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

唐有诗,宋有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引以为傲的两颗明珠。为了更好让人理解和学习诗词,很多诗词大家会把一些非常好、适合理解并且有代表性的诗词收录成选本,其中由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于1924年编订的《宋词三百首》是宋词最流行的选本。

朱孝臧他的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所以这版选本中婉约派词人作品比较多,初版其中吴文英词24首,周邦彦22首,姜夔16首,晏几道18首,而李清照仅7首,豪放派代表苏轼12首,辛弃疾10首。后经过两次增删,最后的收录情况是:词人82人,词285首,其中辛弃疾由原来的10首变成12首。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1)

作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其佳作甚多,光流传下的词作就有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光语文书中他的作品就占很大比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六首未曾入选《宋词三百首》的辛弃疾代表作,这六首词经典无比,流传甚广,大家都耳熟能诵,最后一首更是杀意十足,表达了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豪情,话不多说,先睹为快。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2)

《清平乐·村居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生活画。其实这是作者自从南归以来,与当权者政见多有不合,在贬谪期间写下的,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而是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心。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诗通过少年和如今的对比描写,来加深作者内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人生的无奈之一,可能就有回不去的曾经,到不了的未来这两件事。辛弃疾这一首词,真可谓是道尽人生无奈,曾经年少轻狂气盛,如今老来回首沧桑,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独自神伤。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在南宋这个偏安一隅的朝廷下,能做的很少。南归的日子里,他做得最多的事可能就是登楼远眺,直到他白发苍苍,年老体衰,他还在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1204年,这一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登上了镇江北固亭,凭栏北望,写下这首词,三问三答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讽刺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甘愿沉沦的南宋朝廷。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5)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看多了辛词的豪言壮语,殊不知“铁汉”,也有柔情之时。这首词是辛弃疾作品中风格上比较婉约的一首词,主要也是离情别绪,作者交代是替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所写,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则寄托的是词人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这首词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两句,相信读懂已是过来人。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真是太美了,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头顶明月疏星,面迎稀雨风清,眼前别枝惊鹊,耳闻蛙声蝉鸣,稻花飘香扑鼻,心情一片美丽。全词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是一幅乡村生活淡墨画,如何让人不爱。

辛弃疾十首冷门诗词(辛弃疾落选宋词三百首的六首好作品)(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凑弦,操练,点兵,出发,战争场面更为极为壮观,的卢飞快,弓弦霹雳...... 前面九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纷纷杀敌的壮观场面,让读者意犹未尽,没想到作者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面有多酣恣淋漓,最后两句就有多失望,全篇读下来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