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

中华礼 义之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内心丰盛的外显,“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曾经的‘礼仪之邦’已是真正的‘礼崩乐坏’,生活中基本见不到礼,故有人曰今日中国,已经是个无礼的国度。言虽偏激,但差不远,君不见今日的中国人,见面不行礼,称呼不循礼,仪式不知礼的现象比比皆是。哪里还有我们前贤说的:千教万教教礼仪,千学万学学求真?礼者,恭敬而已。

有学者说:要与时俱进,内心真诚就好,就现在的礼握手礼、鞠躬礼也罢。然而,非也非也,不是存在就是合理的。问题是现在的礼有问题。一来太少;二来太乱;三来太与中国文化无关。所以还是研究汉礼借鉴与传承。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我们古代中国常行“趋礼”,即长者或尊者面前走过时,一定要敛身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中国古代的人们日常见面态度热情,也彬彬有礼。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外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男士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抱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微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拱手作揖之礼,也称为“揖让”。

宋明之后的作揖是两手抱掌拱立,拱起手臂再前推,同时微含头,上身向前躬。而作揖礼在汉唐之前是生活中为常见礼仪,着汉服时可用作立掌推手磬折揖禮。现代人可用拱手作揖是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拱手禮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万用礼。

入坐之礼——

我们古代中国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饮食之礼——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最文明的是敬酒不劝酒。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适宜有贺礼奉上。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常用中华礼仪规范

作为中国人,应“穿华夏汉服,行周制汉礼,传承华夏文明,展我中国风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注疏。汉服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依据华夏礼乐文化及三礼典籍,并参考写实古画、道教礼仪和儒家礼仪等,制定常用中华礼仪规范如下供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善德家人们参考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1.立容(男女通用):身体正立,下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从容优雅,为阳气足而手内收敛容;经立为叉手太极握,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宽,男子足间约25公分,女子约15公分,为站如松的站桩步;长者或高位者可为背手而立。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1)

束 立 叉 手

2.行容:

2.1男:身体束立,叉手左手在外(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从容,庄重大方;

2.2女:身体束立,叉手右手在外(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较小,步履庄重;

3.跪容:

3.1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

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尚左手或袖手,目视前方;

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或略窄于肩,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尚右手或袖手,目视前方;

3.2跪坐(一般为拜礼时的姿势):

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或略窄,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伸直平放,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

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平放,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相搭合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

4.坐容(包括经坐):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体膝上,目视前方,如为经坐,则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

二、揖礼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2)

左边的女子推手到位,好。

1.男子揖礼:抱立掌当心外推以作揖。多为士与官家多用,王见诸侯的作揖礼式。《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 郑玄 注:“时揖,平推手也。推手的高低角度不同,”重点为推手后,手臂水平于地面

1.1长揖:肃立叉手:拱手抱掌高举前拱推,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手至踝而上,宋朝以“长揖至地”为大礼,礼的型制是阳往下,磬折鞠躬的作揖却是合适的。长揖见于汉,为宋朝到清期间通用的礼仪(郦生之长揖是谓替代对刘邦的跪拜之礼)。

1.2天揖(或曰高揖,深揖)揖礼手位推高至额头者,为周制汉礼的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叉手,双手侧开起及合抱掌侧立于胸前,男士左手在外,手心向内,指不出拳锋,俯身前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前推,动作一定连贯动态,同时磬折为高揖,俯身90度为深揖,起身时回手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1.3时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推手):同辈日常见面磬折行礼,汉服或便装均可。重点为推手后,手臂水平于大地。

身体肃立叉手,双手直接立掌合抱至胸,左手在尚,手心向内,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45度,起身,同时自然叉手或袖手。

1.4拱手礼,生活化的,多为民间庶民常用,为打招呼或同辈日常见面或告辞时使用。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3)

女性抱左的吉礼 拱 手 礼

拱手是敛手,后解释为谓沓手也。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手不前伸。拱手是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为厌礼;拱手前推磬折为作揖礼,手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拱手磬折可矣;近代满清是半跪躬身打千,民国是引用日式鞠躬,留到现代是流行鞠躬。故演化为现代大礼是拱手靠于胸前的拱手厌禮,同时鞠躬45度,重礼是鞠躬90度;直接对人或公众,还是拱手推让为宜。

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可万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五代十国后之后至宋逐渐为混合的拱手鞠躬以作揖。

2.叉手礼、万福礼、素拜或手拜。礼同男子,惟尚右也。

女子礼后简化为万福的小鞠躬。

2.1女子叉手礼:用于日常立礼。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4)

叉 手 礼

身体束立,双手叠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行礼时一般欠身约20度。

2.2女子福礼(又叫:万福礼或道万福):宋明之后多用,于同辈着汉服日常见面时,辞别时。身体束立,两手相叠抱,右手在上,放于胸腹前,左脚后退至右脚后,剪蹲微屈膝,微俯身约20度肃立,口称‘万福’。

2.3手拜:流行与传统文化圈的礼仪,现台湾的一贯道也用。站立叉手,展手作揖手额头,头随手掌下拜至平腰,身微鞠,如是三次,查询后乃源自韩国留存明朝的揖拜礼,为不便跪拜时使用。华夏的推手作揖最美,韩国学习明朝的这个手拜礼源自何处?佛教的顶礼额头?欲或是素拜的额首?

3.欠身礼:男女坐时(包括正坐)(男女通用)(饮茶礼):一般用于还礼时。端坐,叉手或手自然垂叠放于膝。行礼时,举拱手礼微欠身约20度。

4.奉茶、受茶、还茶礼:奉茶者双手执奉茶盘或茶盏,上举齐眉,同时微俯首,一般微欠身(约20度);受茶者双手接茶盏,口称谢,微欠身(约20度),如奉茶者将茶盏、茶盘置于几案上,则受茶者行欠身礼;还茶礼如受茶,接盏变为还递盏。

三、拜礼(男女皆用,唯分男左女右)

1.跪拜礼

1.1稽首礼: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

叉手束立,两脚分开呈开步为之四平八稳;先一个揖礼,右腿退后一步成箭步,为之礼让,同时双膝同时箭步跪下,膝分开与肩同宽,呈正跪,先揖礼手与心平,手心向内,左手在外,俯身再手下于膝前,至地叠放,左手在上,俯身,头伏于手后边地上,停留片刻(约5-10秒),直身跪坐,手复位于胸,跪立;如是三拜。起立时尚左脚,提起前衣襟,两手合按左膝,双膝同时离地,起立。

1.2顿首礼:属于贵重的礼节,如拜父母,学生拜老师等的跪拜礼。行礼方法与稽首礼同,只是俯身引头至地略停三秒左右即抬起。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5)

空 手 礼

1.3空首礼:用于尊者对卑者的答拜礼,也用与平辈之间,宋明之后及今人常通用。行礼方法与稽首礼同;揖礼俯身后,手先着地,后头部轻触手稍作停留三秒,即直身跪坐,其他等同稽首礼,起立。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6)

素拜 女子常用

2.女子拜礼(女子正拜):

素拜:两脚开立同肩或略窄于肩且束立,叉手于腹部正前,行礼后退左脚箭步蹲双膝跪下,两膝相并,跪坐,右手竖立压左手,先揖礼,再额手;后下手至于至地为一拜;头微俯,欠身约20度,稍停留(约三秒),直身,手复位于胸跪坐;如是三次,手复位于腹前叉手,双膝箭步蹲同时离地,起立。为女子标准跪拜礼,用于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传统礼仪文化作揖(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规范)(7)

拜前揖礼 手型为立掌抱沓,男左女右。

四、综合礼仪

1.三跪九拜:

中华最隆重的拜礼。用于祭祀、冠礼、婚礼等重大礼仪场合。

行礼方法:各重复首次稽首天地,再曰顿首祖宗父母,三曰空手师长同修,为“一礼一拜,三礼三拜”;切记三跪九拜不是对一个目标,是对三个对象使用。

2.五拜三叩首

大明朝使用的大礼是五拜三叩首礼,为五跪拜谢天地君亲师,再跪三叩首礼成,还有四拜礼,以至于流传到清朝是跪少叩头多,清朝为垂手后开手身边的三跪九叩大礼。

都是三跪,中国传统的大礼是三跪九拜:跪天地三礼三拜首;跪父母师长三礼三拜首;跪同道同修三礼三拜首;为举拱手见礼接着掌交叠按于头前地上。

清朝一跪三叩头,二跪六叩头,三跪九叩大礼是:跪一次叩三次头,手掌是开手放于头两边,一边叩头一边口称奴才;三跪就是九个扣头,就是民间说的扣头如捣蒜。

五、其他:道教太极抱又曰为叉手,双手叠抱(相叠)于腰际肚脐前,手掐子午决,手心向内,左手在上,手可以在袖内;禮为传承宋朝的保佑,抱拳拱手示意皆左抱右,女子皆为小沓手半蹲的万福礼;现在道教的跪拜大礼是继承清朝的三跪九叩,用的是拱手跪拜禮。

宋朝的抱掌拱手,拱手举至眉间,手往前下至足踝,屈身鞠躬与长揖同,虽为从天到地一敬到底,可惜阳往下矣。

六、行礼注意事项

1.对长辈要主动行礼,重点为揖礼向上前推手后,手臂水平于大地;

2.汉家礼仪讲究抱举双手为礼,中正大方雅致,行礼节奏要从容不迫;

3.对生者吉拜,即男左女右,对逝者丧拜,女左男右;

4.礼仪场合应缓慢从容,切忌慌乱、东张西望。

中华传统礼仪,标准不足,师承断代,唯有参照周礼、仪礼,礼记的三礼和汉代礼的注解。

一般拜礼是一拜首,对于尊长加个再拜,常礼还是拱手作揖;也因朝代更迭,外来宗教的介入,后人的简化等原因,礼的规距渐渐形式化,自元之后,在明朝开始,使用五拜三叩首大礼,五次跪拜额首,再次跪下叩首三次,对应的是天地君亲师。

遗留于清朝,满清更加是流于形式是垂手躬身的一跪三叩头或二跪六叩头,较为奴化。满清的常用礼仪是半蹲姿垂手躬身的打千礼,来源于马背下不便行礼。

清朝的大礼还是三跪九叩,故后人多说:礼到心就好,不要太多形式。

只要是中国人,拱手形象礼仪在先,虽未明理,已然君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