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1)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无雨,更无雷,春天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聆听那风轻,那花开,那燕飞……不喧哗,自有声!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2)

城市慢慢苏醒!

昨夜全城战疫情,今朝满街闻花香。值守了一夜,欣赏慢慢醒来的一切,恍若回到了两年前,相似的春天,相似的疫情……

那还是残留着疫情阴影的春天,一大早看到微信圈里的图文“玉兰待放,春光乍露”,特别地让人感慨。料峭春寒中的一缕阳光,干枯柳枝上的点点新芽,就是这么丁点大自然的赏赐,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3)

晨起,跑步。忽遇在小区里转悠的老张,拦着我热情地攀谈起来,从天气到疫情再到小区门口的志愿者:有个人是建材街上的老板,问他为什么当志愿者,他说这时候,个体户也得为国家出力呵!再有,志愿者吃的是方便面,问是买的,不!热心市民送来的,天天送。

这一个春天,疫情再度袭来,但上下齐心不慌张,井然有序忙抗疫。醒来的城市更让人觉得可爱,也让更多人领悟了感恩。

愿世间所有美好,与春天一同苏醒!有朋友微信留言,同感。

稀罕的是雷声。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只是,这晴朗的一天,哪来的雷声呢?

春雷响,万物长,总给人无穷的力量,以及焕然一新之感。甚至,还会引发一片诗情。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4)

“惊蛰始雷”,其实仅与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所以,绍兴诗人陆游写有“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等诗句;九江诗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有“新春一声雷未闻,何得龙蛇已惊蛰”之句。

苏州诗人范成大迷恋于乡村风情,是田园诗集大成者,对于惊蛰节气似乎更为敏感:“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家人子辈为易疏帘,引发诗人感慨,忆起昨夜雷声,正对小窗朝爽,不禁心生诗意。

他的词作《秦楼月·浮云集》,更是生动描绘了惊蛰节气的美景: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浮云,轻雷,鸟鸣,花香,好一幅清新怡人的惊蛰之景。即使是“花梢缺处,画楼人立”,亦未闻春怨,细品,则和婉淡雅。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5)

从前读范成大的诗,误以为他是个南宋的失意文人,耕读乡野。今翻阅词史,方知范成大官品很高,出生于靖康元年,二十九岁中进士,43岁奉命使金,不辱使命,回朝后迁中书舍人,一度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朝中高官,归隐田园,一直关注农民冷暖,并与底层人民保持着广泛的联系,极为难得。再读他的《田园四时杂兴》,一定会读出其中浓浓的乡土气息,也读出农民心中的喜怒哀乐。

听不到雷声,可在音乐中补上一回。

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雷电波尔卡》,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在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但依我听来还是纤柔了点,不过瘾,只有乐曲最后铙钹声齐作,像是雷声滚滚而来,却一响而过,了无踪影。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6)

震撼人心的是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乡民们舞至酣畅时,突然静寂下来——沉闷而深暗的弦乐勾画出阴森的线条,像是闪电撕开乌云翻滚的天空;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紧张而快速地抖动着,营造着令人不安的气氛。伴随着密集的鼓点,铜管与木管奏出刺耳的音响,如同惊雷震颤着原野;急速飞旋的弦乐仿佛刮过的一阵阵狂风,定音鼓发出两声巨大的轰鸣,随即雷声滚滚而来;半音音阶在小提琴上飞流直下,有如雷阵雨倾泻而下,雨势铺天盖地。

然而,贝多芬描绘的应是夏日的大雷雨,听了会生出一丝惊惧,缺少春雷般的那种欣喜之气。一日,似梦中,听到了何训田的《一禾上歌》。

惊蛰听雷无雷声(请聆听诗与音乐)(7)

一日,似梦中,听到了何训田的《一禾上歌》。

这里没有乐队,有的是:牛铃,羔羊,苍蝇,野蜂群,鸟,雷,阵雨,阵风,铃群,罄群,钟群,吟唱男者,吟唱女者。看到这样的音乐元素构成,仿佛已听到这部音乐整个的篇章,因为如何排列已并不重要,那是完全的原生态,没有程式化的东西。

那有什么艺术感呢?全是自然的声响,吟唱的也是一种听不懂的回响的声浪,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震撼的是雷声,特别是在音乐的结尾处,有一段完全纯天然的轰隆隆的雷声。突然发现,那像是我童年里听到过的雷声,一丝的震颤过后,又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再细细想想,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品味过雷声了?或是鸟声、虫声……

在这部所谓的人类第一部前意识音乐中,人声,与乐器(铃群罄群钟群),与动物(牛羊鸟苍蝇野蜂群),与自然的风雨雷,都是这片亘古高原上平等的一分子,在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歌唱,融化于渺渺宇宙。

也只有在那种雷声里,才能感受到经历了冬的蛰伏,一切慢慢醒来。

惊蛰已到,雷声响起时,让我们再真切地体验一回。


文字:木 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