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

文/李耀平

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1)

我的老家一百户左右,不足四百人,有三个自然村组成。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四季分明。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全部是旱地。贫瘠的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童年是伴着大山的贫瘠与苦涩中度过。

那时候,家里很穷。虽然父亲在外地工作,但工资微薄,母亲起早贪黑的在农业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才勉强维持着一家六口人的生计。

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2)

村里有所五年制小学,有四孔窑洞,一孔窑洞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厨房。三孔是教室,(有两名教师,一名公办,一名民办)。我没有上过幼儿园,6周岁直接上小学。(那时候是过了正月十五为第一学期)。早晨妈妈叫我起床,背上小书包书(妈妈用旧衣服拼对对做的),跟上姐姐哥哥去了学校,没有课本,装一支哥哥用过的本子,半支带橡皮的铅笔。几天后老师发给课本,记得语文书第一课是,牵牛花,墙上爬,朝着窗口吹喇叭……老师在讲台上读,我们一群孩子们在下面跟着念,(其实也不知道啥意思,也不认识字)。

我的童年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更没有什么无休止的补习班和特长班。大自然是我们的游乐场。女孩子们跳皮筋,跳方格,男孩子们推铁环,扇元宝,有时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八路军,一组扮日本军进行开战。一会儿卧倒 一会儿奔跑。不怕脏不觉累,搞的浑身上下都是泥土,灰头土脸的。回家免不了妈妈的打骂。

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3)

夏日放了暑假,下河游泳(狗刨式)捞虾 ,捞回小虾,一群孩子们,三块石头支个灶台,坐上锅待热后,把虾放进去,瞬间活蹦乱跳的虾变成了红色,小伙伴们争着吃的津津有味。那是儿时最好吃的零食。捞虾时偶尔也会捞起一两条小鱼,高高兴兴的拿回家放在水缸里养着,天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鱼是否活着,有时也能养十几天。

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4)

夏天是丰的收季节,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微风中夹着泥土和麦子的芳香,一群孩子们跟上大人们去地里捡麦穗,把捡来的麦穗捆好,交到学校,全校几十名学生也捡一教室麦穗,(那个时候老师放假也不回家,参加生产队农业劳动)待把麦子脱粒后晒干交到公社粮站,钱就成了学校的办公经费和学生的课本费。上小学时学校还让我们喂兔子,也许那算是勤工俭学吧。喂兔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放学后得给兔子剜草,为了一根兔子草孩子们会大打出手,各有其词说是自己先看见的。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来到一座煤城工作,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矿山。命中与山结缘。参加工作后回家的次数少了,就算是清明回去给父母上坟,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在家住几天。

伴着时代的进步,家乡发生了大变化,村里通了柏油马路,村里通了公交车,路上不时的是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穿过。电视网络全覆盖,看上了高清电视,上网聊天视频,无论孩子们走多远都能和家里人视频通话。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告别了吃水要到二三里以外的深沟里挑水,家家盖起了规划整齐,红瓦白墙的新房,做饭用的是电磁炉,正在煤改电,煤改气的取暖设施,以前人们洗澡只能热点水在家洗。现在可好了,有了太阳能,电热水器随时都有热水可用。村里建起就文化中心,有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孤寡五保老人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安居房,实现了老有所养。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告别了人挑牲口驮的时代,种植业改变了模式,种植有机谷子、药材、蔬菜、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富足。

童年是一首诗,诗蕴绵长,童年是一首歌,唱出父辈的艰辛和孩子们的天真,旋律婉转动听,童年是一幅画,画面色彩斑斓,多么难忘的童年,那些童年往事随着时间的消失,只能堆积在记忆里。

常常在想,如果能回的童年有多好,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离我遥远了。那个时代的孩子,在泥里滚爬长大,回想起来,却总是幸福满满的。童年的往事,犹如发生在昨天,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的回忆,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中,永远,永远……

80后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5)

作者:李耀平,山西武乡人。民盟盟员,就职于阳泉市燕龛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阳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阳泉市收藏协会理事,石舟印社社员,喜欢书法,篆刻,文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