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对昌黎县昌黎镇新庄子村来说,更是到了一年一度“迎新”的日子——从南方进的毛竹枝条,一车一车地运进了村,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个时候,囤够一整年做扫帚的原材料。村中大门旁、院子里、房顶上都堆满了成捆的还泛着绿的竹梢,几户农家院门口,满载竹梢的小型货车正在卸货。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1)

扎扫帚是新庄子村辈辈相传的老手艺,如今,大竹扫帚已经帮助人们“扎”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全村的特色产业。

农闲时、阴天下雨,村民就都在家扎扫帚,而秋收后和冬天算是最忙的时候。村民赵文新告诉记者,家家户户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伺候庄稼地,就是在家扎扫帚。在赵文新家的院子里,1000多捆泛着青色的竹枝一层层摞得比房顶还高,每次取原材料,都要先登屋顶,再爬到枝条码成的“小山”上。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2)

院子旁的侧屋里,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不但家里人都在忙着扎扫帚,还雇请了四五位村民当帮手。“一个好手一天能扎五六十把,1000多捆材料,得出将近两万把扫帚,要几个人手里活儿不停,到年底才能完成,不耽误来年计划。”赵文新说。

扎扫帚的工序分为拆苗、挑苗、打净枝条、铺出形状、捆扎定型等5步,每一步的手法都决定着扫帚是否结实耐用。

65岁的村民任立国就是老赵口中的“好手”,负责捆扎的步骤。“扫帚不能扎得太松,否则使用的时候很容易散开,所以扎扫帚的多是男人,因为需要力气才行。”任立国边说边将大的竹枝拣出来,把上面的小枝劈下来,挑出来的竹梢放在一旁,“竹梢劈开后也分左右两边,同一个方向的捆在一起,不同方向的竹梢缠绕方式不一样。”他坐在小马扎上,双腿略向上弯曲,双脚蹬地,地面上有两个红色的圆弧形标准线。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3)

“扎出来的扫帚有固定的重量和尺度,一把扫帚基本是四斤半左右,高度一米九五左右。”任立国一边说着,一边从劈好的竹梢里挑出十多根形态相似的,用双手娴熟地在地上拉、揉、绞、编、抓、绑,几个动作干脆利落,好似在地上作画,看似杂乱的竹毛条很快就有了扫帚的雏形。

“老辈人说,这手艺在村里流传有上百年了,头些年有了稳定的销路,家家户户都捡了起来。”任立国指指小铁架说,“从前,咱都是在腰间绕一圈布,把竹枝拴在面前捆扎,那样比较慢。现在为了供货,大伙儿琢磨出了这个工具,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习惯焊出来的铁架,这也成了咱村扎扫帚的一个特色。”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4)

据了解,生产队时期,新庄子村村民的副业主要是劈冰棍棒、制作搂柴禾的竹耙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转为扎扫帚。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到南方考察后,选择美观、耐用的竹梢运回了村里,再把成品扫帚运往东北三省,成为村里的先行者。

近几年,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新庄子村的扫帚制作更成规模,原材料选购和成品运送都实行配货运输,村民在家干活儿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把外出务工的人们都吸引了回来。

在村民谢志国家的偏房里,夫妻俩脚边放着的小收音机“咿呀”唱响,夫妻二人手里不停闲地扎着扫帚。“我俩一天能扎七八十把。”谢志国抬头应声道,“我家干了有十几年了吧,这活儿简单,也不费多大力气,就是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干,不然完不成年计划,原材料剩下就不划算了,也耽误了来年的活计。”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5)

谢志国头些年离开了城里的工地,和妻子一起回乡,做起了扫帚。到了中午,夫妻俩还在忙着手里活计。妻子李卫珍说,家里的6.5亩耕地没有出租,但只种玉米等大地农作物,简单省时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扎扫帚上了。

人到中年的谢志国和李卫珍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女儿上高中不用怎么操心,谢志国除了接送上小学的儿子,就是和妻子一起扎扫帚。

“扎扫帚赚的是辛苦钱,只要够勤快就有饭吃。”谢志国一边扎扫帚一边给记者算扫帚账:“今年进了两车原料,按1000捆算,能扎出1.3万把扫帚,市场收购价每把17元,1.3万把就能卖出21万多元,去除成本12万元左右,净收入差不多9万元。”

“村里农闲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扎扫帚,一个熟练工一天能做几十把。”他谢志国说,村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扎制扫帚,一把扫帚纯利润在五六元钱,这样熟练工一天下来至少挣一百多块钱。

加工大竹扫帚(致富路上大竹扫帚一往无前)(6)

记者注意到,虽然戴着手套,但谢志国的手也早已磨破,粗糙的老手上满是被竹枝戳伤的疤痕。“做扫帚几天就会磨烂一副手套,太浪费。其实时间久了,手也就不疼了。”说罢,谢志国又低头专注在活计上。妻子李卫珍就坐在他对面,做着规格稍小一些的扫帚,悠然的日子在双手的劳作间流淌而过。

如今,新庄子村有260户村民,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加入了这扎扫帚的产业,每年能够生产扫帚180万把,产值达到3200万元左右。

扫帚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持续增收,新庄子村平坦宽阔的道路连接着一处处农家小院,也连接着乡亲们的小康梦。

记者:马卫庆 刘双喜 摄影报道

编辑:李志财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