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无明一念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无明一念之间)(1)

文 | 书影君

香港影片《一念无明》,讲述了一个意外弑母的躁郁症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所经历的艰苦与磨难。

影片根据真实新闻事件改编。年轻导演黄进,筹资200万元,用了16天便将影片拍摄完毕。影星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零片酬出演,于2016年11月在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与“最佳女配角”两个大奖,之后又在第36届香港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新晋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尽管只拍摄了16天,可年轻导演黄进的野心似乎很大,在全片不复杂的剧情中,通过一个个不经意的镜头,讨论了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宗教、情绪病人的社会关怀、原生家庭的心理危机、底层社会、阶级固化等等复杂话题,可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静止的中镜头。

镜头中,逼仄狭小的出租屋内,父亲黄大海(曾志伟饰)犹豫着,从床下取出工具箱,拿出一把锤子,藏在枕头下,然后锁门出去。

他要去接人,去精神病院接刚出院的儿子,那个因躁郁症发作而意外杀死亲生母亲的儿子阿东(余文乐饰)。

逼仄的空间,冷色调的用光,整部影片的基调,自此压抑、不安、阴冷。

我用逃避、敌意、和解三个关键词,来解读整部影片。

逃避

影片中,每一个人都在逃避。

阿东的父亲黄大海,早年面对患病的妻子,选择逃避,只每月拿回家几千元养家费,却不尽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阿东的弟弟阿俊,是父母眼中令人骄傲的儿子,留学美国却再也没有回来,更没有尽责照顾这个残破的家;

阿东的母亲(金燕玲饰),身患腿疾,精神与身体都终日沉浸在痛苦中。面对阿东这个她眼中的“扑街”(粤语中咒骂人的词语,也有“倒霉”、“该死”之意)儿子,和“出嫁第一天就令她后悔”的丈夫,她也选择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自己宠爱儿子阿俊能回到身边,却无视另一个儿子阿东天天无怨地照顾自己;

阿东的未婚妻Jenny(方皓玟饰),因为要独立偿还阿东当年因炒股票所欠的巨额债务,而对身患精神疾病的阿东充满怨恨,但最终却选择了皈依基督教来“宽恕”阿东,这,也是一种逃避。

邻居余师太,天天念咒般教育儿子余先生“要向上流动啊!要向上流动啊!”她认为“钱生钱才是值得尊敬的,而用双手生钱是令人看不起的”!她身处社会底层,所以希望儿子无论如何要逃避底层。

每一个人的逃避,或者是出于自私、或者是出于绝望,或者是自身无法摆脱的怨恨,只能借助于外界力量。

这种逃避,深刻地映射出香港底层社会人群,对于自己身处环境的咒怨、不满、焦躁、恐惧,以及想方设法逃离的冲动。

敌意

阿东曾经无怨无悔地照顾患病的母亲,但却每天面对母亲刀子般锋利冷酷的话语暴力:

“我当年就应该把你拿掉!都是因为你,当年是你拉着我不让我离开,你毁了我的一生。”

“阿俊为什么还不来接我?我不要你这个扑街儿子,你走开!”

你跟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全部都该死!

这些话,就是母亲经常对他讲的。

这个充满怨气的母亲,这个终生沉溺于后悔之中的母亲,这个对自己儿子和丈夫毫无感情的母亲,最终在自己对儿子的咒骂声中,被情绪失控的儿子阿东失手致死。

虽然后来法庭判决阿东无罪,却要强制被送去青山精神病医院治疗。

阿东的父亲,并不愿意从精神病院里接回自己的儿子。

他有自己现实的苦衷和不得已,一个人住在狭窄的出租屋内,年纪已近60,生活窘迫,尚且自顾不暇,何况还要照顾这个多年未见没有感情基础的精神病儿子。这个父亲,年轻时也是个“扑街”,宁愿一个人开陆港长途大货车,长期不回家,以每月几千元来代替所有父亲的责任。

阿东,自然也对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充满怨恨。

当他发现父亲枕头底下藏着一把锤子来防范自己时,他暴怒了,冲父亲大吼。那种被亲人时刻防备的刺痛之感,导致阿东出院一个月,病情又出现反复。

当阿东曾经的未婚妻Jenny说自己获得了力量时,阿东以为她原谅了自己,并一度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光明。但当他被Jenny拉到教会,听到了她在台上痛哭失声地控诉。Jenny控诉阿东对自己的命运造成的巨大打击,但自己最终获得了“主”的力量,从而坚强地选择了宽恕阿东。

请注意,Jenny用的词是“宽恕”,而不是“原谅”。“原谅”意味着人与人的和解,而“宽恕”则意味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这个打击,成为压垮阿东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仿佛是一个溺水的人,被抽掉了手中赖以活命的最后一根木棍。

最终阿东旧病复发,在公共场合失控地大吃黑巧克力,这个场景被围观好事又冷漠的看客们拍摄并发送到了网络。

当邻居得知阿东犯病的网上视频后,意识到了自己身边的“危险”。经过集体紧急讨论,无情地要求阿东父子俩搬出去,以免邻居遭受不测。

这种来自社会的敌意,是导演黄进着重在影片中刻意要强调的,最后在片尾还打出一段文字来呼吁: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但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

谁能说,阿东的躁郁症,与这个自私的父亲和神经质般不断咒骂的母亲,与这个充满误解与敌意的社会,没有关系呢?

和解

阿东病发,每天躺在床上,不吃饭、不出门、不洗澡。连父亲最终都被逼的失控,冲阿东大吼:“你能不能正常点啊!”

在最阴暗的日子里,一墙之隔的小孩余先生,成为阿东阴郁世界里一抹温暖的亮色。他隔着墙壁,给阿东念《小王子》,给阿东带来真实世界的气息。

影片结尾,阿东和邻居小孩余先生一起坐在天台边沿谈心,却被孩子的母亲余师太及自己的父亲误认为要伤害小孩。当阿东把孩子抱回,面对惊慌失措的余师太和一哄而散的邻居,面对尴尬而苦涩的父亲,阿东却选择走上前去,紧紧地抱住了自己的父亲。

这个拥抱,代表着阿东与父亲的和解,也代表着阿东与这个冷酷社会的和解。

导演黄进在解释本片的片名时说:

“‘无明’的意思就是看不见,看不清楚,‘一念’的名字就是取自佛家的说法“一念代万念”。你一个念头,后面还有一个,后面还有一个,你第一个念头看不清楚,然后做的事情都不是很精确。他们都是爱对方的,他们都不是外人,电影里面我自己觉得没有外人,所以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就是“无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么。”

究竟是因为个体有病,看不清这个世界,才导致亲人互相伤害,还是整个社会都病了,以致人人互相伤害?

影片的前半段,阿东刚刚从医院出来,参加好友的婚礼。面对台下窃窃私语、毫不顾忌台上新人讲话的混乱场景,阿东按捺不住情绪,拿起话筒走上舞台,指责台下参加婚宴的来宾:

“我有病,医生说我生病的时候,会漠视他人的感情。但是连我这么一个精神病人都知道尊重他人,你们呢?能不能不要讨论钻戒有几克拉,蛋糕够不够大,红酒什么牌子,关注一下台上结婚的这对新人?”

也许这个片段,隐喻着导演这样一个判断:

在正常的社会中,一个病人也会有道德底线;而在一个生病的社会里,正常人也会缺乏基本的道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