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意思朝代,初唐、盛唐无比辉煌豪劲、四夷宾服,中唐、晚唐则沉沦落寞、战乱频仍。

而这差异巨大的两个阶段中间,不过只夹着一场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

是什么让唐朝从万邦来朝的境遇跌落,变成了“天子九逃, 首都六失”的尴尬样貌的呢?

是后权外戚太盛?宦官专权炽烈?还是胡将领兵导致藩镇割据?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1)

1、唐朝的外戚后权

公允的说,唐朝的后权外戚专权干政,并不算特别严重,之所以大家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武则天这位千古奇人,

但其实除了这位“则天大圣皇帝”算是一个特例外,唐朝外戚和皇后对朝政的干涉,跟汉朝比起来烈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我们看看汉朝这些和后权、外戚有关的名字,就能知道汉朝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吕氏(汉高帝妻族、汉惠帝母族)吕雉、吕禄;

窦氏(汉文帝妻族、汉景帝母族)窦婴;

卫氏(汉武帝妻族)卫子夫、卫青、霍去病;

李氏(汉武帝妻族):李夫人、李广利、李延年;

霍氏(汉宣帝妻族):霍成君、霍光、霍显、霍禹;

王氏(汉元帝妻族、汉成帝母族):王政君、王凤、王根、王莽;

东汉窦氏(汉章帝妻族):章德窦皇后、窦宪;

董氏(汉灵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何氏(汉灵帝妻族):何皇后、何进;

这份名单并不完整,但即便如此,这份名单上的名字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足以影响汉朝政局的大咖。

如果让大家说几个耳熟能详的唐朝外戚,除了武家、杨家之外,还真有点费劲。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2)

即便是这两家外戚,也和汉朝有所不同。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走得那么远,同高宗李治身体确实不灵,以及武后确实牛逼,紧密相关。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种因素,估计她想成就帝位都没戏。

而她之后的太平公主、韦后,虽然也想照方抓药,但均未能成功。也可看出,唐朝政坛对后权的抵触。

另一个著名后妃杨玉环,虽然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对于政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力,和武后的所作所为基本没有可比性。

杨家的外戚杨国忠,虽然当时权倾朝野,但他也不过是李隆基平衡李林甫相权的手段之一。朝政依旧掌控在唐明皇手里,这与汉朝皇帝基本属于看热闹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另外还有一点,不论是武家还是杨家,权势仅只一代,大权旁落后迅速便被彻底根除,这也说明这两家都称不上豪门,不过是个政治暴发户而已。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3)

2、唐朝的宦官专权

说起中国古代的牛逼宦官,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但他们和唐朝的前辈们比起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

明朝这些大太监掌控特务机关,耳目遍布朝野,大臣无不侧目以待。

唐朝的前辈们,手里控制的可是军队,皇帝都动辄废立,更别说大臣了。

不过,唐朝宦官的权势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唐以前,虽然高力士之类的大宦官很有权势,但并不足以左右政局。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宦官边令诚、鱼朝恩成为监军(观军容使),即便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种一代名将对监军都得小心逢迎。

肃宗上位后,因为宦官李辅国的拥立之功,将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这导致,李辅国权倾朝野,朝臣所奏之事要经他之手才能呈递皇上。

肃宗去世后,唐代宗时期,李辅国再立拥立之功,他官居中书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官居宰相的太监。

当时,这个哥们已经狂到没边了,当面跟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代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混到这份上,离死也就不远了。果然,不久这哥们就被人暗杀了,脑袋还被扔进了粪坑。但上来的,是另外一个宦官程元振

所以,中晚唐的宦官专权就是个换汤不换药的游戏。尤其,当宦官掌控了禁军后,换皇帝基本都是宦官说了算。

到了最后,宦官田令孜光荣的,成了唐僖宗李儇的“爹”!

由此可见,唐朝宦官权势的愈演愈烈,从高力士的备受赏识,到边令诚、鱼朝恩的名将侧目,再到李辅国、程元振的权倾朝野,存在一个明显的递进关系。

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主要源于安史之乱的兵祸,以及之后的藩镇割据。

如果没有这两个关键因素,唐朝宦官也走不到牛逼逆天的地步。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4)

3、唐朝的藩镇割据。

有人将逆转唐朝的藩镇割据,归咎为安史之乱和胡将领兵。公允的说,藩镇割据确实和安史之乱有关,但胡将领兵导致藩镇割据就有点扯了。

唐朝领兵的胡将多了,何史那杜尔(突厥人)、契苾何力(铁勒族契苾部人)、黑齿常之(百济人)、李多柞(靺鞨人)、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突厥人)、夫蒙灵察(羌族夫蒙氏)都是胡将,也没见那个干脆就扯旗造反了。

另外,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的三杰——郭子仪、李光弼(契丹族)、仆固怀恩(铁勒仆固部),有两个是胡人。

而之后,打击各藩镇军队功劳最大的几个中唐名将中,浑瑊(铁勒族)、李元谅(安息人)也是胡人领兵。

胡人领兵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军将领兵在外,朝廷能不能控制得住。

控制不住,汉人将领说不定更危险,安禄山、史思明手下的大将可基本都是汉人。之后,各地割据的藩镇也基本都是汉人,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5)

因此,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还得从唐朝的内政说起。

初唐以来,赖以立国的三大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在中唐时期已经崩坏。

其中,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对政局的稳定至关重要。

府兵作为国家常备军队,云集在首都周围,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态势,使地方不易造反。所以,前期即便是胡将领兵依旧没人敢乱说乱动。就像黑齿常之含冤入狱,他也只能自缢而死以证清白。

但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的破坏,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再充当需要自备粮草装备的府兵。当边患出现时,唐朝只能采取募兵的手段来充实军队。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影响(唐王朝的后权外戚)(6)

娄师德便是相应朝廷的“募猛士召”,毅然投笔从戎奔赴边关的。但应招的士兵多是小贩、无赖等亡命之徒,根本不接受军事训练。为了加强边境地区将领的权威,唐朝一改初期边将只负责军事的惯例,开始将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也赋予边将。

这导致他们有能力肆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另外一点,相比于府兵的轮换机制,募兵没有服役年限,导致国家军队沦为边将的私军。

随着,边将权势的加重,唐朝的军队布置发生了逆转,全国的57万军队,其中有49万部署在边疆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8万人左右,局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这才是导致出现安史之乱,以及之后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