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


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1)

文|小墨

古人常说:政者,正也

不管是为官还是做人,讲正气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根本,先秦古籍记载,在我国的三皇五帝时期,官长称为“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正”都是从官员的总称,他们的作用就是主持公正,坚持公正从政,遵守基本的准则。

孔子就以“身正”为标准,把人划分为君子,贤人,小人,斗筲之人。

君子贤人在位执政,就会奉行仁政德政,则政治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否则就会有暴政苛政,天下将会大乱。

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2)

梁惠王对孟子说:

“我们晋国是天下最强大的,这您是知道的,到了我继位执政的时候,在东方败给齐国,大儿子战败,在西面被秦国夺取700里土地,南方又受辱于楚国,深以为耻,很想替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报仇雪恨,应该怎么做呢。”

孟子此时就说:

“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地盘,就可以称王于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残酷刑罚,对百姓减轻负税,让他们努力种地,赶紧除草,对于青壮年加强道德修养强调孝顺,对兄长敬重,对国君敬重,对朋友讲信义,在家侍奉父兄,走出家门侍奉长官和君王,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对付秦国楚国,这样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武器了。”

最后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就是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你千万不要怀疑这一点。

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3)

这就是所谓仁者无敌的核心智慧,作为君王对百姓减轻惩罚,减轻赋税,实行仁政;作为家人,对于父母孝顺,对于兄长敬重,对于朋友讲信义,侍奉父兄;走出家门,也侍奉长官和君王,那么天下将会大治,这和孔子所说的仁政是同一个道理。

这就是儒家中提倡的仁政主张,只要秉持仁政的状态,便有一种“无敌”的结局。

不光是在古代,在现在这样一个发达的年代里面,仁政仍然是最好的管理策略,也是为政之人必须秉持的一个道德准则。

如果管理的层面失去了“仁”,那么管理体制也失去了灵魂,必然会有大的混乱,从其他国家的状态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智慧印证,不以仁政为基本准则,结局难以管理。

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4)

汉朝时期的严延年,做了河南洛阳的官,但是手段残忍,喜欢暴力,别人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屠伯”。

有一天他的母亲去洛阳看他,但是走在路上的时候,就看到很多犯死罪的犯人,他的母亲特别吃惊,见到严延年之后,责备他说:“你很侥幸的做了父母官,所管理的地方方圆1000多里,但是没有听说你用仁义教化百姓,也没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刑罚杀戮,过度加重,用来建立你的威严,这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

严延年听了,立刻向母亲磕头认错,亲自给母亲驾着马车,回到了衙门。

过完年之后,他的母亲又告诉他说:“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因为犯了罪,受到刑罚,我还要到其他地方还为你准备坟地。”

说完他的母亲就走了,后来严延年果然因为自己的行事问题,犯了死罪。

孟子得道者多助注释(孟子得道者多助)(5)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深刻教化着人们明白人格的力量和作用。

孟子也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也是得民心拥戴的必要底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