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

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1)

家门口建起产业基地,不出远门就能打工赚钱;村务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只要下载APP就能一手掌握;村里新修水泥路、改造市场,还建起了文化广场……

在湛江市经济开发区调文村,村民劳雪芳的赞叹,让这个海岛渔村的喜人变化跃然纸上。这也是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的一个生动写照。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广东当仁不让、领命向前。

悠悠南海潮,绵绵帮扶情。

正如市委书记鲁毅所言,佛山市委、市政府从接到对口帮扶湛江任务的一刻起,就非常明确要把这次精准扶贫作为“自家的事”,要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要让帮扶对象精准脱贫。

于是,佛山180名驻村干部,他们离家别子、夙兴夜寐,访贫问苦、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奋战在湛江163条省定贫困村,用三年时间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体现佛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精准扶贫,因户因人施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既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不仅驻村帮扶,更有广泛发动,举全社会力量投身帮扶工作……

佛山与湛江,两双远隔千里的手自此紧紧相握。

据统计,三年来佛山精准用力、真情结对,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6.223亿元,实施对口帮扶产业项目292个、建立产业基地197个;到2018年底,对口帮扶的163条贫困村实现脱贫4.47万人,脱贫率达到87.4%。

然而,无论是佛山驻湛江工作组第一任组长练凌东,还是现任工作组组长陈超明,他们深知脱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2)

遂溪县那仙村火龙果基地。

锻造一支让人暖心的队伍

傍晚时分,在调文村村头的综合文化广场前,忙完农活、吃过晚饭的村民们三两聚集着,或闲聊散步、或跳舞娱乐,享受一日里难得的闲暇。

“仁叔,我听说你家最近买了冰箱,看来日子是越过越好啦!”朦胧夜色中,佛山驻调文村第一书记聂智慧和调文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文董一道,与村民拉起家常。

三年前,调文村还是一个村巷泥泞、垃圾成堆、经济落后的“问题村”,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不肯回来,村两委班子更因换届选举未能按期完成而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班子不团结,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村干部对村里贫困户情况一问三不知,产业发展更是一头雾水,村民们对于经常脱岗的村两委也是怨声载道……没有张良计,还多了“拦路虎”,对于当时原驻村工作队队长付泽良而言,脱贫攻坚工作无疑难上加难。

头雁引领群雁飞,付泽良和工作队决心要给村两委班子“对症寻方”“强筋健骨”,凭着在部队23年摔打练就的过硬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付泽良带着工作队开始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与村民谈心,不仅是为了熟悉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更是为了寻找一批群众呼声高、大家信得过、品德口碑好的优秀村民,把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

一步一脚印,村两委成功换届后,付泽良将佛山社会治理网格化的经验活学活用,以行政村每名干部挂点指导1个自然村、每名党员联系服务若干村户的模式,推行“干部包村、党员包片”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村的党组织变强了。现在,村党总支成为带领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坚强核心。”唐文董感慨,付泽良和工作队的到来,让调文村有了换新貌的机会。

湛江市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顺利落地,村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贫困户年收入从人均不足4000元提高到11970元……在付泽良带领下,村两委齐心协力为村民兴产业、谋发展,喜人的变化接踵而至。今年7月,调文村党总支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年驻村期满,聂智慧接过付泽良的担子,心里满怀对他的敬意。“虽然良哥回去了,但他却为调文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这对于调文村而言才是受益无穷。”

如今,聂智慧驻村之初便在调文村建设村务公开“三资”网络平台和手机智能APP,定期公开村务信息,实现调文村村务公开、监督、信息发布一体化,更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让调文村的脱贫之路愈走愈坚定。

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3)

佛山驻调文村第一书记聂智慧介绍智能终端查询村务信息。

锤炼一份勇于脱贫的志气

扶贫,不仅要让村两委干部成为脱贫路上的“火车头”,更要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贫困户,送温暖也要送志气。

“扶贫地现状怎样?那里跟佛山比差距在哪里?跟老家比差距又在哪里?为什么贫?贫到什么地步?怎样才能脱贫?”未踏上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之前,刚刚从前驻村书记潘志勇手里接班的佛山三水驻那仙村第一书记吴卫兵思索万千,忐忑中又带着壮志豪情。

从安徽黄山一个小村庄走出来的他,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亲近,自认对“贫穷落后”有过真切的领会,也作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

五月,雷州半岛阳光毒辣。那仙村里,吴卫兵顶着烈日,刚进村两天就走遍村里八户贫困户,白皙的脸庞被晒得通红。

摸清情况后,吴卫兵心头敞亮。面对或因病致贫、或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吴卫兵一一跟进帮扶政策,做好兜底服务;面对家中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他决心要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4)

湛江遂溪县那仙村火龙果基地内,吴卫兵(左)正在与村民交流火龙果种植技术。

在他看来,穷不可怕,最怕志短。“激活志气内因,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

贫困户周林福有3个孩子,其中两人都是残疾人。为照顾家庭,周林福几乎从未外出打工,一家五口就靠着每月低保金生活。

吴卫兵记得,第一次走访周林福家里时,不到40岁的他伛偻着腰,贴着墙根站着,一脸麻木,问起家里情况时更是闭口不言。

“他这是穷怕了,觉得自己家穷到完全没有未来,就等着政府救济。”吴卫兵盘算许久,决定扶贫就要先从拔除周林福心里“穷根”开始:扶贫先扶志,一定要让周林福踏出家门工作去!

吴卫兵比照着帮扶政策,落实他们家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又与村里的火龙果产业园商量预留一个工作岗位,好让周林福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连续两个月,吴卫兵带上村里老党员,几乎一有时间就上门走访,一边解释党的帮扶政策不会停,一边劝说周林福为孩子以后考虑。从一开始自说自话到略有回应,再到最后周林福终于松口答应到产业园上班,吴卫兵笑称自己“一辈子都没说过这么多大道理”。

短短几个月时间,村里人也看着原本性格孤僻的周林福逐渐变得健谈开朗,家里生活有了起色,前段日子还买了一辆摩托车。

“他现在每天都想着来产业园干活,上班第一个到,做事也特别勤快利索,跟以前比真的是大变样了。”那仙村村委副书记周唐生发现,在周林福带动下,如今村里“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的风气更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主动出来务工,对于今年底的脱贫出列目标,他更有信心了。

10月,吴卫兵站在结满硕果的火龙果产业园里查看收成,“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帮着落后几步的这些人赶上去。”吴卫兵动情地说着。远处,周林福直起身子跟他挥手示意,脸上笑容灿烂。

培养一种能够致富的能力

“扶贫是件好事,但要将好事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山禅城驻廉江风梢村第一书记蔡红辉认为,扶贫不仅要扶志,更要扶智,“只有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才是真正意义的‘脱贫’。”

跟着村支书钟礼文走遍风梢村,蔡红辉发现山腰上、稻田边、房前屋后,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黄皮果树。但由于多是本地黄皮或鸡心黄皮,收购价只有两三元一斤,利润微薄,而村民们也从未想过要将黄皮果发展成产业。

来自城市的蔡红辉知道,市面上售卖的黄皮果有贵有贱,昂贵如广西“贵妃”品种的黄皮果,单是收购价就达15元一斤。如果全村都改种贵妃黄皮,将会有一笔多大的收入!到那时,不仅村里贫困户脱贫有望,更可为风梢村留下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

坐言起行,蔡红辉带着村干部往返奔波广西湛江两地,寻找优质贵妃黄皮果树用以引种嫁接,随后又带着农技师马不停蹄地赶回风梢村,将新树苗分发到贫困户手里,让农技师手把手传授嫁接技术。挨家挨户盯着,直到树苗嫁接完成,蔡红辉才敢松一口气。

站在田间,一起掰着手指计算着预期收益,蔡红辉与贫困户心里乐开了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台风“卡努”登陆徐闻,殃及风梢村刚嫁接成活的黄皮果树。风雨过后,看着满地吹落的枝芽,蔡红辉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忍不住红了眼眶。

“红姐,没事的,我们知道哪里有好的树苗,学会了嫁接技术,明年可以再来!”

“红姐,不用伤心,做农业就是看天吃饭,我们都信你可以帮我们脱贫!”面对村民熨帖的宽慰与开导,蔡红辉收起眼泪,第二年再次购买了一批新树苗。

这次,贵妃黄皮终于成功挂果。为了打开销路,蔡红辉提前做好宣传策划,邀请湛江当地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为风梢村的贵妃黄皮做足广告,第一批果实还未彻底成熟便被果商预订一空。

“红姐,我家的黄皮价格卖得很好,多亏了你,还花心思帮我们做广告!”贫困户吴培有紧紧握着蔡红辉的手,高兴地连声道谢。蔡红辉却摇了摇头,笑着说:“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要靠你们双手创造。”

留下一股敢拼敢闯的精神

在佛山派驻湛江的180名扶贫干部中,蔡红辉是唯一留任的女干部,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刚强。

初到风梢村,从小在城市长大的蔡红辉发现,贫困村的环境似乎比她想象中还要恶劣:村里经常停电,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由于村里卫生条件太差,她身上全是跳蚤叮咬的包;再加上水土不服、紫外线猛烈,不到一个月,她就迅速消瘦下去。

“别说扶贫干部了,除了妇女主任,我们村就没有过女干部。”钟礼文并不讳言,当时村里人和村干部都不看好这位看着娇小的“外来人”,想着也许很快就会收拾包袱离开。

面对困难,蔡红辉从未退缩。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拼劲和韧劲,以“每项工作都要以最细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项任务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信念开展扶贫工作。驻村期间,她每天坚持6时起床,白天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促膝长谈,晚上编辑资料,常常工作到晚上12时以后。

时光一晃而过,蔡红辉一留就是3年,今年更是在村民一致挽留下选择留任风梢村。如今,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热情地招呼蔡红辉为“红姐”,还有村民笃定地分析,“你老家一定是廉江的,不然不会这么热心家乡发展!”

用坚持守初心,以责任担使命。蔡红辉身上,有着佛山派驻湛江180名扶贫干部敢闯敢拼的缩影。

——聂智慧,佛山驻调文村第一书记,匆匆告别结婚七天的新婚妻子,便奔赴调文村,全身心投入扶贫车间筹建中;

——林宁,佛山驻吴川市下村第一书记,妻子刚刚怀上二孩,他便收到驻村扶贫的通知,告别未曾谋面的宝宝,转身踏上前往湛江的路途,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如何拓展村中产业;

——陈新彬,佛山顺德驻徐闻县三塘村第一书记,小女儿刚出生5个月,他便离开嗷嗷待哺的她,留在三塘村的时间越来越多,留给小女儿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佛山云浮对口帮扶指挥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精准发力)(5)

佛山顺德驻徐闻县三塘村第一书记陈新彬(中)与村民交谈。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春天的暖阳里,在夏天的酷暑里,在秋天的收获里,在冬天的严寒里,他们跨越山水来到贫困户身边,仿若点点星光,汇聚成浩瀚星河,照亮贫困户走向未来的希望。一盏盏临近熄灭的灯光,重新亮了起来,一颗颗冰冷的心,重新热了起来。

文 | 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周珊莹 庞文彬 黄澄献 吴景邦

图 | 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符诗贺

编辑 | 周志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