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

引言:

1960年,为实现当时北京大学校长陆平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四级火箭”的思想,北京大学将北京市104中学改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大附中从此成立

半个世纪以来,北大附中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历史动荡、社会变革时,北大附中总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改革和突破,走向更好的未来。

2009年,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带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到北大附中,开始全面改革。改革之后的北大附中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校园里没有传统的行政班,取而代之的是八个形态各异的书院;教室里没有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只有方便讨论的圆桌;放了学的孩子们不急着回家写作业,纷纷去学校里的戏剧社看起了表演。

随着名为《我在北大附中上学的一天》视频在网上爆火,北大附中成了当时很多学生羡慕的“魔法学校”,而构建这所“魔法学校”的校长,正是王铮。

王铮的教育改革旨在让北大附中脱去应试教育的枷锁,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但“魔法学校”终究无法应对现实高考,王铮带领下的北大附中成绩每况愈下,改革中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家长们联合声讨,于是2021年12月,王铮被罢免

王铮罢免三个月之后,北京大学通过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发布干部任选公告,新校长马玉国上任。

新校长上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北大附中的热议:新校长会让北大附中重回传统教育还是继续“放飞自我”?王铮的改革是错误的吗?王铮究竟应不应该被罢免?

其实,这些争论的背后,不仅仅关系到北大附中的校长,更展现了中国教育面临的尴尬困境和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大附中:改革与突破的基因

在北大附中老校长陈建刚《回顾历史期盼未来》一文中,陈建刚校长回顾北大附中自建校以来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不难看出,改革和突破一直是北大附中的基因

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北大附中四个主要历史转折:

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1)

表格根据《陈建刚:回顾历史期盼未来》整理

制图:新学说

可以看出,北大附中的改革一直处在比较超前的位置,具体表现为:文革时期仍然坚持办学,坚持上课,才使得北大附中的学生在恢复高考时表现出色;在教师资源稀缺时期突破性地选择培养经验匮乏的青年教师,解决了师资问题;在高考热出现,社会普遍追求升学率时,北大附中选择开办众多素质教育课程,并且很早创办了计算机实验室,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不难发现,北大附中始终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且敢于创新改革,这一点在九十年代之后也并未改变。

北大附中:“王铮式”教育改革

2009年,刚从深圳中学离职的王铮回到自己母校——北大附中,开始了“王铮式”的教育改革。

没错,北大附中的改革并非王铮实施教育理念的第一站,早在深圳中学,王峥就尝试打破班级的束缚,在学生之间实行“单元内阁自治制度”和“走读制”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王铮的改革在深圳中学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据深圳中学老师邓海清在《王铮,一个时代的领舞者》中所述,改革之后,深中被清北录取的人数连续六年排在全省第一,被香港大学录取人数连续两年排在全国第一。

打破班级限制的”单元制”初见成效,所以王峥在北大附中同样采用了”单元制”。2010年,北大附中开展深中同款单元制度,即班主任变为导师,学生成为单元内阁主导,管理自身学习生活。

2011年,王铮将单元制变成了更为彻底的“学院制”,他将学校分为四大学院,针对留学、竞赛、高考等分别提供不同种类课程。2014年又将学生们分为八大书院,实行书院自治制度。简单来说,学院就像是大学中的不同专业,每一学院提供课程不同;书院更像是学生们生活的社区,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治理书院。

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2)

图源:北大附中官网

外部改革结束之后,王铮开始了内部改革。他在教学体系中加入了大量选修课及社团活动,包括:戏剧、3D打印、平面设计、原著阅读等等。并于2014年更改教学教材,在英语、语文学科上抛弃传统教材,改读原著。

教学模式上,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由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老师则负责答疑解惑。

就这样,北大附中改革初见规模,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都具备极大的自由度。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背后正是王铮提倡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就像当时北大附中的校训一样: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王铮式”改革下的北大附中上学,让很多学生获益良多,例如2018届毕业生张雨辰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参与书院自治,让她从高中就培养出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还有很多同学借由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和社团,找到了未来从业方向。曾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刘周岩在文章《王铮在北大附中的改革给了我怎样的教育》中表示:高中时期,自己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一度失落,结果在人文类课程上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于是在毕业之后选择了中文系,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记者。

毫无疑问的是,王铮的改革给北大附中带来了新气象,表面上看,他想要帮助学生实现的全面发展似乎实现了,可唯独忘了全面当中应该还有一面,那就是成绩。

经改革之后的课程体系无法应对高考,于是,王铮开始采用“2 1”的模式向高考做出妥协,即两年自主学习加一年集中应试教育的模式。可就像学生们自己说的:别人三年的复习时间,我们用一年怎么追得上呢?

加之2015年起,由于当地政策原因,北大附中开始扩招,2016年北京出台“校额到校”政策,要求几所优质公办学校拿出部分名额分给普通初中,北大附中正在名单行列。

扩招进入北大附中的学生与以往不同,很多孩子反映:从普通初中扩招进来的,普遍基础较差,并且难以适应北大附中的教学模式,自由的制度更是给了一些人逃避学习的机会,使得“堕落”变得更加容易。

至此,王铮改革的另一面逐渐显现,就是北大附中整体成绩的下滑。

改革之前,2007年的北大附中600分以上人数排全市第五左右,处在重点中学批次的第二梯队,“海淀六小强”中比较靠前的位置。改革之后北大附中高考600分以上人数排到了第六至第九的位置,也逐渐掉到了“海淀六小强”的尾巴。

注:海淀六小强为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十一学校、101中学(排名不分先后)

等到了2019年,北大附中的录取招生分数已经排在了海淀六小强的末尾。加上很多家长表示不愿意让自己孩子成为改革的“试验品”,北大附中生源质量成为了问题。

2021年12月,在每况愈下的成绩和家长们的声讨中,王铮被罢免。

北大附中新校长马玉国上任

王铮长达12年的教育改革就此止步,但北大附中对于教育理念的探索不会停滞不前。2022年3月,北大附中迎来新校长——马玉国。

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3)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在思考新校长会为北大附中带来怎样的新改革之前,很多人对于这位校长的第一反应是:马玉国是谁?

马玉国与王峥一样,也是一位“北大人”。他出生于1972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任副教授、教授,2011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任教。

从履历中不难发现,马玉国校长此前没有任何跟校长相关的教育工作经验,与本科毕业后就回到母校北大附中任教,并且拥有数十年中学教学和领导经验的王峥不同,马玉国是一位踏踏实实的科学家和化学教授。

在他的经历中,与基础教育有关的只有:2013年担任北大山东招生组组长,去年5月在北大举办的中学生化学春季联赛上与山东当地中学老师交流。以及在去年4月出席北京五中举行的“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校”授牌仪式。

从马玉国校长的经历来看,目前无法预测这位校长的办学风格,但不难猜测的是,马玉国校长上任之后,不仅要解决王铮改革时期的争议,还要在众多学生、家长及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下,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期待。

王铮改革时期的北大附中,虽然在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推行并不顺利,很多时候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纵观12年改革,有几处“脱节”的地方正是争议的根源,也是新校长需要解决的问题

吸取“王铮式”改革经验,开创更好未来

01

“王铮式”改革中的几处脱节

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4)

第一处脱节,是对于北大附中学生们来说,应试教育与“王铮式”教育的脱节。

处在王铮教育改革期间的学生,来到北大附中之前已经接受了九年应试教育,突然来到一个自由度极高、主张自主学习的环境,很容易陷入茫然的状态。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位叫蔡佳琳的同学回忆道:“刚到北大附中的时候,第一次自主选课,周五最后一节课没有选上,我当时想,天啊,我来学校是上课的,结果课表都排不满,只能去上自习,整个前两周都处在恐慌、迷茫、无所适从的状态。”且根据其他学生们反映,像蔡佳琳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蔡佳琳入学时期,北大附中的改革已经进入完善阶段,而正处在改革当中的学生们,这种脱节的感觉会更严重。

北大附中优秀毕业生刘周岩表示,在固定班级上了很久的课,突然“班级”就没有了,大家都被放到了概念更大的书院里,一切关系网都需要重新构建,孤独、缺少归属感成了那段时间的代名词。

第二处脱节,是当时北大附中的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脱节。

北大附中改革困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王铮的改革和高考很难真正兼容。

从高二升到高三的孩子们,会被放到与世隔绝的教学楼五六层,这里没有圆桌讨论,没有原著阅读,有的只是一排排面向老师的课桌椅,和做不完的试卷和考题。学生们在这种状态下的脱节感更严重,一下子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新来到应试教育状态,很多学生都无法适应,开始焦虑、茫然。

北师大教育部教授檀传宝认为:王铮改革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全面发展中也应该包括升学率。

在王铮的教育理念中,似乎很少出现高考的身影,而在目前主流教育理念中,高考依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每一位中国学子都无法忽视。

第三处脱节,就是北大附中这次改革与中国教育现状的脱节。

北大附中所处北京市常与“首都”“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这些形容词挂钩,可见北大附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在海淀区更是名校林立,有清华、北大等几十所全国知名院校,教育资源丰富且教育创新机会众多。

北大附中本身也是历史悠久,素质教育基础良好,生源水平极高。能够将孩子送往北大附中的家长们,在教育创新这件事上的接受度也普遍比其他学校家长高一些,正因如此,王铮校长的改革才能在北大附中推行起来。可在全国,能够像北大附中这样的学校有多少呢?

目前,中国教育资源在地域上仍不均衡,比如,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全省仅有一所211大学;而北京坐拥26所211大学。同样的一名考生,在河南省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在北京市的压力截然不同。所以,在竞争压力较小地区的孩子才更有空间和时间去开拓素质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王铮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如果在全国学校推行,很容易造成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的尴尬境地。就目前教育水平分布来看,高考依旧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王铮式”的教育模式难免显得过于理想化。

02

新校长上任后,北大附中未来发展方向

北大附中王峥还是校长吗(新掌门会将北大附中带向何方)(5)

北大附中的“王铮式”改革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局,但依旧为北大附中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经验,对中国教育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北大附中六十年经历几次挑战和突破一样,中国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也是任重道远。其实,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句话被认为是后来素质教育概念的起源。

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一次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概念。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至今,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诠释依旧只停留在表面,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推行太久,对人们影响十分深远,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了难题。就像檀传宝所说:当下社会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分数、名校、学历的背景下,相关的教育改革寸步难行。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附中会继续秉持改革和突破的传统,还是会顺应当下,回归到主流教学模式中呢?

对此,中国在线教育总编陈志文表示:王铮免职之后,北大附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身上依旧会是北大的基因,北大附中不会像人大附中靠拢,更不可能变成衡水中学。

马玉国校长会给北大附中带来怎样的新气象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如陈志文所讲,尽管王铮对北大附中的改革并未成功,改革和突破也依旧是北大附中的血脉,六十年来,北大附中进行过无数次的教育实验,王铮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马玉国将会是下一任新的探索人。

我们期待马玉国校长在北大附中新的起航,也更期待中国未来能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土壤的教育理念。

参考资料:

《王铮,一个时代的领舞者》,邓海清文

《王铮在北大附中的改革给了我怎样的教育》,刘周岩文

《北大附中老校长陈剑刚:回顾历史期盼未来》,陈剑刚文

《王铮和他的北大附中改革》,中国新闻周刊,霍思伊文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去职背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澎湃新闻,程婷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