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1038年到1044年,是第一次宋夏战争,结束的标志是庆历和议。

公元1064年到1066年,是第二次宋夏战争,结束的标志是李谅祚崩。

公元1081年到1086年,是第三次宋夏战争,结束的标志是宋神宗、梁太后和李秉常相继去世。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1)

战役是事件性运动,战争是趋势性运动。事件性运动,一般会有清晰而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趋势性运动,则或者是明确的大事件划分,比如庆历和议、澶渊之盟;或者是新旧交替划分,比如第二次、第三次宋夏战争。传统国家是君主主权。因此,旧君去世、新君登基的划分,更为明确。

公元1081年的灵州之战,是第三次宋夏战争的高峰之时。

但战争远还没有结束。一个原因是没有形成庆历和议那样的大事件,另一个原因是新老交替在宋朝和西夏都没有出现。

但是,经此一战,北宋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宋神宗恢复定难五州的雄心壮志,已经荡然无存。北宋的西北战略,由主动进攻变为积极防守。

注意,这里是积极防守。

北宋对西夏,在实力上是碾压的。所以,即便灵州战败,北宋也有实力遏制西夏。因此,接下来,北宋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积极防守。

公元1082年,北宋发现了一个关键遏制点,即横山地区。西夏与北宋在南部地区没有明确的边界线,而是一片广袤的地带。从陕西关中平原向北,首先是由六盘山、横山等组成的陕北山脉;陕北山脉再向北,是陕北沙碛;跨过这片沙碛,则是西夏腹地。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2)

所以,无论是北宋进攻西夏,还是西夏进攻北宋,在陕西方面都要穿过沙漠。于是,横山这个关键点就非常重要。

西夏穿越沙漠行军,需要到横山地区集中休整,蓄力之后,再发起进攻。所以,只要控制住横山一带,就可以把沙漠当成天堑,隔绝西夏人的进攻。即所谓“以包横山,使夏人不得绝沙漠”。

于是,北宋需要在横山建造一条坚固防线。公元1082年,七月,经多方考察,北宋开始银、夏、绥三州的交界之地建立永乐城(又名银川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

北宋这么干,西夏自然不能坐视不管。横山筑城就是对西夏的威胁。北宋以横山为跳板,能够随时陕北沙碛进攻西夏。因为北宋有这个实力。而失去横山,西夏则无法对北宋实现威胁。即便进攻,也只能以疲敝之师应对早有准备的宋军主力。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3)

但北宋基建效率太高。二十多万民夫一起动手、十四天完成永乐城,建立了横山防御工事。永乐城是主阵地,还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砦栅。这一通操作,完全没给西夏反应的时间。

但是,西夏骑兵还是冲过沙碛、兵临永乐城。

公元1082年,九月,西夏举国出动,号称三十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永乐城之战,继承了北宋对外战争的一贯调性,又是一场窝囊的败仗。

首先,是被动,宋军再一次被西夏包围。

其次,是混乱,陕西宋军无力互相协调。

第三,是内斗,宋军将领之间都不是救援不力的问题,而是巴不得对方死。

重点说一下宋朝将领间的内斗。此次内斗还是要溯源到北宋朝堂,甚至直接要到大宋皇帝宋神宗身上。

最初提议经营横山地区的,是陕西边将种谔。老将军派自己的儿子亲赴朝堂,上书宋神宗,建言在横山一带筑城。

然后,宋神宗同意了。但筑城这么大的事情,朝廷必须亲自指挥。于是,派来了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押班李舜考察筑城事宜。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4)

这时候,筑城横山的战略决定权和执行权,就被朝廷收走了。

如果徐禧、李舜这两个人堪比张良、萧何,那也行,证明了皇帝神武、朝廷英明。然而,这两个人却是一对儿书呆子,完全照着地图来。

永乐城的选址,在地图上看,怎么看怎么好。但是,老将种谔是打过仗的,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永乐城附近没有水源。只要被包围,便必死无疑。然后,在修城和驻守这件事上,种谔开始不听调遣了。地方官干中央官,而且还是干皇帝身边的内朝官,那肯定是怎么干怎么死。于是,种谔连降三级,被赶到延州守城。

之后,筑城永乐以及主持横山防务的任务,就落到给事中徐禧身上。而这家伙的战场神操作,绝对属于连续穿越级别的存在。因为历史上的典型败军之策,徐禧全用了个遍。

马谡失街亭,因为街亭没水,蜀军先被困死、再困兽犹斗、最后直接报销。这是前车之鉴。

而从筑永乐城开始,徐禧就准备把自己打造成北宋版的马谡了。西夏大军开到之前,将军高永享再一次指出了缺水的问题,即“城小人寡,又无水,不可守”。徐禧却认为这是动摇军心,然后把高永享送进了监狱。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5)

隋灭南朝陈,五十一万隋军四千里长江列阵,而陈后主却死活不信。这是昏聩的极致。

西夏的举国主力全速开进。宋军的前哨探马频繁回报。而徐禧呢?“驰告者十数,禧等皆不之信”。这家伙居然不信,虽然不是皇帝却也当了一回陈后主。徐禧必须要做一个听得到炮火的前敌统帅。

以卵击石、以少敌多,基本都找不到像样的战例可供参照,因为往往都是逼不得已。这是兵家大忌。

夏军二十万主力已经屯兵泾原,先锋部队以王牌铁鹞子开道。而永乐守军有多少?有七万说、三万说以及一万说。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永乐城和横山防御体系的问题。除了永乐城,还有很多砦、堡要塞,都要驻守军队。看到夏军到来,徐禧不仅不慌,反而打了鸡血,非要出城跟西夏的铁鹞子硬刚。

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师、不鼓不成列,这叫战之以礼,却遗笑后世。这是愚蠢之鉴。

比至,夏兵倾国而至,永享兄永能请及其未陈击之。禧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

兵临城下的西夏倾国主力,立即渡河列阵。这就准备开打,根本没有废话。这时候,将领高永能建议迅速出击,先趁人之危、打个胜仗再说。然而,徐禧这家伙却要胜之以武,等他们过了河、列完阵,咱们堂堂正正地打。不知道的话,还以为徐禧是从春秋时代穿越过来的。

再一个神奇的找死,就只能是徐禧的发明创造了。徐禧竟然放着坚城不用,玩起了主动出击,非要跟西夏骑兵打野战。

宋军营建横山防线、修筑永乐城,是为了什么?当然可以屯兵,但主要是搞防御。城修好了,你就用啊!把城门一关、把辎重备足,看西夏骑兵怎么爬城墙。但是,徐禧非要出去搞野战。

珍白禧曰:“今众心已摇,不可战,战必败,请收兵入城。”禧曰:“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

将领曲珍汇报说敌人太多,还是精锐,前锋是王牌铁鹞子,咱们打不过,赶紧收兵入城吧。然而,徐禧却非要当拼命三郎,把军队拉出去跟西夏人硬刚。你要是这么干?大宋朝廷派二十多万民夫修永乐城,还有什么意义。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6)

两军交战,宋军真的打不过。因为西夏是拿出了老底子死磕的。鄜延选锋军最是精锐,却瞬间被打垮。西夏人趁势掩杀,宋军死伤无数。随后,就是马谡怎么败、徐禧怎么败。因为永乐城真找不到水源。

水砦为夏人所据,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但是,徐禧比马谡要幸运得多。因为宋军还有突围的机会。于是,将领们建议拿出钱来组建敢死队,从城南突围出去,至少能保存十之七八的力量。然而,徐禧不干,非要玩死守,就在永乐城跟西夏死磕。

珍度不可敌,又白禧,请突围而南;永能亦劝李稷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将走免,禧、舜举、稷死之,永能没于阵。

一将无能、害死千军。永乐城之战,宋军就是这么败的。据种谔奏报,“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馀人皆没”。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宋朝为什么没有派出援军?陕西战区常年重兵云集。而横山离宋军大本营更近,离西夏腹地更远。

二是这个徐禧到底是哪路神仙?大宋朝堂怎么派了这么一个“人才”,当真是个空前绝后的极品。

能够及时支援永乐城的,有两路宋军:

一个是种谔所部,正在延州守城。但是,种谔因为徐禧所以连贬三级。能放下这种私人恩怨的君子,多在演义小说,现实世界几乎不存在。所以,种谔巴不得徐禧赶紧被西夏人弄死。关键是种谔早就认为永乐城守不住,因为没水。所以,他不会去送死。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7)

另一个是沈括所部,但沈括所部不足万余,同时这家伙耍滑头绝对是一流的。先是说“欲分兵救永乐城及应接粮道,为贼大兵所隔,不得前”,我去救了,但被挡住了,没救成。后是又说“已转战往绥德城,部督将兵照应诸寨”,我去救绥德了,绥德才是“国之门户”,于是“宁释永乐而救绥德”。

两路宋军,一路见死也不救、一路没工夫去救。徐禧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万人嫌。再加上他的那些个战场神操作,我们就不得不问他到底是哪路神仙。

徐禧这路神仙,就是被宋神宗给放出来的。宋夏交战,宋军屡战屡败。原因总会溯源到的大宋官家身上。因为徐禧这种神仙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少有志度,博览周游”,徐禧玩得是古代纵横家的路子,彻底不走科举这条路。但是,苏轼的老爹苏洵,那么大的本事,都没能靠纵横游说上位,徐禧也不会有啥希望。因为科举是大宋的人才晋升通道,要上位必科举(当然荫庇也行)。

但是,徐禧比苏洵幸运,他赶上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徐禧及时献策:你看我这韬略怎么样?然后,被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重用了,以布衣充检讨。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8)

再后,徐禧的献策被宋神宗看到了。王安石变法最缺的就是人才。因为保守势力太强大,保守派精英大多看不上王安石。所以,徐禧的献策,居然直接递到了宋神宗的案头。

宋神宗一看徐禧这文章,觉得还行,“宜试于有用之地”。后来,还亲自面试一番。于是,徐禧的纵横游说之学终于派上了用场。召见之后,宋神宗大喜过望: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

随后,徐禧开启了飙升之旅,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归根结底,这家伙只是刚刚晋级到内臣和小臣,跟大臣和外臣没法比。大臣以道侍君,如司马光、王安石;外臣以义侍君,如种谔、范仲淹等。那小臣和内臣呢?

“得任则治其职,受事修其业,思不出其位,虑不过其职,竭力致诚,忠信而已”。这就是小臣、内臣该干的事。简单说就是忠于职守、好好干活,没事别瞎掺和,大事轮不到你们。

然而,宋朝皇帝的一贯风格却是信不过外臣,尤其是封疆武将,甚至也信不过大臣。所以,清朝皇帝用奴才、明朝皇帝用太监,宋朝皇帝就用内臣和小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个府是丞相府,扩大引申为朝廷,都是正儿八经的命官;而这个宫是皇宫,皇帝想用谁就用谁,太监、内侍、奴才都行。前者是制度性人才,走流程走出来的精英;后者是皇帝用着顺手的,可以不按制度、也可以不走流程。

而从宋太宗开始,内臣外放就成了宋朝官场的常态。而徐禧这种神仙肯定要被放出来的,最后也真被放出来了。

宋夏之间三大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9)

那么,徐禧忠于大宋吗?战死也不投降,他必须是忠于大宋。徐禧有能力吗?“禧日怀二烧饼,往来巡城,亲以矢石击贼,困则枕卒股假寐,士皆扶疮忍渴以拒贼”。临危不乱、身先士卒,徐禧这也没问题。

但徐禧却有三个致命伤,一是专业性太差,跟种谔这种老将没法比;一个是不会搞关系,被围了竟然没人救;一个是过于自信,已经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而徐禧的所有战场神操作,全是纵横家要建功立业的套路。西夏人来了,他为什么不害怕?因为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纵横家折腾来折腾不去,不就是要折腾这么一个机会吗?

徐禧不是大宋官场的产物。大宋科举,严苛地走流程,轮不到徐禧这种人上位。但是,大宋官家却可以,而大宋官家长期重用内臣和小臣,所以更可以。赵氏皇帝总会不合时宜地向前线输送徐禧这种“人才”。

而宋军之所以败绩不断,就是因为总有一些内臣和小臣被放出来。机关翘楚当了方面军司令,这就是内臣干了外臣的事、小臣干了大臣的事。“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但赵宋皇帝一直喜欢这些好用而没有用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