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运河古街风景区介绍(德州古景今貌之二)

文|马惠彬

德州运河古街风景区介绍(德州古景今貌之二)(1)

南运河,中国隋唐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它原以临清为南起点,天津海河三岔河口为北终点。全长436公里。1950年建四女寺水利枢纽后,改为南起于四女寺,流经德州、衡水、沧州至静海与子牙河汇合止,全长309公里。至天津市三岔河口止,全长349公里。

南运河自隋代开凿以来始终是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约有400万石漕粮经德州运往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的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繁忙的物资交流不仅给德州城造就了多个码头、摆渡,而且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振兴。

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而抵涿郡故又称“御河”。元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后名曰“京杭大运河”,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明、清时因槽运繁忙,故又名“漕河或卫河”。

今“南运河”以长治市长子县西发鸠山的浊漳河为源头,它流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天津五省、市,在天津金钢桥(三岔河口)附近注入海河。《海河志》记载为959公里,2013版《漳卫南运河志》为1050公里。

南运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与卫河、卫运河类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曲折明显,呈半地上的河道。明清时,为了南运河的安全,朝廷在右岸挖了四女寺、哨马营、捷地、兴济和马厂五条减河。

德州段的南运河,系隋代开凿永济渠的下游区段,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可称之为“隋运河”。今它的河槽宽72米,堤距60—120米,限泄流量300立方米/秒。堤防长度39.306公里,堤高4—5米、宽5—6米。河道基本具备通航的条件。

它的东岸均在德州城的辖区内,总长44.8公里(按起止桩号为34.075公里);它的西岸分属故城、景县及德城区管辖,其中属德城区的区段,南起代官屯村南端,北止小庄社区(月河)的北端,总长7.8公里(按起止桩号为5.231公里)。

近千年来,德州城的兴衰随着运河的兴衰而兴衰,德州城的繁荣随着运河的繁荣而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运河码头的繁华与衰败,代表着德州城的繁华与衰败。明清时代,德州城因运河的漕运和民航兴旺,综合经济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故德州城可称为“因河设卫,河兴城兴”的城市。

当时的运河里“舳舻蔽水,辐辏舟舫,舟樯如林,百舸争流”;岸上官员、商贾,车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清朝后期,形成了南码头、北码头、福记码头和老虎仓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运河里的航运逐步走向萧条。清末民初,天津、德州、临清段的河道水势迂缓,但舟楫畅通,仍可航行载重80吨以下的木船;德州至天津间的河道,也可航行吃水较浅的小火轮。故南运河里仍有少量的民用物资装卸。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修建运河码头。到上世纪60年代,山东航运局德州港装卸码头达20余座,货场达10万平米。拥有木船500多条,小火轮30多艘,港区日吞吐量最多达万吨。随之、德州港先后建起了造船厂、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港口的规模,为德州城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中期因南运河干涸,德州段近千年的航运史终结了,朝气蓬勃的航运事业被迫停止停止了。幸运的是:在河沿上留下了一个岗楼、一个调度楼、四个水泥框架式的码头。今天在河边修了运河古街、九龙湾公园、天主教堂、小锅市清真寺等仿古建筑,将大堤修了柏油路,2014年6月27日,南运河德州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在德州城的历史上,南运河的昨天,为民造福的业绩光辉灿烂;南运河的明天,将随着大运河开发的潮流,将会焕发青春活力,会更加光彩夺目。两岸会呈现歌舞升平、锣鼓喧天,蓝天碧水,繁花似锦,处处都是欣欣向荣新气象的美好景观!

德州运河古街风景区介绍(德州古景今貌之二)(2)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