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内容与解析(浅谈尚书的成书及流传)

今天我们谈的《书》不是日常的书籍,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五经”之一的《尚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尚书的内容与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尚书的内容与解析(浅谈尚书的成书及流传)

尚书的内容与解析

今天我们谈的《书》不是日常的书籍,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五经”之一的《尚书》。

央视最近播出了《典藏里的中国》,首期讲解《尚书》,使这部有千年历史的书重新翻红,再一次回归人们的视野。

《尚书》极具史学价值,但命运多舛

《尚书》原来叫做《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尚”指年代久远,“书”是历史文学,尚书意思就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献,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溯古代事迹著作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现在通行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是战国后期才开始形成的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出于对思想统一的需要,他只保留了医书、种植和占卜的书,其他的书籍全部在焚烧之列。尤其是记载六国历史的书籍,他要把这些国家的历史抹掉,《尚书》就是这次焚烧的重点,因为它记载着古代的文化资料。经过焚书,《尚书》就给烧残了。到了西汉初年只剩下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是如何躲过这次浩劫的呢?这里面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有个叫伏生的儒生,他十岁开始拜师学习,研读《尚书》。秦朝初年,伏生因为非常精通尚书,被选为儒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伏生出于对《尚书》的热爱,冒着生命危险把书抄在竹简上,在老家砌了两道墙,把尚书藏到夹墙里,藏好后他就逃命去了。

汉朝建立以后,伏生才辗转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打开墙壁去找书,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虫吃鼠磕,加上雨水的浸泡,这本书已经损失了一大半,伏生就只能凭着少年时所下的苦功,依靠记忆整理这部尚书。伏生这时候岁数已经很大,而且经过多年的颠破流离,记忆力减退,所以整理起来非常吃力,恐怕好多内容被他遗忘了。

汉惠帝时,国家正式废除了秦朝不许私人藏书的禁令。天下能掌握《尚书》之人已异常缺乏了,汉惠帝听说伏生懂《尚书》,就想召其到长安做官讲《尚书》,无奈伏生九十岁了,不能远行了,于是景帝就派了大名鼎鼎的晁错“上门”去学习。

伏生已是风烛残年,没有精力再教育弟子,好在伏生的女儿年轻时跟着父亲学过《尚书》,伏生九十多岁了,女儿估计也是个老年人吧。就这样,晁错依靠两位老人的残存记忆及只言片语学习整理《尚书》二十八篇,并用当时的隶书书写出来,加上后来在民间又发现零零碎碎的一篇,得到《尚书》共二十九篇。

特别是这位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正是因为这次派遣,学习《尚书》,接受了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晁错正是因为学习《尚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尚书》经过汉初的努力,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但它还是残缺不全,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鲁国曲阜有个诸侯王,他想扩建自己的宫殿,隔壁是孔子的故居,他把孔子家墙壁打通,发现有个夹墙里面居然是孔子子孙写的好多竹简,其中就有《尚书》,但这个《尚书》用古文写的不是用隶书写的,当时人就把它称为《古文尚书》,把之前用隶书写的称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正好五十八篇,比《今文尚书》多出一倍,这样汉代就有了两部《尚书》。

到了西晋初年,战乱开始,社会动荡。《尚书》又一次消失了。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不像今天书籍可以批量印刷,书籍全部靠手抄,加上读书人相对集中,一旦某个重点区域发生破坏,该区域的文化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逃到南方的东晋王朝建立起来,有一个梅赜的人声称找到《尚书》,朝廷上下高兴极了,因为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又重见人世。

时间到了清朝初年,考据学兴起,许多学者居然找到了确切证据证明这部流传千年《尚书》是伪造的。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不在这里叙述。尽管《尚书》是一本伪书,但是经过历朝历代学者前赴后继的研究、注解,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精华,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是中华典藏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尚书》传世,衡水人做出重大的贡献

在这里必须重点提到一点,在《尚书》的流传中,有一位衡水人对《尚书》做出重大的贡献。他就是唐朝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他奉命编纂《五经正义》,其中《尚书正义》是《五经正义》的第二部,从此,《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

孔颖达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尚书》流传是中国典籍坎坷艰难流传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应该百倍珍惜。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华夏的精神和文明。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和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