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部最大的汉语辞书编者(读书发愤终成王师)

甯越为战国时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人。中牟曾为赵国都城,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赵国于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后于公元前386年迁至河北邯郸。赵国中牟距春秋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约85公里,按此推测甯越应与春秋卫国甯氏有关)。

古今第一部最大的汉语辞书编者(读书发愤终成王师)(1)

一、苦读成材

甯越家里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威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笔者认为,甯越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最重要的勤奋以外,关键是有了方向正确。正所谓“思路改变出路”,如果甯越将这股勤奋劲儿用到种田上,那么他必然也是当地的“产粮大户”;而现在他将这股勤奋劲儿用在读书上,他收获的却是传诵至今的美名。这个故事,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言说,他是为了免于饥饿,才从事写作的。甯越则是为了免除耕作的勤劳,而选择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也说明一个哲理:要想以后不长期吃苦,先要吃苦干正确的事情。

后来齐国并没有从战场上收回这三万具尸体,正如甯越所说:“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次年(公元前404年)韩、赵、魏联军又击败齐军,攻入齐国长城,军威大振。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甯越不但深谙治国之道,还深究用计之妙,可谓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汉书•艺文志》有《甯越子》一篇,属儒家。

《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周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国乃分为二。”以此可知,此所言之周威公的生活时代当在公元前414到前367年之间。查《史记•赵世家》可见齐攻廪丘发生在赵敬侯三年,即公元前384年。假设甯越15岁开始弃耕读书,30岁为周威王师,35岁救廪丘,则甯越的生活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19-前354之间。

三、历史评价

甯越自古以来被作为勤学成材的典范,其故事见于《吕氏春秋》、《说苑》等书。

刘向《说苑》:”夫走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褒扬了甯越这种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

西汉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将甯越位列六国谋士之首。

东汉蔡邕《述行赋》:”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问甯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无闻。“满腹才华的蔡中郎,在经过曾经的赵国都城中牟,也不免会想起这里的名人甯越。

《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故逸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幸容甯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甯越之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甯越那样勤学的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

作为甯氏家族的杰出人物,甯氏的通用对联中,也有不少是颂扬甯越的,如:“匡勷桓公;师事威王。”、“勤学为帝师;直书真良史。"、“严肃朝廷相;勤奋帝王师。”

古今第一部最大的汉语辞书编者(读书发愤终成王师)(2)

古今第一部最大的汉语辞书编者(读书发愤终成王师)(3)

(作者:甯志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