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两个最大错误(曹操一生都活在矛盾中)

读了曹操的《短歌行》,都会被他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宽广胸襟所折服,但再听听同样出自他之口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会发现许邵说得没错,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曹操一生两个最大错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曹操一生两个最大错误(曹操一生都活在矛盾中)

曹操一生两个最大错误

读了曹操的《短歌行》,都会被他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宽广胸襟所折服,但再听听同样出自他之口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会发现许邵说得没错,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奸雄的面目出现,有豁达大度的一面,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也不乏狡诈敏感多疑的一面。他的双面性使他成为小说中最闪耀的人物形象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曹操性格中的双面性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在小说中,曹操因为多疑杀了不少人,比如吕伯奢的热情换来了灭门惨案;为防自己睡觉时被人暗算,他自导自演了梦中杀人的丑剧,不仅杀了忠心的侍从,甚至把看穿他伎俩的杨修也给杀了;对于许攸,虽表面交好,“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但背地里也屡耍手段;他虽然口上说着爱才,但连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也没放过,因疑其不忠,被他逼得服毒自杀。当他身患头疾时,神医华佗提出治疗方案,他反而怀疑华佗要谋害他,把千古名医也杀了。更离谱的是,为防后人掘墓,他在临死前还给自己设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从上述曹操的表现,可以肯定,曹操的多疑伴随了他一生,其程度严重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也就是说,多疑已成为他一生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由此可判断,他的性格发展并不健全,也就是有严重的性格缺陷。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固然基因对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成因离不开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那么纵观曹操一生,他都经历了些什么,这是我们揭开他多疑一面的重要依据。

原始家庭对曹操性格的影响

曹操原来不姓曹,本姓夏侯氏。曹操的祖父曹腾,原是宫廷里的小太监,专门伺候皇太子读书的。伺候一位皇帝不打紧,但先后伺候了四五位皇帝,这个人就有些了不起了,曹腾就是如此。

曹腾在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因而被封官进爵。晚年为延续自己的血脉,领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原姓夏侯,过继给了曹腾,因此改姓曹。由于得了曹腾的庇荫,曹嵩在官场也是平步青云,位列三公,曹氏家族自然也称得上显赫。

但是由于受门阀制度的影响,曹家只能被列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寒族”,远不能与士族豪门相比,社会地位要低很多。当时的社会地位不因官职大小或财富指数而论,而是因宗族血统而论。

曹操祖父曹腾作为一名宦官,自然谈不上什么高贵血统,尽管曹家加官进爵,但官僚士大夫位依然看不上他们。更何况曹嵩给太监当养子,更是为社会所不齿。因此,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在檄文里骂曹操是“赘阉遗丑”。

可见,曹操尽管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但因其祖父的原因,其家族实际是卑微的,不为周围人所待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种家族自卑感便会在潜意识中植入到家族的每个人心里。

比如,曹嵩给曹操起得名字叫阿瞒,这个名字意味深长,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想掩盖其宦官后代的身份。对于曹操,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家族的自卑无疑也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他的潜意识中,因而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自卑情结。

这种童年的自卑情结导致了成年后的曹操没有安全感,对人缺乏信任感,因而多疑成为了他的核心人格,其外在表现就是自负、刚愎自用。这是原始家庭对曹操的心理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对曹操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除了童年的生活影响之外,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东汉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由于政局的混乱,导致他们报国无门,转而追求道家的人性自由,但又恪守儒家礼教,因而在思想上形成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倾向,力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儒学是入世哲学,而道学是出世哲学,两者本身矛盾重重,要达到和谐统一,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这些士大夫们就会陷入自设的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痛苦与折磨之中。

曹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任职以来时常显示出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情操。比如,董卓祸乱时,他想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失败后匆忙逃出洛阳,被县令陈宫抓获,他对陈宫说了一番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祖宗世代蒙受皇恩,若不思报国,与禽兽有什么分别?我屈身跟随董卓,只不过是为了找机会杀了他,为国家除害。事不成,是天意!

一番话饱含儒家之志,但失败的结果,又让他陷入道家的顺其自然。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豁达,实际上只不过是得不到后的心理安慰。这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们的困境之所在。

当曹操成为掌管汉室的幕后权臣时,他在铜雀台的宴会上,依旧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并且还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

可见,儒家思想在他的心里还是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论权臣曹操可比征西将军曹侯分量要重得多,可他还是放不下曾经的梦想。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也曾对皇权蠢蠢欲动,但至死也没有染指皇位,这种矛盾的心理贯穿了他一生。

像所有当时的士子一样,陷入现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之中。也可以认为,这是本我和超我不能很好地协调,以致于他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他的双重性格中,一面扮演着正义之士,一面又展现出他的癫狂和残暴。理想和道德想要他成为一个忠君爱国流芳百世的周文王式的人物,因此,他不愿改朝换代。但在现实中,他权倾朝野,手握重兵,往前一步就是皇位,他是那么渴望成为人上之人。

长此以往,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人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多疑也就不足 为奇了。

此外,曹操在小说中还经历了几次鬼门关事件。比如他刺杀董卓失败被抓,命悬一线;后来他在追击董卓时,遭遇了埋伏,几经辗转才逃得性命。在宛城,由于贪恋美色摊上了大事儿,幸得典韦救急,他才从后门逃脱。再比如,他与马超大战于潼关时,大败而逃,马超为报私仇,穷追不舍。吓得曹操弄出个成语--割须弃袍,又得手下大将救援,才勉强逃得性命。

在曹操人生当中,像上述这些遭遇生死的事件并不少。这种高度紧张的逃亡经历,在他的心里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力,也对他多疑的性格产生影响。

曹操一辈子东征西讨,可以说有不少时光是生活在担惊受怕中的,时间一长,心理焦虑值就会升高,如果超过他所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疾病。比如曹操患有风疾、头疼病,与他过多的焦虑是分不开的。

曹操临终前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出现关羽、伏皇后、董贵人等幻觉,实际这表明,他已经出现了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了,因此,曹操还有些神经质。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曹操多疑的双重性格,一方面让他唯才是举、从善如流,但自身性格的缺陷却让他失道者寡助,尽管占尽天时,却仍旧不能统一天下,这实际上也是他的命运悲剧之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