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

本文作者“文森Vincent”,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2018年将会是我使用豆瓣的第五个年头。好像是有这么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将五年、十年作为一个事件标志性的纪念日期,就此而言,我也算是形式上迎来了作为豆瓣用户的第一个生命周期。

我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观念,即一部作品在被完成后,它一部分意义将交由接受者去赋予,这是作品自身必然面临的第二次创作,否则它将无法从已成形态的躯壳中脱离出来并获得相应价值与意义。于我的这篇总结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在进入正题以前,我想给对这篇总结存有哪怕丝毫兴趣的朋友们提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可以的话,希望大家能在第一时间将其读完,这会比纯粹点“喜欢”、“推荐”或者给予其他夸赞的评价更让我感到高兴,也是这篇总结的旨意所在。

由于观影条件的限制,每年都会遗漏一定数量的佳作,因此我的新片总结的选择尺度相对于大多数豆友会更加宽松。通常情况下,只要是近三年的电影,我都将其定义为新片。这篇总结也同样不局限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它还可能出现往年已上映,而我2017年才看到的作品,但既然这是关于某一年份的电影总结,自然还是会以该年的电影作为主要考虑对象。

我将总结分为两个单元,【一些推荐】主要是选入去年看过而又未能进入私人十佳的电影,它们未必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口碑佳作,甚至我也未必都将其视为个人心目中的佳作,但它们所呈现的某些品质和特点的确吸引到我;【私人十佳】则是比较常规的个人十佳电影总结,这倒无需多作介绍。

以下是我的电影总结

【一些推荐】

衍生玛约莉 Marjorie Prime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

我不知道《机械姬》到底算不算是新世纪科幻电影在创作观念转变上的里程碑作品,但在它之后的美国科幻电影创作的确出现更加分裂的趋势。好莱坞仍然主要生产宏观角度的硬核科幻片(如去年维伦纽瓦口碑极佳的《银翼杀手2049》),而在好莱坞外的独立电影市场上,一类与《机械姬》拥有极为近似的创作观念的软核科幻正冉冉升起。它们通常都有概念化的故事设定,极度压缩的叙事格局,在表现和表演形式上非常接近于舞台剧,以大量对话、肢体表演、特写和转移视线的空镜头为维持电影叙事的主要呈现,故事嵌入的则多为宏大、基础的哲学命题,譬如“生存的意义”、“情感的虚无性”、“真实性”……《衍生玛约莉》即是这样一部作品。

本片围绕科技产品与人类情感生活展开类似拷问和反思的对峙,借助未来概念的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的设定以展现未来世界的可能情况:人类情感被转移到非人类身上,这到底是颠覆“人死如灯灭”的永生,还是不断抽空人类情感的发明或者说某种危机?电影中不断地演绎着家族式的死亡,向观众展现死亡、孤独、记忆和真伪的界限,不管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哲理性与纯粹描述性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度加工的话题,相信未来这样的科幻电影会越来越能够找到其理想位置,解决像本片这样高概念低处理的困境。我推荐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其所具备的警世意义。

最后的家庭 The Last Family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

如果纯粹以地域性来划分电影特色,我会这样笼统地描述东欧电影:它或多或少都附着二战和苏联社会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政治迫害、历史苦难的阴影,东欧电影总是以冷漠、严肃的面目示人,即便作为观众的你能理解东欧国家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绪,你还是很难适应其艺术创作上高度自觉的意识形态色彩。

比起上述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倾向严重的典型东欧电影,《最后的家庭》是一部相对地域化的、生活化的影像。本片讲述波兰当代空想主义艺术家Zdzisław Beksiński的家庭内部问题,延续由死亡为线索的家庭与时代命运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这部传记电影其实正是经验主义者对现代生活的预言,它给我的是不断后怕的观影体验,电影里所有人物勉为其难经营、应付生活的态度无不让我感到绝望。

湿濡的女人 Wet Woman in the Wind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3)

我喜欢富有情色趣味和某些低俗趣味的电影,但几乎没怎么接触日本的粉红片,所以只能就脱离粉红片的范畴去阐述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湿濡的女人》的影像感和趣味性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电影在几处场景里突出具象化的性爱符号,通过男性和女性之间若即若离的挑逗来展现幽默感,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发挥出我去年所观看的电影里最好的单个场景:两位女性的对戏。盐田明彦将这场戏从原本常规摄影突然转为颗粒感浓重的近景手持,提示其与电影里其他戏段的断裂,瞬间将这个情节从毫无动静的状态进入到复杂的女性间的竞争/征服的内化运动状态,尚不敢说是让人大开眼界,但也足以使我在观看的当即手足无措。

同为异类 The Strange Ones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4)

本片改编自导演2011年拍摄的同名短片,故事开篇即讲两位男性角色的度假之旅,但其背后掩盖着一场弑父的真相。影片充满朦胧迷人的同性暧昧情愫,也存在着诸多幼稚的情节,整个浪迹天涯的剧情因缺乏生活经验而尤显勉强。但导演意外在松散的影像氛围中抓住无法明说的诡异焦虑气质,该气质既可能是场景自然催生,也可能是场景与人物的互动效果,更可能由为罪恶感所折磨的稚气角色身上散发,最终形成某种扭曲现实的美感,于我而言有着难以拒绝的魅力。

船只 The Vessel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5)

没想到竟然是对马力克后期影像风格的高度移植,同《圣杯骑士》一样着眼于现代寓言的原始主义化。非宗教的私人情感与宗教信仰无法亲验的失衡在母性解放的场景里得到化解,给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梦中小径 The Dreamed Path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6)

这是去年我看过屈指可数的真正的爱情电影,它所要讲述的绝非旁观者眼里的爱情故事,而是导演心里那封未送出去的情书。

电影的理解困难多是出于时空节点的被隐去和被替代,某些情节本身太暧昧混淆,很难在一次性的观影过程中辨析它的产生动机,但仍然可以从港版译名《四个梦者的交错轨迹》里找到解读电影的理想端口。它的魅力是其故事所处时空跨度总在云淡风轻间演进,极简手法容纳进准确而又细腻的情绪:辗转反侧思而不得的郁闷失落。当下很难遇到这样拥有自己态度和想法的电影,导演Angela Schanelec保留住其独到的女性视野,这在女性作者男性化的发展趋势下显得尤其珍贵。

布坎南堡 Fort Buchanan (2014)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7)

就技术层面的处理而言,这部电影很像我私人口味里极为喜爱的同志电影《南极故事》,除了都向往着对原始主义拍摄所展现的生活提出假设,本片同时还涉及着更宽泛的视听语言和美学的尝试,在刻意模糊爱情和性作为必需品的影像世界里展现性别消失的理想化的爱情。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佳作,它没有可供文本深度发掘的经典剧本和系统而完整的拍摄技巧,有的只是自然随性的感官体验,你只能从它的影像氛围和故事氛围里接受它的美感,任何理性的思维都是对电影的破坏。

芳华Youth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8)

《芳华》是去年我所体验到的最有氛围和仪式感的院线观影。放映厅内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段本不属于我们的回忆勾勒也能够触及到多数在场青年一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就像所有以历史为背景的故事题材所能够招致的争论一样,本片自公映开始便不断遭遇诸多反对、批评的声音,它们大多集中在对这部电影对历史的非完整呈现上,也即是说,反对者多是认为《芳华》存在着对历史苦难的粉饰。但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批判《芳华》:它所要讲述的到底是历史,还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私人回忆?如果说电影重塑的是集体意义的历史,毫无疑问在这个宏观层义上,《芳华》绝对无法提供客观理性的解答,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本片所展现的正是集体意义的背景下私人记忆。电影的视点是从现在瞻望过去,以过来人眼光解读洪流时代里充满悲剧性的个人宿命,冯小刚并没有将本片看作自己一次总结性的观点,他拍的是悲剧里的美好回忆,是回溯那个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历史角落时,当事人所能够或者说所愿意看到的。

遗忘诗行 Oblivion Verses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9)

我所选择的这二十几部新片几乎都能同“死亡”产生联系,但没有哪部电影像本片这样深沉地去讨论死亡。对比河濑直美那部卯足劲儿仍未能企及半点隐秘生命感的《光》,这部导演处女作在放映过半前就已轻松完成高于影像所描述的质感,它和《珍珠纽扣》一样潜藏着对历史仇恨的化解动机,政治意识纠缠渗透进电影里(同时也是现实中)凡人们的卑微生活。天空中一掠而过的鲸鱼,大厅内突如其来的雨水……种种充满魔幻色彩的情景与现实主义主体故事间交互映衬,声画处理和故事情节崇尚与自然接轨的神秘安静状态。电影在一系列的奇幻与自然间予以的是展示生命与情感的脆弱,以及历史民族语境里民众生活的卑微。漆黑无尽的档案室里微暗的火苗犹如神迹一般刺眼。

受伤的心 Scarred Hearts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0)

相信许多影迷朋友迄今仍对拉杜·裘德15年那部黑白现实主义电影《喝彩!》记忆犹新,相比于《喝彩!》这样对现实矛盾进行直观呈现的主观影像,《受伤的心》显得冷静克制而沉闷得多,即便是对《喝彩!》情有独钟的观众都未必能够接受得了这样一部放弃叙事强度的作品。

《受伤的心》首先是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它的整个摄影对光线、色彩的要求都非常高,画幅制式甚至采用4:3比例的圆角画框,这样一种接近家族影像的质感的选择对本片来说显然是既保守也正确的,直接缩短对多数导演来说难以兼顾的的视域范围。电影改编自一位犹太诗人自传性质的小说,完全(没记错的话)使用固定镜头来呈现故事,在一种取消掉叙事强度和摄影机运动的方式下去注视主人公(一位诗人)的病痛,接近于静态(里面的表演并不产生必要的叙事功能)的场景间不断地切换,这和戈达尔的《最后的莫扎特》、《芳名卡门》等后期作品的影像风格非常相近。电影在极度单调的场面里展示诗人作为个体的病痛、情感与孤独,于是其在建立仪式感的死亡过程里最终抵达高于文本隐喻的纯感官建构的神性。

寻梦环游记 Coco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1)

关于爱与分离的主题一直是我跨不过去的坎

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2)

内核和故事框架与《龙虾》保持一致步调,皆以现代背景的宗教寓言探索人性的荒诞极限。兰斯莫斯这次甚至抛弃那部分拒绝欣赏其作品的观众,在视觉调度逼进建筑感知的同时,摄影更坚决地抽离观众情绪。以戏剧化的悲怆场面作结倒是失败之举,未能分毫不差地拒绝情感流露,便破坏了接近神性的可能。

99号牢房内的博弈 Brawl in Cell Block 99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3)

文斯·沃恩在本片中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在进入新千年第二个十年后,好莱坞之外的美国电影制作崭露出超乎众人意料的发展势头,甚至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本土的独立电影远比好莱坞主流商业片更富有创作的生气。

《99号牢房内的博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式暴力动作电影,它所代表的是当今美国年轻的电影作者群体一次现代性的创作尝试,是一部在表现形式和内核上极接近于以罗伊·安德森为代表的北欧冷幽默系的现代主义电影。

美国的现代主义电影最早的成熟作品是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此处是以我个人较为浅薄的观影累积来作为描述,极可能存在偏颇失当之处,具体客观事实还要以电影史为参照),此后库布里克等好莱坞导演也都贡献过极为精致的现代主义杰作,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好莱坞并没有接受现代主义的创作内核,整个电影工业体系内生产的作品仍然是保守的古典叙事电影。而今随着电影创作门槛的逐步降低,圣丹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这样关注独立电影和多元化创作的宣传平台在影响力方面不断的扩张,越来越多低预算的独立电影被推送到观众面前,富有创作思维和影像观念的作者也得到发掘(最近两年较成功的案例为萨弗迪兄弟和肖恩·贝克)。当今美国独立电影的创作倾向主要是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更激进的现代主义,它们关注人类自身的情感生活或者某些纯粹的感官化的感觉,剧本基础建立在取消严密的叙事逻辑和故事完整性的片段式/碎片化的故事讲述,视听语言、美学风格以及表现形式通常都是激烈而肤浅的,或者深邃而具有空间感的,但总而言之都是情绪化的和形式主义的,它们强调影像作为现实主体的意义以及导演作为电影创作唯一中心的观点。

《99号牢房内的博弈》是导演S·克雷格·扎勒继《战斧骨》之后的又一部风格化作品,整部电影没有完整意义的故事,而是直接从缺乏交代基础的角度展开对电影主人公,一位社会底层男性的记录。以好莱坞动作电影的(情节化的)样式为起始,经过一系列突兀仓促的冲突后迅速进入到故事中心:一系列在监狱里展开的暴力,此后除却暴力展示外,几乎无情节性可言。电影通过极简主义的、空间景深感的镜头设计来分析这位受困男性的心理状态,他对待家人可以献出生命,然而对待暴力至始至终都无动于衷,导演从这些快感已然失效的暴力情景里极尽地挖掘着幽默感。剧本实际更是近似恶作剧般的存在,导演拍这部充满恶趣味的实验电影来阐释“无意义”的影像实践,向观众展示的虚无和幽默感都是不需要任何思考成本的廉价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出现是对当下所有功利性的观影者的极致嘲笑。

普通女人 A Fantastic Woman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4)

使本片从相对俗套的故事切入中脱离出来的是几处恰到好处的心境刻画,角色塑造不再仅仅限定于跨性别者标签化的公众印象。电影从爱情一路延伸至LGBT的社会认同难题,最终落脚在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上,已然说不清是舞池幻想、舞台高歌的光鲜场景出色,还是其他时候或云淡风轻或百般隐忍更深情更耐人寻味。

说来也巧,相比电影原名《Una mujer fantástica》(大致可译为“美丽的、有魅力的女人”),《普通女人》这版译义完全相反的译名倒的确在误打误撞间洞见几分电影真正要传达的意思:普通女人,与其他女性别无二致的平凡女人。电影本质上仍是呼吁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取向偏见的LGBT政治作品。

在哥伦布 Columbus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5)

是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城市电影,但摄影所流淌的静谧气质乃至故事框架都像极了日本的田园文艺片。场景渲染极度依赖摄影机所对准的符号化的生活经验和灵感。两位主人公的心境看似低沉失落,实际是对未来满怀生机的等待。他们乐此不疲谈论人生意义和建筑精神,于是冰冷的建筑也便有了神性。

保持站立 Rester vertical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6)

本质上《保持站立》是一个在隔离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没有自觉的道德意识),重新浇筑而成的原始神话体系。它看起来很狭小,从叙事格局到神话密度都太过有限,但它所囊括的社会系统是完整的。

某种女人 Certain Women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7)

要将最适合文本叙述的故事以不具戏剧态的影像化呈现岂是易事?好在雷查德以细节刻画的优势尽可能地化解了这种冲突,在三个完全断开联系的故事里安插非关键人物,由此串联起同一个时空里三位女性的不同状态。女性为失意生活而隐忍、疲惫之时,无情绪即是一种完美情绪。

【私人十佳】

TOP10: 每分钟120击 120 Beats Per Minute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8)

对于大多数历史题材的改编电影来说,它们主要的创作目的是呈现与强调其所需要布告于众的那个核心事件,以及该事件所发生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人物的出场永远是虚伪的。人物在电影里被推至最工具化、功利性的位置,从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立场来说,这是影像世界永恒的对人的不道德矛盾,此时的电影仅作为反映现实的社会/历史镜像,本质上不具伦理道德和美感。《每分钟120击》则是少有的成功反驳类型题材电影作为纯粹社会/历史镜像的案例。

片中至关重要的场景是那场Act Up全体成员与制药商代表会面的戏段,在这场戏以前,电影始终维持在人物退居于事件背后的状态,几乎都是宏观的历史旁观视角所揽括的视野。而在这场戏被剪辑推至高潮后(作为濒死者的肖恩的当场斥责),整部电影彻底扭转为对肖恩与其陪伴者(爱人、母亲以及其他友人)的注视,叙述主体从事件、时代过渡到肖恩及其周围人身上。电影与此同时不断介入性爱、私语和情感刻画来烘托故事氛围,使用情绪化的剪辑呈现重要人物的情绪:愤怒、绝望和恐惧,视野一直不断地在收缩,起首讲述艾滋病药物斗争事件,最终过渡到一场必然的死亡,整个过程既理想还原那个对同性恋存有敌意和偏见的激进时代,同时更多讲述时代背后那些身处漩涡之中的人们的故事。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是一部通过优秀的剪辑与视听语言对群像和个体人物进行差别处理的优秀作品,它的完成度是基于剧本而又显然高于剧本所能表达的;而从纯感官角度来看,《每分钟120击》里的中心人物以及其他被摄影机注视的重要人物都被赋予了灵魂深度和人格,他们不再是影像里为呈现某个事件或者时代氛围而存在的工具,而是具有真实触感、呼吸律动以及享受爱与性的凡人。片中那段由“舞池与尘埃”切换到“血色河流”的场景堪称年度片段,其所积蓄的生命感几乎超越了一部电影或者一套语言所能够组织的感觉体验。

我曾想过倘若本片以原始性的、纯自然主义角度呈现的话,最终效果又会如何?但就如友邻@brennteiskalt 所言,对于这样的题材,个体情感本身就是社会政治的,因此折中取舍之后,似乎也别无拍法。

TOP9:脸庞,村庄 Visages, villages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19)

真正让我感到有趣的是,电影实际运用的是做作的、人为的创意玩法来消除生活与艺术的距离,没有以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眼光界定影像确切的表达含义,而是全然注视民众生活与生命的某种自然状态。瓦尔达携JR拜访戈达尔那段为电影注入的是时光雕刻的独特感伤,回忆才是唯一经久不衰的魅力。

TOP8:爱乐之城 La La Land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0)

昔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黑白歌舞片因其活跃的形式大行其道,甚至严肃的观众也不再去苛责那些逃避现实乃至虚伪的内容。而今有《爱乐之城》这样的电影向着已经被人们坦然接受错误价值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予以完美的致敬。这一切皆源于错误,却在正确的时间里演绎美好的可能!

TOP7:无爱可诉 Loveless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1)

萨金赛夫通过单调的沉默的影像运动场面,以接近神性的方式探讨魔幻现实主义的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永恒困境。它是关于历史的、政治的亦或人性无法逾越的时代鸿沟,地域同化特征的人性给人绝望的地方绝非无爱,而是自私、封存的爱不存在正确的表达方式,于是孩子不断地失去爱,最终幻化成了幽灵。

TOP6:一日情人 Lover for a Day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2)

流畅度极高!从剧本写作、黑白摄影再到毫厘适度的光线调度,电影呈现的全都是来自生活经验的灵气。加瑞尔以爱情为引去阐述人类情感中的孤独,刻画孤独状态的人类活动。他从这些真实又做作的情节里巧妙地展示情绪,所表达的已不尽然是爱情的某些特征,还有在漫无边际的空虚中寻找现代生活的意义。

TOP5:跆拳道 Taekwondo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3)

严格说来,马克·伯格的《跆拳道》和他上部作品《夏威夷》处于的是高度平行的关系,二者无论是从剧作,还是从影像特征来看,都有大面积的可对比之处。对于大多数喜爱马克·伯格电影的观众来说,吸引他们的是电影里那些鲜活、美好而不自知的男性躯体,以及导演刻意在不介入性爱的前提下制造的性吸引力。马克·伯格毋庸置疑是位很会拍性感的导演,他知道如何在观众接受范围内去大胆抛出性暗示的情节,而他的电影又绝不会和低俗色情沾边。

但《跆拳道》真正吸引我的是影片里中心人物的动态关系(这里的“动态关系”可以理解为爱情),两位男性主人公在不清楚对方性取向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对峙、挑逗和情欲暗示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本片的优势在于导演在人物关系的磨合过程中,以自然主义拍摄刻写出有胜于初恋的“心动感”,这份感觉在人物谨慎试探下滋生出极具仪式性的冒险精神,是对“爱情”最原始性的阐述。

TOP4:鬼魅浮生 A Ghost Story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4)

这是近几年我看过的新片里,影像气质最接近于《2001太空漫游》的作品。

TOP3:追捕聂鲁达 Neruda (2016)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5)

《追捕聂鲁达》是一部在虚构与真实的互动之下共同铸就而成的戏剧化影像,影片围绕警察与政治诗人惺惺相惜的幹旋式追捕凝结而成电影的戏剧性和故事悬念,警察与政治诗人聂鲁达作为影片的同构形象彼此揭示并最终完成对目标历史的还原。整部电影完全处于不停歇的互动当中,旁白与影像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历史之间,历史与虚构之间都在进行不间断的交流和事件矫正。紫色柔光滤镜处理并且保持着运动弧度的电影镜头既是为电影制造直观的视觉美感,同时也是以一种类似幻境的视觉效果予以呈现电影所要突出的形式主义的历史记忆,某种意义上,本片为观众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影像化的文学性视角。

TOP2:食人录 Caniba (2017)

豆瓣系统的电影总结(我的2017年度新片总结)(26)

吕西安(&维瑞娜·帕拉韦尔)极可能是迄今最厉害的人类学电影作者,他致力创作的是消除文本存在和消除第三方批判性立场、意识的极限纪实影像。电影围绕食人者及其性变态兄弟的微妙竞争关系展开,虚实焦特写镜头切换捕捉人物细微的面部神经的抽搐扭曲,以此尝试靠近人物。影片在食人魔佐川一政童年时期的录像回溯里试图寻找边缘群体集体的性压抑的潜在根源,但从某种角度来讲,电影记录的却是最原始的人性美感,与食人魔的罪行和性变态取向统统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其作为人类个体的完整而复杂的状态。

对我来说,私人十佳最基本的选入标准是我给与过四星及以上评价的电影,去年的新片看到目前为止就只给了以上九部电影或高于或刚好到四星的评价,所以只能暂且空出一个位置。

其他补充

我的2017年度非新片观影总结&私人影史十佳

我的2017年度读书总结

(全文完)

本文作者“文森Vincent”,现居贵阳,目前已发表了6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文森Vincent”关注T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