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

文|我只是个码字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转发!


在这次疫情当中,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像我们的国家,在疫情爆发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经济的损失挽救国民的生命。每一个公民,平等对待。

疫情的初期,爆发地只在我们国家。如今,我们国家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的疫情,已呈现爆发趋势。

一些国家,为了国家的经济,不惜牺牲国民,与我们的治理措施相差巨大。通过这次的疫情,我才真正明白,出生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多么幸运。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1)

在这段闲暇时间里,我看了《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看完电影,让人不禁感到心疼,心疼出生于这些国家的孩子们。

01 面对孩子,父母是否担负起了责任?

《何以为家》的主演赞恩,不是一个职业演员。电影剧情在现实生活中,赞恩是真真切切经历过。电影的剧情,其实是很多中东家庭的缩影。

赞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父母把他生下来。这个理由,听起来貌似荒诞至极,却是真实发生在现实当中。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每一个生下孩子的人,能够有资格被称为父母。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2)

电影的主人公赞恩,仅有1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本应该在学校里读书认字。但赞恩,却不得不整日整夜地为家庭奔波劳累。他的家庭,是一个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作为赞恩的父母,甚至将自己11岁的女儿萨哈,强迫嫁给房东,以此换来房子的居住权。

并不是每一个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被称为父母。赞恩的父母,生下了自己的七个孩子,却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面对贫穷的生活,赞恩的父母并没有尝试去改变。没有尝试去工作,去赚钱,去改变已有的生活现状。对于孩子,没有担负起应该负有的责任。他们认为的孩子,只是生活的一个筹码。

在法庭上,赞恩控诉父母。他的父亲为自己辩解,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该如何带好孩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赞恩的父母也是一个受害者。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3)

赞恩的父亲,从小也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亲戚们跟他说,孩子越多越好。他也并不懂到底应该如何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赞恩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

这是黎巴嫩一些家庭的常态,这一部电影,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却能够让每个人,去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能否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

02 赞恩、拉希尔和赞恩父母对比所形成的反差

赞恩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打打骂骂,和拉希尔照顾自己儿子约纳斯、赞恩照顾约纳斯形成强烈对比。

一个是充满暴力的家庭,一个是充满爱的家庭,两个家庭的环境,对于家庭中的孩子成长,影响很大。

赞恩的父母,为了自己生活,卖掉自己女儿萨哈。赞恩为了保护妹妹,挺身而出,迫于现实又无法阻止这一切,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4)

在路上,赞恩遇到了独自带着儿子、生活于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妈妈拉希尔。与赞恩父母卖女儿萨哈事件进行对比,杂货店老板同样想买拉希尔的儿子约纳斯。

但拉希尔始终没有妥协,即使剪掉自己辫子卖钱维持生活,也不会卖掉自己儿子约纳斯。

在拉希尔被警察抓走之后,只留下赞恩和约纳斯。赞恩可以选择抛弃约纳斯,独自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但他并没有,而是选择继续帮助拉希尔照顾约纳斯。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5)

这两件事情,和赞恩父母卖掉自己的女儿萨哈事件形成强烈对比。同样都是把孩子生下来,一个生而不养,另一个担负起作为父母的责任。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并不是每一个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被称为父母。生而不养,已然没有资格拥有父母这个称号。

03 作为父母,要对自己的儿女负起责任

从电影《何以为家》,我们的这些父母,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作为父母,要如何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育儿先育己,身为父母,先问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为了孩子,我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变我自己?”

有一些父母,只是因为意外怀上孩子,只能够将孩子生下来。将孩子生下来之后,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累赘和负担,动不动就向孩子发脾气。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6)

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二战期间,曾经对孤儿的身心发展发展状态进行过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幼年时期母爱剥夺,会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John Bowlby用依恋来解释宝宝和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依恋类型。

1、一直给糖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A饿了,哇哇大哭。妈妈一直在身边,她们能够立刻过来,把宝宝抱紧,温柔抚摸宝宝。立刻满足宝宝的需要,给宝宝喂吃的、喂喝的、亲吻宝宝、跟宝宝温言细语。

这种类型的宝宝,在生活中能够跟陌生人沟通并表示出友善。在他们长大之后,即使受到伤害,他们都能够很快恢复过来,能够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不需要向外界索取安全感。

2、爱给不给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B也饿了,哇哇大哭。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就屁颠屁颠跑过来,给宝宝喂食,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无论宝宝怎么哭,妈妈都不理睬。

这种类型的宝宝,一方面想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离开。他们既焦虑、又矛盾、又别扭。他们长大之后,会很难建立起一段关系。即使是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之后,会对恋人患得患失、过分依赖。

3、一直没糖型

同样举个例子,宝宝C饿了,哇哇大哭。妈妈要不压根就不在身边,要不就直接来一巴掌。宝宝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不爱他,妈妈靠不住,根本就没有“糖”。

他们长大之后,会对人际关系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他们对世界和他人不信任,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

在宝宝的幼年时期,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是至关重要的。这会对宝宝长大后,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造成重要影响。

04 结语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给读者很多思考。特别是电影中赞恩在法院中起诉父母,为何他们要给予自己生命。

电影中的主人公赞恩,其实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空洞眼神,不是演技,而是发自内心的表现。贫民窟生活的一切,他都经历过。

讲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电影(何以为家面对孩子)(7)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赞恩生活会是如何,希望能够像电影最后的那一笑一样,拿到护照,开始他自己幸福的生活。

这部电影,给父母、孩子都有所启示。作为父母,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像影片中的拉希尔一样,无论世界是如何残酷,母亲的爱,都是孩子生存与世间、抵御外界伤害的最后铠甲。

只要这层铠甲在,孩子就不会直面这个世界的所有伤害,而这,便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最核心意义所在。

何以为家?只有父母付出自己的爱给孩子,孩子才会有一个家!

全文完!

「我只是个码字的」,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专注于写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