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牛奶和煮鸡蛋能长期吃吗(牛奶易生湿鸡蛋难消化)

民间一直有‘早餐吃得像皇帝’的说法,证明了早餐在一日三餐中的重要性。一天中的清晨就如四季里的春季,阳气升发,缓慢而放松,气机才会顺畅,体质才会强健。如果在这时候安排孩子吃一些有助于脾胃阳气升发的早餐,就可以让孩子身体更强壮。那么冬季的早餐具体要怎么吃?今天就来好好地讲一讲。

热牛奶和煮鸡蛋能长期吃吗(牛奶易生湿鸡蛋难消化)(1)

吃早餐,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法则,具体包括什么:

第一,“天时”:指的是吃早餐的时间和季节。每天早上的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间,也是吃早餐的黄金时间,在9点前吃完早餐,到了脾经当令的9点到11点,食物营养会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另外,早餐的内涵也要根据季节、气候的特点来安排,比如冬季阳气内敛,需要敛藏养阴,气候特点是寒和燥,就要适当选择暖脾胃、滋阴、润燥的食材。

第二,“地利”:指的是居住地的饮食习惯以及当季的食材。比如生活在北方的孩子以面食为主,早餐可以安排面条;而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一般以大米为主食,早餐会安排粥。而冬季应季的食材就可以选择一些根菜,如白萝卜、莲藕、山药、芋头等。

第三,“人和”:指的是要根据体质、症状来安排早餐。比如孩子消化好时适当吃点牛奶、鸡蛋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孩子消化不好就要安排易消化的早餐,比如粥、面条。比如阴虚的孩子可以安排点滋阴的小米粥、鲜百合粥,脾虚的孩子可以吃点健脾胃的面条等。

总的来说,给孩子安排早餐要关注“天、地、人”三大方面,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越是年纪小脾胃越娇弱,就越要注意这三点。

热牛奶和煮鸡蛋能长期吃吗(牛奶易生湿鸡蛋难消化)(2)

消化好、脾胃好的孩子可以吃牛奶 鸡蛋

牛奶性微寒,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鸡蛋性平偏温,味甘,归肺、脾、胃经,能补益脾胃。一直以来,在家长心目中牛奶和鸡蛋的搭配是最有营养价值的,对于这点我不否认。

但我一直强调,孩子是否能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关键是看孩子的脾胃状态。如果孩子积食、脾虚,那么吃再多再好的食物都不能吸收,还会停滞在脾胃形成“积”,久而久之,没有得到妥善的消导,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虚。

那么,牛奶和鸡蛋到底要怎么吃才是对的呢?当孩子消化好、没有病痛的时候可以把牛奶和鸡蛋作为早餐,但绝对不建议天天吃。白煮蛋的营养价值最高,但也最难消化。一般来说,不建议学龄前孩子吃。而学龄期的孩子一天吃1个鸡蛋就够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吃完牛奶、鸡蛋后积食了就不能再吃了,要及时地消食导滞。

另外,牛奶偏寒,也能生津润燥,比较适合阴虚火旺的孩子用,但如果是脾虚湿困、痰湿体质、老感觉有痰、容易积食的孩子就不太适合了。同时,建议选择配方奶,纯牛奶要先热一热再给孩子喝。

热牛奶和煮鸡蛋能长期吃吗(牛奶易生湿鸡蛋难消化)(3)

脾胃虚的孩子可以选择米粥、面条

元代医家曾世荣曾说:“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意思是让孩子忍一分“饥饿”可以减少对脾胃的损伤,自然无需服用调理的药剂。想要孩子的脾胃健运,除了让孩子保持“一分饥”,还要懂得给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早餐也不例外。特别是有积食、脾胃虚弱的孩子,早餐可以选择米粥或者面条。

我们先来说说米粥。冬季最适合孩子吃的早餐就是米粥,能起到养胃益气,滋补津液的作用。明代的李挺说:“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冬季的早餐吃一碗热粥更容易被吸收,更能唤醒疲弱的脾胃。另外,冬季天气干燥,燥邪最易损伤津液,适当地给孩子喝粥可以很好地润燥生津,比如陈皮粥、小米粥、沙参玉竹瘦肉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面条。面条的成分大多都是小麦,中医讲,小麦味甘、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小儿脾常不足,当孩子消化不好、脾胃虚弱的时候吃点面条可以健脾养胃,比如番茄素面、阳春面都可以给孩子吃。

热牛奶和煮鸡蛋能长期吃吗(牛奶易生湿鸡蛋难消化)(4)

冬季的补肾早餐,这些食材可多吃

入冬以后,外界的阴气将会达到一年之中最盛的时候,而阳气也是最弱的。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家长就要注意给孩子积攒能量,这样孩子明年一整年的阳气都会充沛,才能更好地抵抗外邪,茁壮成长。

冬主肾,肾主藏精,入冬后家长要注意帮孩子养肾以固精敛阳。如果冬季肾气补养得好,孩子的体质基础就会大有改观,来年的病痛也会变少。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吃核桃、栗子、腰果、芡实、山药、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但养肾的前提是健脾。脾化生后天之精,不断输送至肾,充养先天之精,使之生化不息。脾胃强健,消化状态好才能接纳和吸收营养,孩子才能补得进去。反之,孩子脾气不足就会用到肾气来补,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肾阳。

所以冬季补肾的同时还是要顾护脾胃,注意孩子三餐饮食,做好调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