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韩非(不爱美女爱学问)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韩非(不爱美女爱学问)(1)

韩非——电视剧《大秦赋》

如果你是一位公子或公主,你会怎么做?对一般人来说,想必是吃喝玩乐,包养美女或者帅哥,满足各种欲望。

但是,作为韩国大王的儿子,也就是韩国公子,韩非这个人不爱吃喝玩乐,不爱美女,不贪图享受。

韩非自己也说过:“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自然有普遍的法则,人类也有普遍的法则。香脆鲜美的食物,肥美浓厚的醇酒,虽然吃在口里很美味,但会对身体有害;皮肤细嫩、牙齿洁白的美女,虽然令人生爱怜之情,却要耗费人的精气。因此去掉这些过分的和过度的,身体才不会受到损害。

那韩非喜欢什么呢?他喜欢研究治理天下的知识学问,心忧天下以及自己的祖国—韩国。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韩非(不爱美女爱学问)(2)

荀子——电视剧《大秦赋》

他拜当时学问最渊博的学者荀子(也称荀卿、孙卿)为师。荀子是谁?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与孔子、孟子同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尽管从汉朝开始,荀子的地位开始不如孟子,尤其是唐宋以来。孔、孟之道也成为儒家的代名词。相比之下,荀子则受到激烈的批判。但我在仔细阅读了《孟子》、《荀子》后觉得,荀子之成就,远在孟子之上。

孟子的学说听起来很宏大,也有很多精彩之处。但从整体来看,没有从实际出发,大多属于空谈,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操作。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则在现实中必然无法操作。既然现实中无法操作,又如何实现?而且,如果按照孟子所说的去操作,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

荀子的学说则立足于实际,思想极其丰富,在现实中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如果按照荀子所说的去做,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方法,和荀子的学说基本上别无二致。汉宣帝曾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万世之师。荀子也非常崇拜孔子。但是,从具体的学术上来看,我觉得荀子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孔子。荀子的门生也说过:“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韩非(不爱美女爱学问)(3)

李斯——电视剧《大秦赋》

荀子的学生中,除了韩非,有个人叫李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辅佐秦始皇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建立郡县制;还有一位叫张苍,此人后来是秦朝御史、大汉丞相、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当然,荀子的学生还有很多有名的人物。

不管老师,还是同学,以及韩非自己,各个都是厉害人物,绝非平庸之辈。从学术成就上来讲,荀子是先秦诸子,在他的学生中,只有韩非是先秦诸子。

按理说,韩非应该是荀子的得意门生,两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应该会分别提到对方。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两人的关系并不那么好。

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叙了自己和李斯等学生的对话,但没有一处提到韩非。

韩非在自己十万多字的著作中,也从来没有提到他的老师荀子。如果有的话,只是在《韩非子·显学》中提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

有人认为,韩非提到的“孙氏之儒”,便是他的老师荀子;但也有人认为,“孙氏之儒”其实不是荀子,而是孔子的再传学生公孙尼子。

李斯在功成名就之后,还会想起老师荀子的敦敦教诲。《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担任秦朝丞相后,其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公子。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

李斯慨然长叹道:“嗟乎!我听荀卿说过‘物禁大盛’。我李斯本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上不了解我才能低下,竟把我提拔到这样的高位。现如今做大臣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富贵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韩非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没有想起过荀子的敦敦教诲。

高师荀子和高徒韩非为什么“互不相见”,现在没有人知道。或许,其实荀子和韩非原本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分别提到了对方,但这些资料后来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看来两人“互不相见”。

也有可能是,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荀子和韩非真的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对方。

不过,从两人的思想来看,两人的确大不相同。荀子是先秦时儒家代表,韩非则在自己的著作中,屡屡激烈地批评儒家。

为何韩非的思想与老师荀子大不相同?

或许韩非作为韩国宗室,经常出入宫廷、官场之间,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上学时就对老师荀子的思想不怎么相信。比如,韩非自己在文章中说,有的后妃、夫人、太子形成的私党,就希望君主早点死去,因为君主早点死去后,他们的权势就会增加。

又或许是韩非上学时曾信奉荀子的思想,但在现实中吃尽了苦头后,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观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创作出了流传后世十余万字的著作。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难以确定,因为历史没有记载。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两人“互不相见”,但两人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比如对人性的认识,两人都认为人性本恶;文章风格上,两人的风格都是逻辑严密。

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虽然屡屡激烈地批评儒家思想,但这只是思想的不同。实际上,韩非的精神受到了老师荀子以及儒家的深刻影响。

韩非自认为是远见而明察的智术之士、强毅而劲直的能法之士。他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劝谏韩王,但韩王并不采纳他的意见。韩非的这种人格,不正是儒家所培养的人格吗?

这自然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韩非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做往往会遭到杀戮和迫害。

当时有个叫堂谿公的人也对韩非说:“我听说遵循古礼、讲究谦让,是保全自己的方法;修养品行、隐藏才智,是自己顺心如意的途径。现在您立法术、设度数,我私下认为会给您带来生命危险。怎么来说明呢?听您曾说过:‘楚国不用吴起的主张,而国力削弱、社会混乱;秦国实行商鞅的主张而国家富足、力量强大。吴起、商鞅的主张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是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是因为没碰上好的世道和遇到好的君主而产生的祸患。’人的遭遇如何是不能事先确定的,祸患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放弃保全自己和顺心如意的道路而不顾一切地去干危害自己生命的事,我替您设想,这是不可取的。”

对于堂谿公的一番肺腑之言,韩非是怎么回答的呢?

韩非说:“明白您的话了。治理天下的权柄、整齐人民的法度、是很不容易施行的。然而之所以要废除先王的遗教,而实行我的主张,是因为我认为立法术、设度数是有利于人民的做法。所以不害怕混乱糊涂的君主带来的祸患,而坚持考虑用法度来统一人民的好处,因为这是仁爱智慧的行为。混乱糊涂的君主带来的祸患,而逃避死亡的危险、只知道明哲保身而看不见人民的利益,那是贪生怕死的卑鄙行为。我不愿选择贪生怕死的卑鄙行为,不敢毁坏仁爱智慧的行为。您有爱护我的心意,但实际上却大大伤害了我。”

韩非的这种精神,不正是儒家所宣扬的舍生取义吗?

高师门下出高徒,尽管师徒“互不相见”,但韩非才高八斗,一点也不逊于其师荀子。韩非的思想保存于他的著作中,流传至今,为历代统治者必读之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