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1)

本文共1415字,阅读大约 5分钟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2)

在一般的《论语》通行本上,这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群书治要》这个版本里讲:“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我三人”就是三个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人。“行”,有的批注解释为言行的行,有的解释为行走的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般的说法是,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学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和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这种讲法很耐人寻味,我们从早到晚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人是恶人。如果我们善学的话,无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提升的地方,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3)

《论语》中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不是嫉妒,而是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那么贤德的人,不是嘲笑、轻视,或者心里和他起对立,而是马上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

第二种说法是《论语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我们三个人本来没有贤愚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因为后天的环境不同、熏染不同,才使有的人看起来贤德,有的人显得愚钝。“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对这句话作了这样一句解释:“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不善者,则随事所见,择善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这种解释就更加圆融。他认为何晏的批注好像是把这个“行”,不是解释为行走的行,而是解释为言行的行。三个人的言行没有贤愚之分,所谓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见,有的时候他作善,有的时候他也作恶。也就是说,这是就一个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与恶人,每一个人既可能有善行,有的时候也有恶念,这个说法就更好了,就是论事不论人。我们看到他善的行为,就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这个讲法是最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不好,我们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习他的善,避免他的恶,所以说没有固定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4)

最后一种讲法是,在两个人之中,对于善者,我们随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要去改正他。这种说法不可取,因为朋友够得上交情才能去改正,交浅不可以言深。《论语》中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朋友之间要首先建立信任的关系,然后看到他的过失才能够去劝告他。如果两个人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看到他的过失就去劝谏他,他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他不能够接受,他还会和你结下仇怨。并且,中国人修学、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间人的过失,不明白世间人的过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所以,真正的修学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集中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之上,那怎么可以看到别人的过失而去指正别人呢?看到别人的过失应该是马上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把别人的过失当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反省自己,这样就能够时时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可见,凡圣的区分就在于会不会学,善不善于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另一种说法(三人行必得我师焉)(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