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仅四年,而且三年是处于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根据传统礼制,他本想让长子朱标继承皇位,奈何太子朱三十七岁时因病早逝。

朱元璋是深爱长子朱标的,毕竟与马皇后生下他时,还尚在刀光剑影四处征战的艰苦岁月,可以说朱标陪伴着朱元璋的整个戎马生涯,感情上的钟爱无可厚非。

况且朱标本人儒雅随和,少有朱元璋身上的暴戾之气,这种相反的性格,反而使朱元璋对他异常喜爱。

由此,爱屋及乌,朱标死后,朱元璋看好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为朱允炆完全继承了朱标的儒雅博学的气质。就感情而言,朱元璋把孙子朱允炆看成是儿子朱标的化身。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1)

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对皇位的继承,还有另一番考虑。就是使皇位继承,要避免历史上的夺位之争,于是根据传统的礼制,又出于个人感情,就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

然而,朱元璋虽然千方百计想避免儿孙们争夺皇位,但在他去世之后,还是发生了夺位之争,而且发生了涉及面很广的战争。

这九五之尊的位置,从来充满诱惑。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之时,他的叔叔朱棣,即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早已对皇位虎视眈眈。

朱允炆登基一年后,朱棣便在燕京起兵,打着清侧君的旗号直逼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时长三年。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2)

朱棣为何"大逆不道"起兵攻打朱允炆?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一、姜还是老的辣

朱允炆登基之后,重视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他所依重的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可以说,都是儒家大成者。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天下之事,兵家之险,岂能由几个儒生之乎者也的谈论一番就能天下安宁。

朱允炆因为出身,因为他父亲是朱标是太子,传统礼制上说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但他毕竟太年轻,没有征战沙场经验,缺乏掌控朝局的能力。

他手下的这些儒学大臣,谈谈仁义礼智信尚可,但论到纵横谋略,沙场征战,身上的腐儒味道便显现出来。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3)

朱棣则不同,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深懂兵法,更懂得手握兵权的重要性,加上他本身天赋异禀,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如果说让他的大哥朱标当上皇帝,他或者心服口服,但让他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他心中老大不服气。

因为论才华、论经验,朱棣自认为远胜朱允炆。如果以现代语言来形容,朱允炆是小鲜肉,朱棣是老江湖。

朱棣在当燕王期间,早已看穿父亲朱元璋会以传统礼制来选定皇位继承人,但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认为新任皇帝必定会孙削弱其他皇子皇的势力,甚至诛杀,这是人性的必然。

其实,朱棣当燕王期间,就开始增加自己的实力,不断招兵买马,甚至将投降的蒙古兵纳为己用。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4)

二、兵不厌诈。

果然,朱允炆登基后,遵循着历史规律,立马进行消藩。他采取先易后难之策,逐步销去湘、齐、周、代、岷五位藩王之位,最后才对实力最强劲燕王朱棣下手。

朱棣毕竟是个百战之人,他未雨绸缪,早料到这一天的来临,他在燕京文治武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和南京的帝权形成对峙。

朱允炆还是很聪明,也是有防范的,他将朱棣的儿子扣在南京,说是为朝廷服务,实际上是当作人质。

朱棣始终是老江湖,每当朱允炆传召他到南京上朝,他就装疯卖傻,身体这病那病的不便上朝,他哪能自投罗网。

这种对峙之下,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心,并且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朱棣对于是否要造反,心中有着权衡,毕竟名不正言不顺,造反就要背负历史的骂名。

然而,不造反,自己藩王地位就要化为泡影,也负了一生的才华。他矛盾着,也纠结着,直到一个和尚姚广孝的出现。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5)

姚广孝认为朱棣更有治世才华,而且命中注定有九五之尊的福分。姚广孝的话让朱棣重新权衡,在纠结中坚定了信心。或者他本身就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朱棣便假装重病,命不长久,请求朱允炆放了在南京的儿子回来探望。

朱允炆太年轻,缺乏经验,不知是计,一时心软成千百恨,做了一个改变时局的决定,放了朱棣的儿子回燕京,这让朱棣没有了死穴,没有了后顾之忧。

朱棣捉到朱允炆派来的探子,以此为名,打上所谓清侧君的旗号浩浩荡荡进军南京。朱允炆手下之臣多是文人,征战沙场、排兵布阵之事,而朱棣南征北战,深谙兵法的朱棣相比还是逊色很多。

三年之后,史上的"靖难之役"结束,朱允炆仅在皇位上坐了三年,但他的结局颇为诡异,关于他的结局,历史上有很多传说,这也是历史谜团。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6)

三、斩草除根

朱棣攻陷南京时,南京一片火海,正史只写找到三具烧焦的尸体,被捉到的太监说,这是朱允炆、马皇后、朱文奎,但事实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有野史记载,甚至有所谓的文物出现,皆能证明朱允炆最后是从南京逃出来当了和尚。这种说法盛传甚广,在明剧《大明风华》之中,也是写朱允炆最后当了和尚。

在民间的猜测中,甚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寻找朱允炆,朱棣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不找到其人不罢休。

我认为,朱允炆于这场叔侄夺位之中,应当没有死。朱允炆身为帝王,无论如何,是正统继位,南京的护卫再不堪,也不会让他烧死于宫中。

至少他的心腹大臣方孝孺就没有死,虽然最后因为不愿归顺而被诛灭十族,但也说明,朱允炆依然未亡,相信战乱之时,方孝孺是誓死保卫着朱允炆的。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7)

传统礼制与能者居师的反思

明朝十六位皇帝,但明陵只有十三人,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不在其中。朱元璋葬在明孝陵,朱允炆尸骨不知所踪,朱祁钰则是因为朱祁镇的复辟,只是个"代理"皇帝般的存在,后来仅以亲王的礼遇下葬。

朱允炆的这个谜团估计是永远解不开,由他身上看到的是传统礼制与能者居师的矛盾。传统的说法,长子为父,长子的地位在传统的生活习俗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大到庙堂,小到老百姓的家庭,很多重要的决策或者活动,基本由长子说了算,但事实上,我们知道,一个家庭的很多事情,往往是最有钱的那个成员说了算。

朱允炆这个长孙,最后落得尸骨都未能进入到明十三陵,是因为碰上朱棣这样的"能者",由此乱了礼制伦理。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宿命 明朝十六帝之朱允炆(8)

但事实上朱棣登位后,确实使大明王朝实力大增,若由朱允炆统治,可能更厉害,也可能更差,但历史不存在如果,只存在事实。

礼制这种东西,它仅是对人类生活秩序的维护,相对理想化的展现所谓仁义礼智信,但忽视了人性的复杂,特别是欲望的追求。

一旦有能力者想打破这种秩序,传统礼制就会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所以规矩,都是由强者说了算。礼制有时是必需品,但有时是对人们思想的桎梏。世界上从来都是成王败寇,这从朱允炆的正统与朱棣的造反成功,可见一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