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出生入死生之徒)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土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却过早死亡的人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欲望太盛,享受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猛虎,战争中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对他不伸头角,猛虎对他不伸爪牙,武器对他不放锋芒。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从没进入死亡的领域。

曾仕强先生解读

老子把人分成三种,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十有三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生之徒,百分之三十;死之徒,百分之三十;动之死地,百分之三十。加起来只有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老子把它叫作善摄生者,即很会养生,很会保健的人。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同样是自然生,自然死,没有特别去养生,也没有自己去找死,这种人占了百分之六十。有生来就长寿的,百分之三十;也有生来就短命的,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三十,不动则已,一动就自找死路。另外百分之十,善摄生者,他们很会养生,很会保健,但为数不多。

“出生入死”,为什么叫出生?为什么叫入死?我们中国人,从无到有就叫出,即生出来。小孩只有生出来的,没有人说生出去的,这是从无到有的。就算在妈妈肚子里,也还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看不见。

生出来活生生的一个婴儿,当然是有,所以出生的意思,就是从无到有。入死就是从有到无,因为老子讲,一切事情都是生于无,然后复归于无。万物生于无,最后复归于无,就叫出生入死。

我们常常问人家,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就是这四个字,出生入死。生从生处来,死往生处去,这就表示中国人很重视生。我们没有说,死往死里去。所以人走了,我们叫往生,没有叫往死。

我们是生的学问,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我们所讲究的是人生。这跟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是不谋而合的。这不是忌讳,不是迷信,而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本来就是生。

“生之徒”,是说自然长寿的;“死之徒”,就是自然短命的。不见得说,我什么都不管,一切顺着自然,就一定会长寿,不一定。

因为动植物也是一样,同样是狗,有的活得久一点儿,有的活得短一点儿;植物也是一样,同时种两棵树,有一棵树发展得茂盛一点儿,有一棵树很快就枯萎了。

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常常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因为有生之徒,就有死之徒。

还有一种,老子特别提出来,叫作“人之生”,说这百分之三十的人,一生出来,不动则已,动之死地。

我们有时候觉得老子真的了不起,他怎么会知道现在的人,越来越明显地“动之死地”。走路不好好走,一只手拿着手机,不停地玩;我就想到动之死地。

夫何故?其实是老子老子讲完那三种人的比例以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他的答案是: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说你求生太过了,贪生怕死,而又不得其法,反而加快死亡。太过重视营养的人,最后也是动之死地。

人想养生,要得其法。所以老子接着就说:盖闻善摄生者。据说,那些很会保健,很会养生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种人就算在陆地上到处去走,也不会碰到凶猛的野兽。

其实也不是说不会,老子的意思是说,就算碰上了,它也不会咬他,他也不会死。这种人就算去打仗,到处都是兵器,也不会为甲兵所伤。下面老子接着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兕无所投其角。那种凶猛的野兽,它想伤害你,但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它的角不晓得顶哪里。虎无所措其爪。就算很凶猛的老虎,它的爪子很厉害,但是它找不到地方可以伤害你。兵无所容其刃。虽然兵刃很厉害,但是你没有可以被伤的地方。

夫何故?这是什么道理?一句话就讲完了:以其无死地。“无死地”就是没有制造死亡的原因。我们现在传承成四个字:命不该绝。

命不该绝的时候,碰到再凶的野兽,再猛的老虎,再尖锐的刀刃,都不会受伤。因为你自己没有制造让自己死的缘由。真的会这样吗?

老子讲的并没有这么具象,他在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就是一个人只要戒除贪念,只要不对死有恐惧,只要谢绝一切声色名利,就很会摄生,很会保养自己,就不会把自己置之于死地。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跟这个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我已经置之死地了,再也没有死地了,也不必担心了,结果反而不会死,反而会一心向生的方向去努力,这样就不会动之死地。

有一次我到郊外发现一条绿色的蛇,很粗,很凶地对着我。当时只要我一动,就是动之死地,我绝对不如它快。我一动,它扑过来,我就没命了。我就停在那里,不动声色,因为我不会去跟它拼,也不会逃,况且也逃不掉。我站在那里,然后它也没什么动静,过了一会儿就跑掉了,我就松了一口气。

后来读到《道德经》这一篇,我才觉得,以其无死地。好像真的有这么一种情况。你碰到动物,想打它,它一定会对抗你,这是其本能。道是一样的,动物也是道所生,动物身上的道和我们身上的道是一致的。你只要不去犯它,它多半不会来犯你。

老子为什么一直说,人要复归婴儿,就是当你没有任何心思,没有任何杂念的时候,反而很纯真,而纯真就很接近道,那就给你很大的保护,这只是给大家做参考。

我们能不能长寿,谁也没有把握,所以长寿也不必高兴,短命也没有什么好怨的。读完《道德经》,你就知道自然生自然死里面,必然有两种,而且数目都还差不多。我们所要在意的是后面这种,不要让自己动之死地。

我们善摄生,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好好保健,好好养生,这也不容易,不是说花些钱,买些保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真正最要紧的,还是内心的修养。老子说戒除贪念,不该得的不要妄想,不要追求虚名,不要追求不正当的利,更不能追逐虚华、奢侈以及声色,那你就无死地了。无死地就会避免很多意外死亡。

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出生入死生之徒)(1)

傅佩荣先生解读

出生入死。人是从生命出发,走入死亡的。“出生入死”,听起来气势很盛,一般人听到这四个字,都以为在打仗了,冒险犯难,把生死置之度外。事实上,老子说的很简单。“出”代表出生‘开始,“入”代表结束。人都是从生命出发,走入死亡的。事实上,宇宙万物里面有生命的东西,不都是如此吗?有开始,有结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想要照顾生命,却往往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后面的三分法,把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长寿的;第二种是短命的;第三种是想要好好照顾生命的。古代没有统计学上的根据,这只是大概的区分。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照顾生命太过度了。另外,想要好好照顾生命,却往往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古代的富贵之家,他想要好好照顾生命,结果反而照顾得太过头了,提早报销了。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富贵病,不就属于这一类吗?方法不对,结果反而出问题。

上面是十分之九,还有十分之一代表极少数人,他们懂得“摄生”。“摄生”就是摄取好的营养,注意环境来保护自己,可以活得久一点。

换句话说,你如果好好养生的话,不是去练武功,不是胜过其他人。而是要懂得避开危险,而这是需要智慧的判断的。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管身体天生的情况什么状况,后天处于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你都可以学好避开危险。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与老虎,在战争中不会被兵器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所以老子说,在陆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与老虎,这是自然界的威胁。其实不是不会遇到,而是你懂得避开危险。

为什么有时候提到犀牛与老虎这样的动物对人的伤害呢?在古代的社会,根据孟子的说法,商纣王的时代,他为了个人享受,把很多农田变成丛林,这样他才能打猎。到最后出现了四大猛兽,虎、豹、犀、象。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所以伤不到他。事实上,是他避开了所有可能的危险。

其实,人在世界上哪里没有危险呢?就算吃饭吃多了,还能患上富贵病呢。人与人相处,表面上不错,暗地里可能会勾心斗角。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让自己没有致命的要害。就是你没有过度的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执着,就不会被人所害。

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参考,任何问题出现,就看两方面:自然界如何,人的世界如何。两方面的危险都避开了,那就是有智慧。所以,人在修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恰到好处。

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出生入死生之徒)(2)

南怀瑾先生解读

“出生入死”,出来就叫做生,进去就叫做死,在文字上解释“出生入死”,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用之于兵法,打仗时在敌人的阵地里进进出出,称作“出生入死”。文字很清楚,道理就是中国远古的哲学源流对于生死的看法,对生死的一种观念。

所谓生死问题,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自上古几千年以前所流传下来的观念,对生死不看成问题。所以尧、舜跟大禹王都认为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做客人寄住的,像住旅馆一样,所以在文学上有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名句,都是来自这种思想。人生下来是寄住在这世间,死掉就是回去了。所以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由这个古老观念流传下来,孔子在《易经》上也提到这类的话。《周易》的《系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只要观察宇宙物理自然的变化,了解了白天同夜里的道理,那就了解了生死。白天生活在这里,也像花开的时候一样;死了没有什么可怕,只是回去了,如夜里休息,应该睡觉一样。睡醒了如花开又清醒,所以孔子在《易经》上又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我们可以连起他的上文,给他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

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可以说就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同样的道理。“出”就是生,“入”进去了,等于演话剧一样,从后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演起戏来,等他演完了这一幕进去了,台上还是空空的。其实人并没有死,不过是进去了而已,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老子非常简单地说明了“出生入死”,就是在一进一出之间,也是一增一减、一来一去,所以没有什么严重。

“生之徒十有三”,“徒”就是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死之徒亦十有三”,从死这一面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机会是会死的。所以,死的机会也是十分之三,活的机会也有十分之三。这个十分之三,就是生命活着的那个生的力量。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有规律的活动;由于在动,就可以向死的这一面搭配,也可以向生的这一面搭配。可是人的活动,常因为自己的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我们动之“生”地,生命的活动有益于生的话,那生的机会便增为十分之六。如果三样把它加起来,十分之三的机会是生,十分之三的机会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机会都在动中,一共是十分之九了,还剩一分。

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谈,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有,这个本有就是老子在上经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号就叫做“一”。

作为一个人,自己该有一个人生境界,人老了就怕没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修养,无依皈之处,那么活着的时候,便“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拼命地向死路上去消耗,而美其名为人生的责任。其实到了某一个时候,责任不责任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反正是对自己的兴趣没有放弃,仍然“动之死地”而已。可惜的是,忘记了生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如果一个人情绪崩溃、萎靡,这种种都是自找烦恼。

“夫何故”,他说什么理由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给予人的生命,给予万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生死两头各自的力量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则在动。但是动的方向,或向生的方向动,或向死的方向动,要看各人自己。这中间有一分,这一分最重要,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

“盖闻善摄生者”,“摄生”这个名称要注意,这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一个道理。

什么叫“摄生”?我经常讲这有两方面的观念。我国近代翻译西方过来的一个名词叫做“卫生”,意思是保卫这个生命。保卫生命好像是消极一点,只是防御而已;道家则讲“养生”,“养生”应该比“卫生”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老子的道理远不止养生,更要“摄生”,“摄”字是自己把握住,这就不止养生了。所以,成仙成佛完全操之在我,自己可以做主。这个“摄生”的名词,就是说明修道的人,把握得住自己的生命,也做得了主。因此善于摄生的人,就是后世道家所讲的神仙境界,这些人修道能够修养身心性命,达到神仙的境界。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就是说懂得摄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在山里走路,不怕猛兽。老虎是要吃人的,“兕”是头上有角的一种猛兽,后世说就是犀牛。在非洲生产最多的大犀牛,头上有角,遇到这种猛兽,人多半难逃一死。在上古的社会,因为野兽横行,人随时可以被野兽伤害,而一个修道的人,后世佛家也说能降龙伏虎。

小说《封神榜》上所描写的很多天人的坐骑,都是兽类。有的骑麒麟,有的骑老虎,骑什么都有,只有姜子牙骑个怪东西名叫“四不像”。不过四不像的确有这种动物,满清的时候,乾隆及咸丰年间,在北方曾把四不像运到宫廷里养了很多年。四不像灵性很大。

所以有道的人,可以入山林,驱野兽。像兕虎这些猛兽,角抵触不到他,利爪抓不到,打仗的时候,刀也砍不进,这就叫做神仙境界。人如何能做得到呢?人在死去之后,跟着死亡的只是生命本能的物质作用而已,而生命内在的本能并没有发动,所以一个人可以自己发动内在本能,再创生命的作用。这是道家所说的,在理论上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但是,只有善于摄生的人,才有这个本事。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为什么人有这个修养,可以到达这个境界呢?“以其无死地”,也就是后来禅宗所讲“了了生死”,是说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死的。

老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死生,所以修养到家的人,“以其无死地”,他已经把死的那个过程消除了,把“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也去掉了,所以他生命存在的机会,就永远把握在手里了。

这不是故意开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就是老子的理论。

再如《神仙体道通鉴》上说,老子根本就没有死;在周朝以前,舜、禹时候他就是广成子,后来的彭祖也是他,他在任何一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同汉武帝也见过面,只是另外化了一个名字。反正每一代他都出现,看看是否能收一个两个徒弟,后来因为找不到,他又走了。

道家《神仙传》这一面的资料,不但说老子没有死,连墨子也没有死;墨子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出来过,也是表演了一下就走了。《神仙传》里这些怪事很多,反正都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罢了。

《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