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白话译文(中庸注释十二)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庸白话译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庸白话译文(中庸注释十二)

中庸白话译文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孔子说:“道不会远离人。如果人因为行道而远离人群,就不能称作行道。《诗经》中说:‘伐木制作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手持斧柄伐木,用来制作斧柄,侧目观察,仍然会认为差得很远。因此,君子对待别人的过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能改过则止。忠恕以待人,就离道不远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道有四,我一样也未能做到:要求为人子者尽孝以侍奉父母,没能做到;要求为人臣者尽忠以侍奉君长,没能做到;要求为人弟者尽悌以侍奉兄长,没能做到;要求做朋友的先施信于朋友,没能做到。德常践行,言常谨慎。行有所不足,则不敢不勤勉力行;言而过其行,则不敢尽出。出言返观自己的行为,做事返观自己的言谈,君子又怎么会言行不笃实呢?”

【注释】

① 总说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四章引夫子之言,明修道之教与道不可离之意。道者,率性而已,岂远于人哉?为道,行道也。行道而远于人,是违性,非道也。己之性,即人之性,尽己斯尽人矣。以人治人,谓修道之教,不假外求,非如伐柯之取则犹远也。达道存乎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为道存乎事父、事君、事兄、施友之际。仁义礼智之端,喜怒哀乐之发,非言无以宣,非行无以著。故曰‘庸徳之行,庸言之谨’,曰‘言顾行,行顾言’。言行之发,可不谨乎?庸德庸言,亦《乾》‘九二’之言也。引此释庸之名,以明中节之和,修道之教也。以人治人,忠恕之道也。忠恕者,中庸之异名。尽己,忠也。推己,恕也。其本体曰仁,其大本曰诚。仁者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诚者尽性以尽人物之性是也。然《论语》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言‘忠恕违道不远’,何也?曾子教人明道者也,以全体大用之名言之,是指出忠恕之义。子思教人为道者也,以尽己推己之事言之,是为行忠恕者言。施己施人,盖为道而行忠恕者也。由忠恕行,虽或违于道,亦不中不远矣。《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前章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此言‘君子之道四’而五伦备矣。”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此章言治己治人之常道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道虽本于天,行之者在人而已。妙道精义,常存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不离乎交际酬酢应对之末,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出于天者也。若绝乎人伦,外乎世务,穷其所不可知,议其所不可及,则有天人之分,内外之别,非所谓大而无外,一以贯之,安在其为道也与?”

②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子思曰:孔子之言曰:道率于性,不外人伦日用之间,何尝远人?故为道者为人而已。若人之为道,必欲离人而求诸高远,便非所谓率性之道矣。”

宋·卫湜《礼记集说》:建安游氏(酢)曰:“仁,人心也。道,自道也。则是道不离自心而已,夫何远之有?人之为道而不本于心,则违道也远矣,故终不可以入道。”

延平杨氏(时)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道岂尝离人哉?人而为道,与道二矣。道之所以远也。执柯以伐柯,与柯二矣,为道之譬也。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为道而远人之譬也。执柯以伐柯,其取譬可谓近矣。睨而视之,犹且以为远,况不能以近取譬乎?则其违道可知矣。”

河东侯氏曰:“前章言道之大也不可载,小也不可破。子思又恐学者穷高极远,游心天地之外以求所谓道者,则其于中庸也远矣。故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③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柯,斧之柄也,而求柯于木,其尺度之则固不远矣。然柯犹在外,睨而视之,始得其则。若夫治己治人之道,于己取之,不必睨视之劳,而自得于此矣。故圣人推是心也,其治众人也以众人之道而已,以众人之所及知责其所知,以众人之所能行责其所行,改而后止,不厚望也。”

延平杨氏曰:“‘以人治人’,仁之也,伊尹以斯道觉斯民是也。‘改而止’,不为已甚也。盖道一而已,仁是也。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则道其在是矣。然其道终不可为乎?曰:自道言之,则执柯伐柯,犹以为远也。自求仁言之,则唯忠恕莫近焉。故又言之以示进为之方,庶乎学者可与入德矣。”

吴兴沈氏(清臣)曰:“仁义礼知之心,道之所自存,人皆有之。《孟子》所谓‘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皆有是理,特未之觉耳。君子以是理而治人,俾改其所止。”

江陵项氏(安世)曰:“‘执柯伐柯’至‘改而止’,谓修道者以人之道治人之形,使改其不合乎人者而合乎人则止矣。岂有费哉?‘忠恕违道不远’至‘君子之道四’,此以人治人之目也。”

④ 忠恕违道不远

朱熹《章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此所以言违道不远。孔子谓吾道一以贯之者也。其治己也以求乎人者,及于吾身事父、事君、事兄,先施之朋友,皆众人之所能尽人伦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性焉,君子不谓之命,则虽圣人亦自谓未能。此舜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瞽瞍底豫者也。故君子责己、责人、爱人有三术焉。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

海陵胡氏(瑗)曰:“忠恕之为道,不远于人情。忠恕积于心,发于外,所为必中。不劳思虑,自然合于人情。是则执柯伐柯尚劳顾视,犹以为远者,言忠恕近人情之甚也。‘忠恕违道不远’者,此复言忠恕之美也。道者,五常之总名。违,去也。去道不远者,夫忠恕以博爱言之仁也,以合宜言之义也,以退让言之礼也,以察于物情言之知也,以不欺于物言之信也,故曰‘违道不远’。”

高要谭氏(惟寅)曰:“中庸之道,合内外彼己而为一,故以忠恕求中庸,极为切近。昔曾子指忠恕便为夫子之道,而子思却因忠恕以见道之不远,何也?曾子所指诚者之事也,天之道也。子思所记诚之者之事也,人之道也。夫子尝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正合子思所记之说,乃学者以人求天之事也。《孟子》从而为之说,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亦言诚之者之事,以人求天者也。以人求天,行之不已,其至则与天道为一。学者欲求至于圣人,当自体忠行恕而积之可也。何谓体忠行恕?下言‘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即夫子开示体忠行恕之微旨也。”

新定顾氏(元常)曰:“盖人之情,切责之意,每施于人而不喜施于己;宽假之意,每施于己,而不常施于人。圣人不然,以其施于人者而施于己,以其施于己者而施于人,是为如心,是夫子之所谓恕。”

⑤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宋·卫湜《礼记集说》:延平杨氏曰:“圣人岂有异于人乎哉?人伦之至而已。孔子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皆曰‘未能’者,不敢居其至也。君子之学,常若不及,犹恐失之。自谓能焉,其失远矣。”高要谭氏曰:“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常道,虽甚易知,甚易行,及其至也,圣人亦有所不能知,亦有所不能行。夫子若曰吾于此道自谓能尽之,则天下之人皆知其易而不知其难,且将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自以为有余而不勉其所不足,不务力行而唯以虚言相尚,固有所行未极其至,而所言先过其实者矣。故夫子以身示之曰此四者虽常道,若其至处则吾皆未能也。此示学者体忠行恕之旨也。”四明宣氏(缯)曰:“道之在人,人皆可能,及其至也,虽圣人犹以为难。君子之道四,人伦之大者莫过如此。孔子以恕求诸人,不敢以其难者责诸人;以忠责乎己,不敢以其易者信乎己。”

⑥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郑玄《注》:“庸犹常也,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宋·胡瑗《周易口义》:“庸,常也。言九二之君子有圣人之德,故俯仰循理,从容中道,至于常言必信实,常行必谨慎,是由其性至明,故出处语默,皆合于中和之域,然后口无可择之言,身无可择之行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高要谭氏曰:“吾于常德则行之而不敢已,吾于常言则谨之而不妄出。”林氏(垧)曰:“人情于常者易忽,而圣人尤所加意也。庸德必行,庸言必谨。岂以常而忽之哉?”

⑦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宋·卫湜《礼记集说》:高要谭氏曰:“吾于常德则行之而不敢已,吾于常言则谨之而不妄出。又言自知有所不足,则勉强而力行;自知行有余力则尝抑之而不敢尽出。”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行易至于不足,不敢不修徳而益勉其行。言易至于有余,不敢有尽言而益求其谨。惟谨之至,则所言者皆与所行相顾而无言过其行之虑,所行者亦与所言相顾而无言不逮行之患。”

⑧ 言顾行,行顾言

孔颖达《疏》:“‘言顾行’者,使言不过行,恒顾视于行。‘行顾言’者,使行副于言,谓恒顾视于言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无是行也,不敢苟言以自欺,故言顾行。有是言也,不敢不行而自弃,故行顾言。言行相顾,知造乎诚,实以自信。此君子所以慥慥造乎诚实之谓也。”

【按】“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是孔子自谦之辞。“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与《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意思接近。孔子有大人之德而执中道,即九二“龙德而正中者也”。宋·胡瑗《周易口义》以之评价孔子:“又若仲尼,万世之师,其功配天地,其明并日月,然且尝言‘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以仲尼之于四事,岂有不能哉?盖圣人虽有大善于世,而不自伐也。‘德博而化’者,此言既有中正之德,其言常信,其行常谨,又能防闲其邪恶而存其至诚,有大善而不自伐,故其德广而化行于天下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