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的权谋怎么样(十五岁的嘉靖是怎么让大臣刮目相看的)

由于武宗英年早逝,没有子嗣。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是孝宗朱佑樘的亲弟弟,武宗朱厚燳又是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燳是朱厚熜的堂哥。这样说着可能有些乱,看下面这张图就清楚了。

嘉靖皇帝的权谋怎么样(十五岁的嘉靖是怎么让大臣刮目相看的)(1)

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杨廷和与张太后商议立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宿成,伦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这样朱厚熜捡了个大便宜,朱厚熜的继位也意味着孝宗这一脉断掉了。朱厚熜庙号明世宗,年号嘉靖。

嘉靖帝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

嘉靖皇帝进京登极承统时,年仅15岁。他以幼冲之年、藩王之资、数千里之遥而来北京做皇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并非有皇太子那般正统的地位,被大臣拥立为君,也很容易被大臣废掉。但他是如何站稳脚跟、掌握政权的呢?在他刚登基不久就遇见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这天朱厚熜奉旨到达北京,但是根据杨廷和的安排,需要以皇太子的身份通过东安门入文华殿,择日登基(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朱厚熜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想走大明门即位(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由张太后出面调节,答应了朱厚熜从大明门即位的要求。这是嘉靖的第一次胜利,要知道这时他才15岁。

这次事件仅仅是一个开始,但是也足以反映了他年纪轻轻就有相当的铁腕。如果是一个一般的皇帝,冲年即位,没有任何治国经验,朝政必然由皇太后和群臣把持,皇帝没有主见的话只能任凭别人摆布,顶多是一个摆设,但是以嘉靖的个性,他在位期间注定不会平静,还有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后来他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他的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他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大礼仪争论的焦点是朱厚熜当了皇帝后,到底应该称谁为他的父亲。也就是称孝宗为父亲还是兴献王为父亲的问题。即位后三天,嘉靖派人把他的母亲从湖北安陆接到京城来,命礼部集议他的生父兴献王的尊称。礼部尚书毛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众官讨论应该称孝宗为皇考(父皇的意思),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他们主张不应重私亲,而应重大统的观点。朱厚熜对朝臣此议论极为不满,怒斥父母不应随意更换(父母可更易若是邪!),下令群臣重新讨论。尽管在汉朝和宋朝有过类似的先例,但是朱厚熜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称自己的父亲、母亲为叔叔、婶婶,而称伯父为父亲。群臣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朱厚熜也不急,仍然下旨重议,就这样双方开始了拉锯战,僵持不下。有个叫张璁的进士,他看投了嘉靖的心思,也深知嘉靖不好应付,于是给朱厚熜上疏,极力附和嘉靖,并对杨廷和等人进行批驳(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在得到张璁的支持后,嘉靖更加变得强硬,下手谕称父亲为兴献皇帝。杨廷和等人也丝毫不退让,并退还嘉靖的手谕,称不敢阿谀顺旨,并且指使言官弹劾张璁。后嘉靖以回湖北老家相威胁(避位奉母归藩),张太后被迫同意尊兴献王为帝,但拒不加“皇”字,嘉靖权宜之计,勉强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嘉靖又提出兴献帝宜加称“皇”字,杨廷和等人同样据理力争。嘉靖元年(1522),一场大火让嘉靖做出了让步,因嘉靖迷信神灵,误信杨廷和天变之言,不得不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为本生父,但不加“皇”字。

表面上看来,嘉靖做出了让步,实则迈出了更大的步子:嘉靖三年(1524),桂萼上疏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二月,罢免杨廷和。三月,任命席书为吏部尚书。四月,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五月,张璁、桂萼联名上疏,提出去掉“本生”二字。九月,嘉靖诏示天下,称孝宗为皇伯考,献皇帝为皇考。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在这期间,反对嘉靖的人或下诏狱拷打,或摘官夺俸,或令其归家。

虽然嘉靖还很年轻,经过大礼仪事件,大臣们都见识到了这位少年皇帝的厉害,从此树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嘉靖此后变得更加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