)

老师别称(老师的别称)(2)

老师别称(老师的别称)(3)

“老师”的别称

老师,又作“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指称在学校中传授学生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有能力的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教师1700多万人。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在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汉语史上,对老师的别称有几十种,每种称呼都有独特的理由和来历。

先生。“先生”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和《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明清以来,一般称私塾、门馆中的教师为“先生”。

外傅。对教师的特称。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清袁枚《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内傅:在年幼的太子或诸侯身边,担负教养之责的保母。《西京杂记》卷一:“赵王如意,年幼未能亲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院长) 。弟子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被尊称为“山长”或“院长”。此后,“山长(院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师傅。古时对老师的通称。“师傅”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西宾)。对教师的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师资。先秦及后来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今指能当教师的人才。

教授。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学博。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开始在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科目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管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助教。“国子学”(“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学生。

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仍用该名。

经师。从汉代起,把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为“经师”。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为讲师。

师长。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教书先生。老师的俗称。

学究。唐代科举制度有“学究一经”科(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应这一科考试的称为学究。后世指读书人,多指迂腐的读书人。指称老师时有时略含贬义。

教练。训练别人使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如体育运动和驾驶汽车、飞机等)。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为教练,也通称为老师、师傅。

教员。教师的统称。

教官。旧指掌管教诲学生之事的学官,后指在军队中或军事院校中执教的军官。

教习。原为学官,清末兴办学堂后,教师也沿称“教习”了。李劼人《天魔舞》第12章:“不相信以后他这个毫无前途的穷教习,会被一个积世老婆和一个能干的中年妇女真个看得上眼”。

教头、教首。泛指传授技艺的教师。宋代王珪《宫河》:“蜀锦地衣呈队舞,教头先出拜君王”。

老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旧时称家馆或私塾的教师,清代称幕宾,或称迂阔的不爱活动的知识分子。

师长。老师和尊长。特指老师。

师尊。师事,尊仰。对老师、师父的尊称。

先师。对前辈的老师或去世的老师的尊称。

业师。称教过自己的老师。

尊师。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韩愈在《石鼎联句》诗序中写道:“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不敢更论诗。”  

学师。教师的古称。《三国志•魏志•武帝记》;“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大意是说对将士之后授给田产,并且请教师教育他们。

函丈。又作“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后用如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金代王若虚《跋王进之墨<孝经>》:“吾友王进之得其墨本而宝蓄之,仍图函丈之象,以冠其首。”

绛帐。本指红色的帷帐。后汉著名的学者马融,博学多才,门徒上千,生活也十分优越。在授课之时,他常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于是,后人也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师长的尊称。

讲席。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范文澜《中国通史》:“遣唐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教席,传授弟子。”

世儒(师儒)。 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化为儒家文化,教师大多讲授经学,传播儒家文化。因而,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在《论衡》中说:“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师儒”即经师、教官。郑玄注《周礼•国语上》:“瞽史教诲,耆艾修之。”韦昭注:“耆艾,师傅也。”瞽史是乐师与史官的并称。

宿儒(夙儒)。学问深,修养高的读书人。

老姏、教老者。方言中对教师的称呼。章炳麟的《新方言》中说:“绍兴谓女老师为老姏。”李劼人《天魔舞》第28章:“妇道人家的见识到底有限,可素来行为端正的教老者就不同了。”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之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老师即是其中常见之一。

春蚕: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和蜡烛有牺牲、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人们便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蜡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园丁:喻指教育工作者。柳仲甫《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园丁本指从事园艺的工人,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春雨:教育是一场春雨,老师是这布施“春雨”的使者。

人梯:指为别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牺牲的人,常用来做对老师牺牲、奉献的评价。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原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被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

臭老九、教书匠、娃娃头、村学究、吃粉笔灰(的)、站讲台(的)、执教鞭(的)。历史上,歧视教师的现象偶有出现。《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当年在毕姓大户人家做塾师,虽然毕家待蒲松龄不错,但不能科举得意仍然让蒲氏耿耿于怀。《蒲松龄集•附录》里曾表达不甘心当老师的无奈之情曰:“天那天!好容易端的人家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元朝时统治者把教师列入“三教九流”的第九位,所谓“八娼九儒十丐”(陶宗义在其《缀耕录》中对元代各阶层作了个排行榜,即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匠,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地位仅在娼妓与乞丐之间。我国“文革”期间“臭老九”的称呼即是来源于此。社会上也先后出现过其他对老师不敬的称呼,如“教书匠”、“娃娃头”、“村学究”、“吃粉笔灰(的)”、“讲站台(的)”、“执(拿)教鞭(的)”,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